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白描手法的運用

來源:才華庫 1.76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詞中白描手法的運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中白描手法的運用

運用白描手法寫作的詩詞“看似平常卻奇崛”,“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詩人以真情摯意專注於其種事物,充分呼叫所把握的文字揮寫詩章,白描手法就會大獲成功。

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飾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中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物件,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明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一、寫景,更有利於表現人物的情感

如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支小令是元人散曲中的名篇,被周德清譽為“秋思之祖”。全曲僅有二十八個字,而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繪了一幅秋郊黃昏蕭瑟淒涼的行旅圖景,刻畫了一個騎著瘦馬在西風殘照的古道上艱難跋涉的遊子形象,表現了這位天涯遊子悲秋懷想的愁苦情懷。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係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緣楊陰裡白沙堤。” 這首詩也巧妙地運用白描手法刻畫了江南早春的景象,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遊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中,最後,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捨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讚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錢塘湖春行》的優美詩歌來。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和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二、寫人,直逼人物的靈魂

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在這首小型敘事詩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賣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寫,不僅準確地表現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齡特徵,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勞作和痛苦生活。長期受煙火燻烤使面板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染黑,而“兩鬢蒼蒼”又表現出賣炭翁的悽楚和衰老。這樣拼死拼活地苦幹,只不過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掙點錢勉強度日。“可憐身上衣正單”,“夜來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對照的寫法來表現賣炭翁的困苦生活。“心憂炭賤願天寒”,是更深入一層的心理刻畫。一般人在衣單不能禦寒時,總想天氣暖和,可是賣炭翁卻在“衣正單”時“願天寒”,一怕天氣暖,炭賣不掉,衣食無所出;二想天氣寒冷,賣個好價錢。這兩句詩深刻地表現了他對“賣炭得錢”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慘的生活境遇。

又如聶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乍看去,此詩的內容之平淡、語言之明白、字句之簡單,幾乎沒什麼奧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很大的效果,顯得十分耐讀,這又絕不是偶然的。封建時代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樣的亂世,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此詩的寫作目的就在於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如果正面從收租事情落筆,所費筆墨必多而實際效果未必就好。此詩的寫作特點之一就在於拋開這種正面的描寫,而只選取收租的題前之景,即農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況。“官家已修倉”一句點到為止,修倉幹什麼,農夫的.命運將怎樣,一應留待讀者去想。作者省卻許多氣力,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全詩以小見大,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勞作、官家修築糧倉的畫面,表現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壓榨農民的深刻主題。這正是白描手法在此詩中彰顯的魅力。

在古詩詞中,白描手法常與工筆聯合運用,藝術效果奇佳。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地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永珍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溼而鬆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候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閒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運用白描手法寫作的詩詞“看似平常卻奇崛”,“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詩人以真情摯意專注於其種事物,充分呼叫所把握的文字揮寫詩章,白描手法就會大獲成功。

拓展:誇張的手法在古詩中的運用

誇張是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對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故意加以擴大或縮小的描寫。它往往結合著想象,飽和著詩人的感情,著重從形象的描繪和意境的創造上,去突出事物的特徵。

誇張是使詩歌語言形象化,從而創造出驚人意境和闊大氣勢的重要途徑;是給讀者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的有效方法;是使源於生活的詩歌,又高於生活,美於生活的藝術手段。成功的誇張,往往使詩句頓生光輝。

李白的《橫江詞六首》(其六):“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首詩中的四句:“海鯨東蹙百川回(海鯨東向,百川倒流)”、“驚波一起三山動”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都是採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使其詩閃爍出藝術的光彩。王之渙為了強調關外的荒涼,在《涼州詞》中也採用了誇張的手法,說“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了。

這些誇張是詩人用來抒發真摯的感情的,詩句所表達的雖不是生活的真實,卻是藝術的真實,所以能獲得廣大群眾的接受和讚賞。

善於在詩中運用誇張手法的還有:李益在《宮怨》中說:“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這樣海水也就可以添進宮漏,水永遠滴不完,夜長得無有止期;張說在《蜀道後期》中說:“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這樣秋風也就可以先到洛陽城,走到了自己的前面;李白在《勞勞亭》中說:“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也就可以使春風知道離別的痛苦,不遣柳條發青,來阻止離別。詩仙李白最善於在詩中運用誇張手法,他用得熟練、恰當、富於幻想,富有情趣。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必須以生活的真實為基礎,必須掌握分寸,不要使人感到太為過火。

運用了誇張手法的詩句

1.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2.最高的山: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3.最長的頭髮: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4.最大的酒量: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5.最長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6.最多的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7.最險要的地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8.最嚇人的風: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9.最容易衰老的人: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10.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1.最能笑的人: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12.最有力氣的人: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13.最難走的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14.最高的樓: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5.最大的風浪: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16.最無奈的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17.最沒有價值的詩: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一杯水。

18.最恐怖的鯨: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19.最深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0.最荒涼的地方: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