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經典詩歌賞析

來源:才華庫 1.72W

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以下是小編收集的中國現代經典詩歌,歡迎檢視!

中國現代經典詩歌賞析

雪夜林邊駐腳

我想我知道這樹林的主人

儘管他的房舍坐落在山村

他不會看見我在這裡歇腳

看著林中飄滿了雪霏

我的小馬一定覺得奇怪

為何停留在杳無人跡的野外

在樹林和冰湖的原野上

最濃重的夜色到來

它晃動了一下鈴兒

詢問我是否走失了路

只有微風吹過,雪花飛舞

除此一片沉默

樹林真可愛,黑暗幽深

但我還有生活的夙願

再走一程才能入眠

再走一程才能入眠

(兮兮 譯)

從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可以看出詩人在語言上所做出的努力:力求接近生命和生活的本意,力求接近靜默的本意。《雪夜林邊駐腳》一詩就是詩人對這一寫作理念的實踐。在杳無人跡的野外,詩人的身心獲得了極大的寧靜感。深處在濃重的夜色中,站在樹林和冰湖的原野上,詩人並不慌張,並不恐懼,黑暗雖然那麼幽深,但樹林依舊那麼可愛,詩人清醒地意識到,他還有很多事要做,他還有一段路要走,他還有生活的夙願未完成,他還要再走一程之後才能入眠。這其實正是禪對於人的精神生活和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迴歸到生命,迴歸到踏踏實實的生活中去。

是的,生活的本質是實現,是一個實現的過程,是一個行走跋涉的過程,而這本身就是一種喜悅。反之,如果忽略生活的本質,只是想到佔有,就會疏忽平常生活所涵藏的意義和令人喜悅的清新感。這實際上和價值觀有一定的關係,如果一個人把價值觀確定為“佔有”,那麼生活的本質就會被扭曲,心靈就會被貪慾佔領,繼而就會充滿焦慮感。禪告訴我們工作的意義是積極地實現,享受行走的過程,去實現生命的光明面,放棄對妄念的追逐,以超然之態度獲得愉悅:“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感謝羅伯特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駐腳》讓我體悟到禪意的美好。一天的勞作跋涉之後,慢下來,靜下來,停下匆忙的腳步,面對寧靜的自然,面對蒼茫的夜空,傾聽心跳,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反觀自己走過的路,審視當下,審視此刻,給自己鼓鼓勁兒,給自己一個展望未來的時間,對於一個真正懂得生活,懂得生命價值的人而言,這是必要的,是明智的。在此,我再次作深刻的自我檢討,自我批評,雖然也明白這些道理,禪理,但是這顆心還是很沒有定力,遇到煩心事則情緒壞,不能保持一顆清淨心……我,面壁思過……

沒有鳥叫,關了窗吧

現在,關了窗吧,讓原野安靜下來;

如果必須,就讓樹木悄悄搖晃;

現在,沒有鳥叫,如果有,

那一定是我錯過了。

在泥濘重現之前,會有很長時間,

在第一聲鳥叫之前,會有很長時間:

所以,關了窗吧,別去聽風,

看風攪動的一切。

( 徐淳剛 譯)

羅伯特弗羅斯特的《沒有鳥叫,關了窗吧 》讓我想到了兩個智慧回答。

其一: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其二,秋風中,梧桐落葉飄零紛飛;滿目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真正禪者的智慧,不由心生讚歎!

萬事萬物自有其命運和生命的軌跡,即使不下雨,花該落的時候自然會落下來;即使沒有風,飛絮也會飛舞。什麼是禪?自然就是禪,自然萬物都是禪者,同樣的,順應自然也是一個禪者所為。樹木悄悄搖晃,關了窗吧,讓原野安靜下來,讓心安靜下來,時間可以帶走一切,帶走白晝,帶走喧譁,時間也可以帶來安靜,帶來黑夜,然後再帶來新一天的第一聲鳥鳴,此刻的詩人,寫下這首詩的詩人,就是一個大智者,他順應著時間,順應著自然的規律;正像自知宿命者往往是深知選擇的一樣,詩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詩人知道休憩是為了更好地迎接,知道“關閉”是為了更好地“開啟”,知道安靜是為了迎接新熱情的到來……詩人是理性而淡定的,他知道:"在泥濘重現之前,會有很長時間/在第一聲鳥叫之前,會有很長時間”。

未選擇的路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向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汙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 顧子欣 譯)

羅伯特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讓我想到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此刻的“我”因為思考而成為“我”。而確認了“我”作為思維主體的存在。面對樹林裡分出的兩條路,詩人的所思所想充滿了哲思,其中蘊含的思辨色彩其實很有一種普適感,就像詩中所說到的那樣,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選擇,而每個人的此時此刻只能選擇走一條路,正如人不可能同時邁入同一條河流一樣。過了此時此刻,過了這個時間節點,就不再是此刻的“我”,就“我”非“我”、“路”非“路”了。

世上難有魚與熊掌兼得的.美事,面對選擇,積極地把握好當下,跟隨自己的內心,做出自己想做的選擇就好。無論我們做出怎樣的選擇,哪怕崎嶇坎坷,只要內心安然淡定,無怨無悔,就能帶來妙悅動人的體驗,怎樣的路怎樣的行程都具有令人歡喜的光明面和價值。也就是說當下的一切都是可愛的,都是有意義的,只要我們能一步一個腳印地投入其中,投入到自己的選擇中,就能生髮並流瀉出生命、生活的妙悅之泉,流露在自己的情感和行動上,享受生命中的分分秒秒。正像弗羅斯特詩中所透露出的對於選擇的無悔和喜悅:“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在這裡,我更想說的是,從另一個層面上講,弗羅斯特的這首詩也也印證著法國心理學家拉康改寫笛卡爾的箴言:“我思我不在,我在我不思。”這樣講自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想這其中蘊含著不可言傳的瀟灑和超脫,私以為此也是一種禪境。佛家認為,非我,無我,“我”從來不是“我”,這一刻的“我”與下一刻的“我”已然不是同一個“我”。這一刻的“我”的靈思依然不是下一刻的“我”的靈思,羅伯特弗羅斯特說:"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這儼然是一個看穿世事的智者。

從詩歌寫作而言,是否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上思考一下我們的寫作:寫作,很多時候可能並不是尋找完整自我的過程,不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而是探究自我分裂,觸控更為多重的自我的過程,禪詩寫作也是。正如詩人所感慨的那樣:“”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