昭君墓散文

來源:才華庫 7.42K

採用與外族和親的方式博取國家的安寧,如果放到現在,是不是會被說成是懦弱?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將一個國家的安危繫於一個女子身上,相信“親家”的親情力量可以讓與異族間的刀光劍影化於無形,歷朝歷代都幾乎有過。於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有那麼一些女子,離鄉背井一步三回頭地走向大漠走向草原走向塞外荒蕪……

昭君墓散文

導遊說,王眧君從長安走到蒙古走了半年。稍加想像,你眼前就會浮現疲倦的兵士和兵士肩上扛著的紅纓槍槍尖閃爍著大漠夕陽的餘輝;獵獵作響的有狼牙邊的'黃底黑字的大旗和大旗簇擁著的釘著圓釘的硬木製成的圓圓的車輪……

健馬在前,車轍深深;孤雁聲聲,風沙漫漫。半年——到底是古代真的“行路難”抑或是眧君姑娘真的一步三回頭?在帶有皇族氛圍的華麗的車廂裡,她是不是想到湖北故鄉的柳綠花紅?她是不是回憶起漢宮寂寞孤獨?她是不是在心中描繪即將成為夫婿的塞外大漢的彪悍模樣?忽然聽到長空雁叫,她叫停車馬,走出車廂外,一抬頭,大雁驚於她之美貌急落當前……王安石的詩於是在想象中浮現——“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請於一小時後再原地上車”導遊的聲音與爭先恐後的嘈雜打斷了我的想象。昭君墓就在眼前。

大黑河畔的平原,突然有這麼一個小山包,在沒有高樓的古代應該是極其突兀。一入大門,就是介紹:“昭君墓,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不!我寧可相信傳說,寧可相信導遊說的這個小山包是蒙族人得知王昭君去世,從四面八方趕來,一人懷揣一包家鄉的土,堆積起來。

現在的昭君墓,是現代的昭君墓。以水泥為基本材料的各種牌樓大道房屋林立兩旁,現代感之濃烈而大大減弱了二千多年古墓的幽靜與古樸。我只能想象,想象一片芳草悽悽的荒原中兀立著的碧綠如茵的“青冢”。所幸青冢仍在!歷經二千多年,仍然是碧綠如菌。據說在寒冬來臨,四周草木枯黃只有昭君墓仍然是蔥蔥綠色而得名。

青冢周圍有臺階可以拾階而上,到達頂端可以遠眺呼和浩特市以及遠遠的陰山。秋風習習,荒草搖弋。想來登上一個陵墓的頂端於我生平也是第一次。有一次到西安,始皇陵簡直就是一座山,山上水泥房屋多多,真是掃興而拒而不登。昭君墓至少還是非人工特意為之的荒草野花遍佈,彷彿二千多年前就是這樣。

也到過西子湖畔的嶽王廟遊覽,岳墳較之以昭君墓小多了。倒是跪在墓前的生鐵築就的秦檜夫婦令人印象深刻——“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個對聯,讓人過目不忘!

時空就是這麼地有趣,那年在風光秀麗的西子湖畔感懷宋代岳飛抗金英雄事蹟與今日在廣袤的塞北平原憑弔漢代明妃“和親”事蹟,竟然都是關乎漢與外族的相處。岳墳象徵著漢族對外的抗爭,昭君墓象徵著漢族對外的和平。昭君墓又高又大,歷朝歷代均歌頌不已形成“昭君文化”也就可以理解了。和平,畢竟是老百姓們的嚮往!

青冢之前石碑多多。古人今人皆有。董必武到此也留下七絕一首:“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詩寫得一般。但一句“舞文弄墨總徒勞”似乎想表達點什麼。也許是坐而論不如起而行也許不是;也許是造成昭君墓前的廣場和水泥房屋也許也不是。但是,卻影響了我。

這也許就是我內蒙行後遲遲未動筆寫昭君墓的原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