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雖遠,行則將至散文

來源:才華庫 2.67W

當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呆的太久,就會想要逃避,就會想當然的去尋找遠方。遠方是什麼?遠方是嚮往,是另一種愜意恬淡的生活

路雖遠,行則將至散文

人的一生,會走過很多條路,記得的和忘記的,都曾在腳下。也許將來的某一天你再次踏上曾經的路時,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襲來,你能隱隱感覺到命運的安排是如此急迫,同時你又是如此無可奈何?

在我二十五歲時,我曾經下定決心改變自己。從疊被,早晚刷牙和早睡早起等小事開始,起初還算順利,沒過多長時間也就堅持不下去了,結果自然是無疾而終。老師和父母從小就告訴我們書本知識的重要性,可卻沒有培養我們持之以恆的習慣。一個人的習慣和性格大多數取決於家庭,而內心的知識結構前期則取決於學校,後期則是個人的努力和經歷所決定的?

人生路上,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人,親人,朋友,同事和同學,當然還有更多數面之緣的人,姑且就稱呼他們熟人吧!由於人生的軌跡不同,其實大多數的人最後都會疏遠,甚至一輩子也不再聯絡了。這些人就是人生過客,只有少數的那麼幾個,和你的脾性相投,很對胃口,同時又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平時在一起共同話題自然不少。久而久之,成為知心朋友就順理成章了?

我一直覺得看一個人應該從細節去看一個人,因為細節不會說謊,細節裡所透露的是一個人的性格,甚至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由於生活圈子和工作的原因,我所見過真正有修養的人並不多,他們看上去斯斯文文,說話彬彬有禮,走路穩重,就連坐姿都是那麼標準。我相信但凡一個有修養的人,必定是一個生活有規律,能時時刻刻自我約束的人,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隨性而為?

以前的我,年少輕狂,心中總是自命不凡,那種相信自己將來一定會成功的信心持續了幾年。隨著進入社會幾年都是像只無頭蒼蠅亂撞,漸漸的,心中的稜角被生活磨平,也就習慣了眼前的安逸。每天吃飯,睡覺,上班和玩手機。這應該也是大多數年輕人的一種生活狀態吧!??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看著別人在做其他事手裡還是玩著手機時,心裡會有種莫名的牴觸情緒。當然,我有時也那麼做,吃飯時玩著手機,走路時玩著手機。記得一位得道高僧說過:做事要專注,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細細品味一番,又覺得充滿智慧。一個人一輩子會走很多路,做很多事,但是能做成的人有多少?能走到自己想要的地方人又有多少?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三心二意,一點也不專注。看看那些手藝精湛的匠人,誰不是在行業裡堅持了數十年的時間???

我就是個做事不能堅持的典型例子,在這裡我就對自己做個簡單剖析吧!我的性格偏內向,又不是絕對的內向那種,稍微歷練一下,能說會道還是有希望的。遇到關係好點的,我會像個老太婆喋喋不休。如果遇到關係不熟的,碰面時僅僅只是笑著打個招呼,不願多說。別人請幫忙時,又不怎麼會拒絕?自己請別人幫忙時,又怕麻煩人家?久而久之,我也就養成了一個習慣,能做的自己做,實在是做不了的,再求助於人?

每次和人交談時,其實我是知道應該說些什麼話討對方歡心的,可是自己又不願意違背心意。投別人所好真不是我所擅長的,這樣做讓我覺得待人不夠坦誠,稍顯虛偽。我並不是標榜自己是如何的好,這只是一種做人原則。我給自己立了幾條簡單的做人原則,自己絕對不違背,別人一旦違背就絕交,不再往來。因為這些原則是最最基本的,如果違背,說明這人品行不端,不值得交往。一個人如果人品有問題,他又能走多遠呢???

要想路走的遠,除了堅持,還需要相應的體力,也可以理解成自身的能力。生活中,遇到那些有夢想和懂得生活的人時,豔羨之意溢於言表。我對生活並沒有多深的理解,生活就是像絕大數年輕人一樣,娶妻生子,有份穩定收入養家餬口,孝敬父母,平時有點自己業務愛好,簡簡單單,舒適平淡。可能從一開始,大家都有雄心壯志,鬥志昂揚,發誓要做一個如何如何的成功人士。等到了後面,大部分的人都會被現實生活所打敗。慢慢的,也就陷入柴米油鹽的平凡生活中去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平凡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條最好的路呢?身體健康,父母健在,妻子賢惠,兒女乖巧懂事,這難道不是新聞裡所報道的幸福嗎???

我一直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幸福。為了磨鍊自己的意志力,我選擇自行車騎行長途。對於自行車,我可能連個業餘的愛好者都算不上,沒辦法,我就是喜歡騎行,就像我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戀魚香茄子的味道一樣。我不知道騎行的呼吸方法,我不會簡單的維修,我會的只是更換內胎,清洗自行車和鏈條,並且給鏈條上油。至今騎行自行車已經有三年多了,兩條腿變得非常結實。從最初的繞成都三環路騎行開始挑戰長途,那時的我還不會更換內胎,總擔心自行車在路上輪胎壞了。後來,心也就越來越大,想要騎行更遠的距離。一年多前,為了增強體質和肺活量,我開始跑步,跑步的確讓我的身體有了些改變,至少身體體力和耐力都上升了不少。之後又相繼騎行了都江堰,青城山後山,峨眉山,西嶺雪山和樂山。每次選擇地點都是選擇的成都周邊城市的旅遊景區作為終點,但每次我都不會去景區玩耍,因為我所享受的是整個騎行過程。每次都是一個人在自行車貨架上綁好書包,帶上充電寶,帶上耳機,開啟手機百度地圖導航,然後一路安靜的疲憊的'孤獨的騎行著。騎行不僅僅考驗的是體力和耐力,還有意志力和忍受孤獨的能力?

前些天我騎行了成都到樂山大佛景區的往返,里程總共為三百一十公里左右。這次挑戰其實很簡單,就是想挑戰下自己的體力和意志力。記得在自行車旗艦店裡遇到的那位阿姨所說的一句話:挑戰你的極限。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我所有的長途騎行都是以這句話為起點,同時,也以這句話為終點。當時,這位阿姨是準備隨團隊騎行川藏線,我是一臉崇拜加羨慕的看著他們,他們的年齡都是五十歲左右,每人一輛還算不錯的自行車,看得我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加入他們?

很多人不能理解長途騎行自行車的人,在心裡都會認為是沒事找事,吃飽了撐得。試想一下,如果不是熱愛,誰會頂著烈日,一路汗流浹背?騎長途並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也不是為了證明什麼?非常簡單,喜歡而已?

騎行是辛苦的,其中之苦,只有親身經歷方能體會。路邊其實沒有什麼風景,過路的行人,街道兩旁林立的房屋,一樣的紅綠燈路口,一樣的太陽,一樣的我。除了所看到的一切不熟悉外,我什麼也不喜歡,更談不上眷戀?

路途上,還是有樂趣的。當你遇到車窗裡伸出豎起的大拇指時,你會心頭一暖,點頭示意。當你看著一位坐在年輕媽媽的電動車後面的孩子向你做鬼臉時,你會童心未泯的伸出舌頭回敬他。當你在一家麵館裡吃了一碗抄手,老闆熱情的泡好茶水讓你裝瓶帶走時,你會發現人心是善意的,也是溫暖的?

記得那天到達樂山大佛景區大門外時已經下午四點左右了。早上是六點半從川藏立交出發的,本來是信心滿滿的,不料出發前我只睡了三個半小時,身體還沒有恢復正常,感覺異常的睏乏。騎行十多公里後,我就有了放棄的念頭。轉念一想,都出門了,回去有些丟臉。之後,喝了一瓶運動飲料,精神好了不少,也不怎麼打哈欠了?

在路上才發現,這次騎行的路線有大部分都和上次去峨眉山重複了,我還記得那家路口的紅旗連鎖店,上次去峨眉山時我到店裡買了一升裝的牛奶,開啟就站在店門口喝了起來,店員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我滿不在乎,幾乎一口氣就喝完了。還有夾江的那個陡坡,下坡時感覺超爽,可以握著自行車龍頭滑行三公里左右,苦的是返程,本來身體就很累了,還要慢慢的騎上去。所以每次看到陡坡心裡都叫苦不迭?

那天在樂山大佛景區大門外的麵館裡,店老闆建議我下午就去買門票去看看大佛,晚上花個五六十元住一晚。我當時想的是騎到眉山城區找個賓館歇息一晚,第二天返回成都,這樣第二天返程就不會那麼累。我一直擔心手機電量不足,手機沒電就用不了地圖導航,沒導航我就是個路痴。在夾江和眉山交界處時,我在一個路口的水果攤買了幾根香蕉,順便給手機充電。等待的過程是焦慮不安的,我坐在塑料小板凳上,看著天色越來越暗。旁邊兩位擦著口紅化著濃妝的女孩不停的自拍,我看著有些心煩。我隔幾分鐘就會去看一下手機電量,由於充電器不是原裝的,充電速度自然大打折扣。四十多分鐘過去了,電量終於到了百分之95,我決定不再等了。向水果攤阿姨道謝後,便出發了。這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半了,周圍黑漆漆一片?

我抹黑騎行了十公里左右,到一個集鎮的下坡時,後輪內胎壞了,我不得不氣憤的在路燈下更換內胎。換好後,已經是大汗淋漓。毫不猶豫,立即出發,騎出集鎮便沒有路燈了。我不得不借助來往車輛的燈光騎行,有時候沒有汽車經過時,我會死死盯著馬路邊的白色標線騎行,偶爾也藉助晚睡人家的房屋裡射出來的燈光騎行。在路上最討厭的莫過於對向開著遠光燈的汽車,在那麼幾秒鐘內,我眼睛什麼也看不到。這樣其實很危險?

夜晚騎行其實也是不錯的,不用晒太陽,不用流白天那麼多的汗水,你也不會被周圍的環境轉移注意力,只是專心的騎行。在路上也擔心會下雨,特別是經過彭山城區時,天上稀疏下著雨珠。在騎行之前,我就查過天氣預報,天氣預報顯示多雲轉陰,有陣雨。雖然書包裡有一件雨衣,但穿著雨衣騎真的很熱,總感覺渾身不自在?

看著導航上顯示剩餘里程為三十多公里時,我是滿意的,至少我知道我能完成。我坐在新津的一座大橋上,吃了一個麵包,喝了大半瓶脈動,又坐在冰冷的地面上望著黑夜發了會兒呆?

終於,凌晨三點左右,我成功返回了出租屋。身體非常疲倦,這種感覺有生以來從未有過,就連上次挑戰兩百公里時,也沒有這麼累。在朋友圈發了條狀態:路雖遠,行則將至……原先打算洗完澡再睡,身體實在太累,躺下一會兒就睡著了?

騎過那些漆黑的路段後,我的內心彷彿獲得了一場戰爭的勝利喜悅。從畏懼到猶豫,最後到成功完成,心理狀態的變化是複雜的。這樣的長途騎行成功的磨鍊了我的意志力,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把這份做事的決心和恆心用到生活中去,我相信大多數事情都能做成?

路雖遠,行則將至。朋友,你出發了嗎?

二零一八年五月二十四日於成都,竹鴻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