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年散文

來源:才華庫 1.98W

春節漸漸臨近,老街上的集市,比平時熱鬧了許多。熙攘的人流,灌滿整條大街。此起彼伏的叫賣,形色不同的商品,更增添了集市的喧鬧。四鄉的農民把積攢了許久的收成,鋪排成了大集上琳琅滿目的山貨攤子,商家店鋪也囤足了各自的商品。

忙年散文

在我所居小區的旁邊,是一條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大街,自古就商賈雲集、攤鋪林立。每逢陰曆三、八日便是大集,隔五日逢一集,一直亙古不變,延續至今。

家鄉人把臘月裡準備過春節的一切活動,習慣稱作“忙年”。而忙年前的各種置辦採購的主要形式和去所,便是趕大集。一進入臘月,年味便漸漸濃郁起來。人們開始採購年貨,添置新衣,打掃庭院,備吃備喝,著手預備著過年的各種事項。

尤其是過了臘月十五,人的心思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家裡缺少的要忙著置辦,床單被褥要拆洗規整,房屋家舍要打掃乾淨,孩子的新衣更要悉心選購,如此等等,忙的不亦樂乎。

在人們的心中,年節前的準備是大事,雖然日子富裕了許多,但是平素裡的積攢還是會等著過年的時候盡情地享用。這便是過年最突出的意義,一年的辛勞倦頓,總會等到這個時候去鋪展大方,揚撒激情。於是,家家都變得不再吝嗇,較之平常,一夜之間變得慷慨激昂了許多。畢竟物資的籌備和富足是過個好年必不可少的基礎。

臨近年節,家人開始盼著遠出的親人按時回家,總之這時候人的心裡多多少少都添了些急切,大人小孩都開始板著指頭數著距離過年的天數,各種形式的準備也逐漸提上日程。

臘月下旬,年的氣氛和人的期盼,更是淋漓盡致地集中體現於一個“忙”字。平時原本熱鬧的大集,恍若一夜之間擴容了數倍。幾里路出去,沒有一塊閒置的空地,盡是攤子挨著攤子,商品摞著商品。

一般在這個時候,人們對陽曆日子好像都不曾記得,一提陰曆時間卻熟記於心。這樣的習慣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之後。元宵節看完花燈,心才算真正靜下來,記日子才開始慢慢歸攏到陽曆上去。

而集市上交易的雙方都皆是買者還價的力度小了不少,賣者要價的底氣也壯了許多。越臨近過年,集市上的買賣有時近乎是一種傳遞的過程,只要價格合適,買主自然是順利地掏出錢來,不再像往日那樣挑肥揀瘦,討價還價,買賣自然也就容易成交。商販也正是在這一階段卯足了勁頭,望著數倍於平時的商貨“吞吐”,他們自然也在享受這期盼已久的旺好行市。

這種態勢會在小年(臘月二十三)之後越演越烈,到除夕的上午達到極致,攤點商鋪都也似乎忘了規矩,把攤子擺在當街,極力地盡攬生意。直到除夕下午的兩三點之後,人們開始上墳祭祖,回家準備年夜飯, 街道集市持續的喧鬧會很快消失,像退了潮的海灘一般,寂靜消停。

我曾特別享受除夕下午的那種安靜,有時甚會徜徉寂靜的街上,享受一番這種別樣的感受。因為全年唯獨是在這一刻有如此的光景。大白天,街道上的人車卻極少見,店鋪也都緊閉了門。街道兩旁是滿目雜亂的棄物和垃圾。唯有緊湊的鞭炮聲和玩耍的孩子們才能讓你緩解目睹這一切的感覺,有了濃濃的年味。

其實,所謂的“忙”,就是人們臨近年節時候的一種心情。如今的日子,誰家還能為吃穿發愁,市面上的物資也不是過去匱乏的年代。曾經只有在過年時才能享用的一切,如今尋常往日都已不是稀奇的東西。

北方的年節一般正值寒九,天氣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有的年份還會欣喜地迎來一場雪,更會平添年節的氣氛。

小時過年是在一處十幾戶人家聚居的大雜院。氣候一般都是極冷的天氣,那時候沒有冰箱,食物一般都置於院中背陰處,蓋上我們當地盛產的陶盆,結實且密閉嚴實,以防沾染灰塵或被老鼠偷吃。這天然的冰箱使得食物能得到很好的儲存。於是家家都要想方設法做一些“年下菜”來款待年節時走親訪友的客人。

家鄉博山是遠近聞名的烹飪之鄉,自然春節間的菜餚也是不可馬馬虎虎。家家戶戶都會精心烹製,細心準備,多少做些菜餚。特別是除了備一些炸制的半成品食物以外,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菜餚“博山酥鍋”是家家必備的一道“年下菜”。

“博山酥鍋”在我們當地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有一位鄉紳春節期間要大宴賓朋,其妻蘇氏是一位“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賢婦,掌灶做飯,煎炒烹炸樣樣得心應手。話說這日蘇氏提前備好了肉魚蛋菜, 準備著明日傍晚賓朋一到,便可大展身手,做一桌上好的宴席款待客人。或許是連日來蘇氏過於勞累,沒料想翌日蘇氏一睜眼日頭已高。這下可急壞了蘇氏,晚宴要等著宴客,還有好多菜餚需要提前準備。畢竟古時候不像當今,高壓鍋電飯煲一應俱全,很多菜餚要用長時間煨煮才能做熟。但蘇氏畢竟是位能人,關鍵時候彰顯了她的智慧。於是她便集中生智,找來一口大砂鍋,把該煮制的豬牛肉、蹄髈、海魚全部入鍋,又配上白菜、海帶、蓮藕,加上油鹽醬醋糖各色調料,一鍋煮制。幾個時辰下來,一鍋菜彌香酥爛,大功告成。

到了傍晚,蘇氏將一鍋煮就的各式肉菜分切裝盤,很快數道鮮美可口的菜餚便上了桌。由於煮制火候得當,配料仔細講究,這一鍋煮熟的菜餚卻有各自不同的特色,眾人品罷齊贊蘇氏手藝超凡,從沒有吃到過如此美味可口的菜餚。眾人便打探蘇氏是如何製作出這樣一桌美味的,蘇氏便原本地教給眾人的製作方法。眾人回家後便效仿蘇氏工藝,這道菜品也就在民間慢慢傳播開來。

由於此菜是蘇氏發明,菜品是用大砂鍋一鍋煮制,既酥爛可口,又鮮香醇厚,眾人便借蘇氏之姓的諧音,冠名“酥(蘇)鍋”。於是,一道相傳至今的經典菜餚“博山酥鍋”就如此這般誕生了。

傳說畢竟是傳說,如今已經無從考證它的真實。但我寧願相信這是真事。因為這道傳統美食,集中體現了家鄉人的'烹調智慧,它已不僅僅是一道菜餚,經過數百年的傳承依然真切地形成了一份歷久的民俗,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不可或缺的當家菜品,也由此形成了家鄉獨有的一張美食名片。單就這一點而言,“博山酥鍋”已經遠遠超出飲食的範疇,杳然躍升到文化的境界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這些美麗的傳說賦予了各地不同風情的文化內涵,悠久而名揚,博大而精深。

除此之外,忙年間,家家還要煮上一鍋肉凍,備下各式可以待客的冷菜拼盤。總之,在春節期間,人們可以挑燈夜戰地去製作這些菜餚,忙的是一份心情,圖的是一種氣氛。唯有如此,才覺得這個年過的才有意義。

過去,從大年七年級到初六,甚至正月十五之前,街市的商家大都“歇了年”,購物極不方便,才有了家家戶戶年前集中採購,集中製作,儲備一些食物的習慣。現如今,超市商店年節裡也會照常營業,自然在食物的準備上省卻了許多。

而進入臘月的這種忙碌,依舊牢牢地印刻於人們的心裡。不管怎樣,都要想辦法去忙活一陣,這大抵是人們迎接春節時一種心情的集中釋放。或許唯有此,人們才覺得是在犒勞一年來忙忙碌碌的自己。唯有此,一年的辛苦才能體現出價值。

我們的祖先有著先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節日創造智慧,創造了春節這樣一個天地人無限和美的了不起的節日。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殊的春節文化。也給世代人提供了一個可以迴歸一年期盼,釋放一年壓力,憧憬來年光景的時光,而且這個時間會在進入臘月十五至正月十五集中展現,足足月餘之久。

如今物質上的過年,已經悄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進入臘月,人們忙年的習慣和盼年的心情一直不曾更改過,以平常日子裡決然沒有的心氣和情懷,充實地過著這段日子。並能把一切不快和糾結,一切忙碌和勞瑣都齊整自然地放下,盡情地享受著親友相逢、賞花看景、酒肉穿腸的極致快樂,悠然飴心,酣暢愉悅。

想想我們奔波的日子,看看我們忙碌的身影。一年中,難得有這樣一段時光,幸運有這樣一個節日,才能讓我們真正的忘卻苦我,還原本性,迴歸天然。也唯有春節裡,我們才能真切感受到快樂擠滿時光、愜意斥滿身心的那份幸福。

所以“忙年’時候的忙才是真正的為生活而忙,為快樂而忙,為享受而忙。這樣的忙沒有煩惱,盡是無盡的期盼;這樣的忙沒有算計,盡是高調的嚮往;這種忙,比平時任何形式的忙都來的實在,顯得痛快。

這大概就是過大年忙春節的最大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