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邊塞詩的特點

來源:才華庫 1.97W

唐是邊塞詩創作的旺盛時期,這些優秀的邊塞詩以其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傳於後世,讓讀者百讀不厭,歷久常新。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旺盛時期;這一時期,名篇迭出,佳作紛呈,蔚為大觀。這些優秀的邊塞詩以其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傳於後世,讓讀者百讀不厭,歷久常新。

盛唐邊塞詩垂之千古,傳誦不已,它有什麼特點和魅力呢?

一.廣泛深刻的思想內容

盛唐邊塞詩題材豐富,既有反映邊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繪邊塞景色和邊塞風情的名篇。而在眾多的邊塞詩章中,又以表現邊塞征戰為主要內容。盛唐邊塞詩人以詩歌的形式,反映了當時邊塞戰爭的諸多方面,呈示了廣泛深刻的思想內容:(一)表達以身許國、戍邊立功的愛國思想,如祖詠的《望薊門》:“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二)表現慷慨赴邊、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如高適的《塞下曲》:“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三)歌頌戍邊士卒在戰鬥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適的《薊門五首》:“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四)反映邊境的荒涼、自然環境的惡劣,如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五)反映征夫思婦的幽怨,如高適的《塞下曲》:“蕩子從軍事征戰,蛾眉嬋娟守空閨。獨宿自然堪下淚,況復時聞烏夜啼。”(六)抒寫戍邊戰士的離愁別緒,如王昌齡的《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七)抒寫艱苦的軍旅生活以及戍邊士卒的思鄉念親之情,如岑參的《磧中行》:“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未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八)表達對擴邊戰爭的指斥與譴責,如高適的《薊門行五首》其二:“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九)描繪邊塞戰爭給戍邊戰士帶來的深重苦難和慘重犧牲,如劉灣的《雲南曲》:“去者無餘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蒼天滿愁雲,白骨積空壘。”(十)揭露軍中不平的現實,如劉灣的《出塞曲》:“死是徵人死,功是將軍功。”(十一)表達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靜處無征戰,兵器銷為日月光。”從上述邊塞詩可以窺見盛唐邊塞詩反映邊塞戰爭生活、表達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如果說盛唐邊塞詩反映了廣闊的邊塞軍旅生活,具有題材的開拓性;那麼,盛唐邊塞詩人用七言歌行體抒寫邊塞戰爭引起的複雜生活現象,以揭示出當時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表達豐富深厚的思情內容,則是一種寫作上的創新。高適的《燕歌行》就具體顯現了這一創新特點:“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子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雲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這開頭八句敘寫漢將辭家出征破敵,戰爭形勢緊張。“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這八句詩寫戰鬥的經過,主要寫出了邊塞環境的惡劣,作戰的艱苦慘烈,以及解圍的失敗。其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有力地揭露了軍中的苦樂不均和將帥的驕奢淫佚;而“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則誹刺了將帥恃恩輕敵,指揮無能,表達了一種批判理念。“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簪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這四句詩表現了戍邊戰士生活的艱辛以及少婦徵人互相思念的幽怨之情,同時也客觀反映了連年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邊庭飄遙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進一步描寫邊塞的荒涼景象和戰鬥的緊張氛圍,也流露出戰士的怨憤情緒。“相看白刃雪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最後四句,寫戰士為國獻身,沙場思念良將,抒發了詩人的強烈願望,點明瞭全詩的主題。由此可見,《燕歌行》描寫了士卒慷慨赴邊,轉戰絕域的情景,高度讚頌了戍邊士兵為國浴血奮戰的英勇精神,也表現了他們久戍不歸、兩地相思的苦悶。更為可貴的是,詩人能夠揭露軍中官兵對立、苦樂懸殊的現實,抨擊將帥腐朽無能、恃恩輕敵和不恤士卒。豐富深刻的內容使《燕歌行》形成了雄厚深廣、悲壯淋漓的藝術風格。讀盛唐邊塞詩,可以感覺一些邊塞詩人創作意識的多元性與多層次傾向,即試圖在一篇詩作中融入更復雜、更豐富的內容,注入更多值得讀者深思回味的思情,從而使作品具有多層涵意。李頎的《古從軍行》就體現了思情包孕的多重性意識:“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河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這幾句敘寫了戰士艱苦的行軍生活和他們內心殊多的哀怨。“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這四句寫塞外淒涼的景色和擴邊戰爭給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帶來的苦難。“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這最後四句託古諷今,揭露了唐玄宗所發動的“開邊”戰爭的實質,警闢深刻,發人深省。從高適、李頎的詩作中可以看出:他們在詩作中不是單純地確立一種題旨;而是通過多層次的敘寫,使作品具有多重意蘊,具有一種富有多層詩意的,但又不乏統一性的容量特質,具有豐富深厚的審美特質。這的確是寫作藝術的創新。

二.豪放的風格

開元年間,唐朝進入全盛時期,隨著國家強盛而逐漸形成的豪邁壯勇、自豪自信、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在展現邊塞生活,特別是邊塞征戰的詩篇中有著具體而又鮮明的表現。盛唐邊塞詩人追求從軍邊塞以建功立業,這種追求功名的精神反映到邊塞詩裡,便呈現出豪邁昂揚的情調,展示出雄渾陽剛的盛唐風骨。王維的邊塞詩具有豪壯的風格,他的《老將行》是寫一個老將“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可是最後被朝廷拋棄擱置了;這個老將雖然被人遺忘了,但他不甘心衰老下去,還想要從軍戍邊報國立功。詩歌表達了老將欲報國立功的`豪情壯志,讀之令人感動。“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是李白的《塞下曲》,它表現了詩人馳騁沙場,衛國立功的豪情壯心。“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它意境雄渾開闊,情調慷慨激越,寫出了戍邊將士為國赴敵、奮戰沙場的威武形象,表達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邁情懷和堅強決心。讀之,讓人豪情滿懷,精神振奮。《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為封常清帶兵出征而寫的送別詩。它沒有一般送別詩那種纏綿悱惻的依依惜別之情,而具有軍人豪邁樂觀的氣概。這首詩格調高昂,氣勢雄壯,表現了守邊將士不畏艱苦的英雄氣概和慷慨赴敵的壯志豪情,體現了飛揚蹈厲、豪邁不羈的盛唐精神。讀來讓人平添一腔豪氣。高適的邊塞詩,抒寫了安邊定遠、立功異域的雄圖大志,具有昂揚奮發的特色。他的《送李侍卿赴安西》,寫得慷慨豪邁。“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是詩人祝願“行子”於萬里之外取得功名;而“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是勸勉激勵李侍卿不要因離別而失意悲傷,應振作精神去建功立業,氣魄豪雄勁健。他的《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抒發了“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情壯志,體現出雄壯豪放的風格。盛唐邊塞詩人李頎喜以樂府寫邊塞題材,發調清越,峻秀豪邁,他的《送魏萬之京》的結尾:“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是對朋友的誠懇勸勉,既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個性,又體現出盛唐雄健開朗的進取精神。王翰的邊塞詩,豪放不羈。他的《涼州詞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低而不悲,氣格豪健。由此可見,這些經典的邊塞詩比較集中、比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邊塞詩人昂揚的意氣和豪邁的情懷;我們從詩人的昂揚意氣和豪邁情懷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盛唐文士立功報國的向上精神。而這種積極進取、昂揚奮發的精神和豪放的氣度,不僅使盛唐邊塞詩形成了以豪健沉雄為基調的新風格,而且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激越、最高亢的“盛唐之音”,給人以奮發向上的力量。

三.悲壯的格調

讀盛唐邊塞詩,有一種蒼涼悲壯的感覺。盛唐邊塞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是“傳乎樂章,布在人口”的名作:“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詩通過描寫塞外荒寒壯闊的景象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楊柳》樂曲,透露出徵人生活的艱苦和思家的哀怨,流溢位悲壯的情調。盛唐邊塞詩人李頎的邊塞詩流暢奔放,慷慨悲涼。他的《古意》寫一個少年豪俠渴望建功立業的氣概,詩風於豪壯之中略帶蒼涼的色調。盛唐邊塞詩人岑參善於表現戍邊將士英勇報國、不畏艱苦的精神,他的《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表現了勇敢赴邊不怕艱難困苦的英雄氣概,彰顯出雄健悲壯的詩風。而他的《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的是唐軍出征,詩人通過描寫唐軍白晝出師的強大聲威,表現出唐軍英勇無敵的精神面貌。“上將擁旄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徒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虜塞兵氣凌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不凍馬蹄脫。”詩人描寫了慘烈的戰鬥場面,表現了戰爭中人的精神氣質,顯得悲壯有力。盛唐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寫了一些反映邊塞生活和戰鬥的詩,他的《塞下曲》描寫了戰鬥的場面:“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系�弓。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詩中描寫戰鬥激烈殘酷,給人以英勇悲壯之感。高適的邊塞詩將應時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氣與冷峻直面嚴酷現實的悲慨相結合,具有一種慷慨悲壯之美。他的《燕歌行》熱情歌頌了邊塞將士英勇抗敵的精神。“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幾句寫得慷慨悲壯,既流貫陽剛之氣,又具有蒼涼悲壯之美。又如他的《塞上》表達了“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的政治見解;“惟昔李將軍,按節臨比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反映了要求根除邊患、安定邊疆的強烈願望;最後四句“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抒發了自己徒有壯志、無從獻策的深沉感慨,充滿沉鬱蒼涼的悲壯色彩。總之,盛唐邊塞詩人在邊塞詩中描寫了蒼涼的大漠風景、慷慨的出征、艱苦的軍旅生活,嚴酷慘烈的戰鬥,抒寫了士卒久戍不歸的怨憤、徵人思婦之悲,表現出悲壯的風格。讀情調悲壯的盛唐邊塞詩,令人感慨系之;讀格調高遠、蒼涼的盛唐邊塞詩,讓人領略到一種高遠悲壯之美;讀經典的盛唐邊塞詩,是一次體驗悲愴和壯美的航行。

四.新奇壯麗的美感

盛唐邊塞詩人創作了為數眾多的詩歌來描寫邊塞風光,讀這些描寫邊地風光的佳作,有一種新奇壯麗的美感展現在眼前,讓人稱奇嘆妙。王維的《使至塞上》描繪了奇特壯麗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生動刻畫了祖國大西北雄奇壯麗的美好景緻,被王國維譽為“千古壯觀”的名句。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意境高遠,既具有深厚的歷史感,又給人以明朗雄壯的審美感知。王之渙擅長抒寫塞外獨特的風光,他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描寫了古代涼州一帶荒涼遼闊的景象;讀之,有一種奇特的感覺。祖詠的《望薊門》描寫了壯觀的邊塞風光:“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生擁薊城。”這四句詩寫望中所見的景色,詩人描寫薊門風雲壯闊的景色,凸現了邊塞的奇異壯美。高適的邊塞詩描寫了塞上風光,有一種奇異壯偉的美感。“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這是詩人在《金城北望》中描寫的塞上特有的景色;詩人描寫西北邊城奇特壯麗的風光,給人以美的感受。他的《塞上聽吹笛》也是描寫塞外風光的絕妙好詩,“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吹笛戍樓間”,這兩句詩描寫胡天雪淨、明月高照,戍樓上羌笛悠揚,勾勒出一幅清幽空曠蒼涼的異城風光,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在盛唐邊塞詩人中,最擅長描寫邊塞風物的,當推岑參。他常常以雄健的筆觸,描繪一幅幅奇異而又壯偉的塞外圖景,讓人大開眼界。“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這是他寫的狂風;“天山雲雪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這是他寫的雪山;“黃沙磧裡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這是他寫的無際沙漠;“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這是他寫的嚴寒;凡此無不給人以奇異壯偉之感。岑參邊塞詩的特點是善於以濃重的色調描繪西北邊陲的奇異景象,岑參能把邊塞的奇異風光表現得具體可感,把邊塞風物的雄奇瑰麗寫得栩栩如生。他的《火山雲歌送別》,堪稱描寫邊塞景物的傑作,“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氳半掩交河戍。”這八句詩寫出了火山雲的壯觀、奇熱。詩人描寫火山雲的酷熱,給人以奇特的感受;詩人描寫火山雲的雄奇壯麗,使人領略到塞外的奇異景象。岑參還善於以誇張手法和形象的比喻,去刻畫邊疆鮮明的藝術形象,給人以新奇的美感。如“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描寫了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給人以勁健、奇崛的美感;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喻新奇,有一種清新奇麗之美。於此可見,盛唐邊塞詩人善於敏銳捕捉塞外獨特的風光,善於以火熱的情懷感受邊塞的奇異壯美,且以遒勁的筆力、優美的筆調抒寫了雄奇壯麗的邊塞詩章;而這些充滿奇情壯採的邊塞詩章,既為盛唐詩歌注入了強健的陽剛之氣,也為唐代詩壇增添了璀璨、絢麗的色彩。

盛唐邊塞詩人繼承建安風骨的優良傳統,承傳六朝、初唐的流風遺韻,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章;這些優秀的邊塞詩章描寫了豐富多姿的邊塞生活圖景,描寫了邊塞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觀,表現了戰爭狀態下的人文景觀,為唐詩構建了另一道風景。盛唐邊塞詩人以豪放的風格,抒寫了豪邁剛健的邊塞詩,反映了盛唐時代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他們的詩作成為時代精神的詮釋。盛唐邊塞詩人努力開拓詩歌的表現題材,併成功地進行藝術上的創新,從而使盛唐邊塞詩具有永恆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