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源頭記散文

來源:才華庫 1.45W

黑龍江是亞洲著名的大河之一,是北方許多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也是一條滔滔奔騰的母親河。我讀國小的時候,可能因為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原因,對黑龍江充滿了神祕感,充滿了崇敬感,也格外充滿感情。後來,我曾生活在黑龍江畔22年之久,乘船上下,遊遍了大半條中俄界河的黑龍江,又曾幾次從漠河、從洛古河沿江而下,激發了難以說清的愛國之情,飽覽了名山大川。但由於種種原因,卻沒有看到近在咫尺的源頭。

黑龍江源頭記散文

據說,踏進黑條即是從漠龍江源頭有兩條線路。一條是沿額爾古納河到達該河沿岸的最後村莊恩和哈達,附近即可見源頭,但交通多阻,道路艱難。另一河到洛古河,再從洛古河到江源,陸路17公里,水路10公里即到源頭。公路仍是清代黃金之路的“官道”,年久失修,汽車跑不起來,時間要四、五十分鐘。水路乘軍隊快艇,只要10幾分鐘。我們選擇了後者。

洛古河村西約2公里的江畔,有黑河軍分割槽所屬艦艇。他們在上級指示下,派炮艇陪同我們從水上奔向黑龍江的源頭。艦艇馬力大,捲起水浪如同小山般在艇尾掀起,又依次推向兩岸。白浪鋪滿了江面。江水濺到艇板上,濺到身上,濺到臉上,清涼而愜意。同行的'同志用手“攬”一捧源頭水,清澈潔淨,沒有一點混濁,沒有一點雜質,沒有一點汙染痕跡。江水乾淨極了。

艦艇在約600米寬的源頭處放慢了速度。艇長走過來,手指右側兩座山嶺間的山孔說,那裡是俄羅斯的石勒喀河;又指中間山頭同右邊山嶺間的水流,告訴說是額爾古納河。一般常識講,這兩條河匯合後稱為黑龍江。其實還有一條小河,當地人叫茨貝河,水量猶如盛產黃金的老金溝的潺潺流水。但因此河“位卑量小”,通常不被提及。源頭通常叫做兩河口或兩河匯合處,這即是所說的源頭。

黑龍江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額爾古納河,流行在中蒙國界上。該河上源為海拉爾河,出處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西坡。北源是貫流於俄羅斯境內的石勒喀河,其上源為鄂嫩河,源於蒙古北部肯特山東麓。黑龍江如果從海拉爾河源頭計程,注入鄂霍茨克海為4370公里;如果以鄂嫩河上源計,全長4510公里。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河匯合後,也即稱為黑龍江以後,幹流長2850公里,分為三段。“兩河口”到黑河市長髮屯對岸結雅河口為上游,長約900公里;結雅河口到烏蘇里江口長約1000公里,稱為中游;餘下流經俄羅斯境內,稱為下游。

我多次航行在黑龍江上。聽船長們介紹,黑龍江夏季受太平洋及鄂霍茨克海暖溼空氣影響,雨量充沛;流域內植被比較好,而且存在永凍層;徑流條件好,地表徑流豐實。洛古河一帶全年平均流量871秒立方。進入中游後的卡倫山處為3420秒立方,河幅開闊達1500米左右。據說,江水過了加因縣城,水道穿過長達120公里的小興安嶺峽谷,河幅收縮至700米上下,水位漲落劇烈,那裡又有一番風情。可惜,我在黑龍江上,只航行到加因縣城,沒有親歷那段峽谷的奇峰險境。

歷史上,黑龍江有較多稱謂,但多與黑字結緣。公元前5世紀成書的《山海經》稱黑龍江為浴水,浴即為黑,浴水即為黑水。滿語呼之為“薩哈連烏拉”。“薩哈連”是黑的意思,“烏拉”為水的意思,原意也為“黑水”。蒙語稱為“哈拉木連”,俄語叫“阿穆爾河”,均是黑水的意思。我們到達源頭,順水而下時,炮艇減緩速度,沒有捲浪,但見江水為黑水。捧起幾捧水,卻清粼粼的清徹潔淨。大家探討起水白江黑的道理。最後歸結到興安嶺的岩石顏色,大半因為河床石為深色反襯而出黑水。也許這樣吧!

從江源到右岸的洛古河,山連山,偶見山前沙石江岸。左岸較早地出現狹長的開闊地,綠草如茵。大約五、六公里處,沿江有七、八所散落的俄羅斯民房和幾隻小魚船,但不見人走動,他們大半過著半耕半漁半木的生活。這個群落是黑龍江上第一批俄國居民。

兩江口到洛古河村10公里。那裡是黑龍江上第一塊10幾平方公里的扇狀小平原。洛古河村有50座左右木刻楞民宅和百多個偏廈、倉房之類建築物,分三道街座落在江畔。村東、村西幾乎各1公里,是邊防第一站和“水兵第一站”的營房,即“一村兩站”,構成了今天的黑龍江上第一村。這就是江源處最大的集鎮。

我曾從洛古河乘船到漠河村──北極村,水路約85公里,沿途叢山峻嶺,深色岩石為河床,江水為“黑水”。從源頭下來,10公里加85公里水路,可謂源頭江段,也是浪白水黑。

我們的航行快結束了,艇速減小。在和煦陽光下,黑龍江源頭錦緞般地展示在眼前,美麗極了。但這個源頭也曾咆哮過,據記載,在大洪水的時候,流量超過正常時期的20幾倍,高達萬秒立方米,那又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記錄。大自然的變化,讓我想起雅克薩戰爭,想起《尼布楚條約》,想起......。黑龍江流淌著歷史的真實,流淌著歲月的直白,流淌著文化的底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