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慢散文

來源:才華庫 1.58W

印象中關於故鄉的一切都是慢的。

從前慢散文

小時候站在任河對岸看這座山城,在有霧的冬天裡,像座神仙居住的島。此話不假。小城的人們活得神仙般悠哉,日子過舒坦了再談現代化罷。十幾年過去,站在文筆山上看過去,高樓也沒幾座,怕是對不起小重慶的美名。任河的水也流得慢,江上偶爾泛起的漣漪,定是伴隨著渡船的汽笛聲盪漾開來,和著嘹亮的船歌。

回去的火車也慢。清早從安康出發,坐上老舊的綠皮火車,到家都準備吃午飯了。往返的心情卻是不一樣的:回去時歸心似箭,離開時依依不捨。火車老是晚點,大夏天站在月臺上能等出一身汗。車來了,小不點的我享受特殊的上車待遇:綠皮車的窗子可以開啟,我就被大人抱起來往窗子上遞。每次都很幸運,車裡有好心人接住我,抱進火車,讓我安穩坐下,順便給大人們佔幾個空座。開心歸開心,終究還是不捨。緩解的辦法是數隧道,直到現在還清晰記得,從紫陽到安康要經過三十六個隧道。後來綠皮火車被淘汰了,回紫陽走高速公路一小時就能到。硬硬的綠色座椅、佈滿灰塵的吊扇、混合著泡麵味和汗臭的空氣,成了再也找不回的`昨天。

作為紫陽的招牌,蒸盆子和綠茶也講究慢。蒸盆子的原料得樣樣精心準備,特別是雞蛋餃子,老媽拿只湯勺在蜂窩煤爐子前製作蛋皮,一坐就是小半天。下好食材和調味料,慢火細燉,小小的我也知道,蓮菜軟糯與否,可以檢驗蒸盆子燉到位沒。品茶更是要慢了,不多泡幾次著實對不住反覆的製茶工序。老人家的一天,數杯茶而已矣。

在縣城只上到國小一年級就搬去安康了,短暫的記憶裡倒是留下了幾個身影。上學的路上總會經過王家商店,習慣了和門口坐著的老人打招呼;院子裡當孩子王,手下有個心似頑童的老爺爺;最快樂的還是和國小女同桌打鬧的時光,以為可以永遠一起玩耍。後來,商店門口坐著的變成了老人的兒子,沒能去參加老頑童爺爺的葬禮,女同桌的笑容和名字一起,像蒲公英飄散而去,很慢,卻抓不住。

二零一零年的暑假,在紫陽外婆家熬夜看世界盃。比賽結束,天還沒亮,肚子的叫聲催我去覓食。河對岸依舊點著燈光,街上沒有行人。驚喜的是,聞到了街邊早點鋪的豆漿香味,遂等至開門,一碗豆漿兩個油餅下肚,爽快淋漓。農機廠開始喧鬧,路過常去的油餈鋪,已經有人在排隊。轉念想,一般這個點我還在睡懶覺,外婆正在把熱騰騰的油餈套裝帶回家,佝僂著背,一步一頓。

如今已經很少回紫陽。外婆已在外公身邊長眠,那段上墳的盤山小徑很快就能走完。教育局家屬院和廣場下面的家門,連同著綠皮火車、舊教室、油餈鋪一起上了鎖。時光從回憶的門縫偷偷跑出來,慢慢散開,像極了那天早上的豆漿香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