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寫中秋的詩歌賞析

來源:才華庫 1.85W

導語:在全世界,思鄉情結最嚴重的莫過於中國人,這也導致了中秋節的經久不衰,甚至是越來越重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詩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冰心寫中秋的詩歌賞析

冰心寫中秋的詩歌

《中秋前三日》

浸人的寒光,

撲人的清香——

照見我們絨樣的衣裳,

微微地引起了

絨樣的悲傷。

我的朋友,

正是“花好,月圓,人壽,”

何來惆悵?

便是將來離別,

今夕何夕,

也須暫忘!

一九二二年九月二日夜。

冰心詩歌賞析

《兩個家庭》是冰心在1919年9月發表的第一篇小說,通過“我”的視角,展示了兩個家庭截然不同的生活圖景:一個家庭雜亂無章,兒啼女哭,生活矛盾尖銳,導致學成歸國的丈夫頂不住環境的壓迫,而抑鬱致死。另一個家庭,處處潔淨規則,溫馨和諧,孩子天真活潑,有良好的教養。造成兩個家庭差異的直接原因,是家庭主婦的文化教養不同,在當時普遍重男輕女的社會背景下,超前地較早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重要問題。

從家庭走向廣闊的社會,直面黑暗的現實。冰心創作了《斯人獨憔悴》,圍繞著國難問題,展開父與子兩代人的矛盾衝突,進而揭發軍閥官僚賣國投降的行徑,暴露封建家庭的專制和腐朽,反映了青年不能自由參加愛國運動的苦惱。由於作品涉及當時社會生活中極其現實的問題,觸發讀者“蹙眉頓足罵舊家庭的壞處”和思考對社會的改良,因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報紙發表了評論,學生劇團將它改編為三幕話劇,在戲院公演,頓時冰心的名字受到文學界的注目。可以說,這部作品是冰心的成名作。接著,冰心又創作了抨擊封建包辦婚姻的《秋雨秋風愁煞人》。一個聰慧明麗的少女,一心向往中學畢業後再入大學,研究高深的學問,以便將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可是在“父母之命”下,被迫嫁給了一個紈絝公子的表兄,過著比囚徒還難受的生活,失去了人生的樂趣。

同時期,另一篇有影響的小說是《去國》。揭示愛國知識青年同**政府的矛盾。小說的主人公英士,學成歸國,一心要用所學的科學技術建設祖國,可是回國後,滿目所見,百業凋零;充耳所聞,皆是政府的**,社會的汙濁。軍閥混戰,國庫空虛,建設事業無人過問。空懷報國之心,無處施展才幹,不得不應外國的聘請,再度去國。作者把學習成績優異,滿懷豪情回國的留學生的遭遇,放在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共和政府的歷史背景上展開,深刻反映了無數先烈為之拋頭顱、灑鮮血的辛亥革命的失敗,揭露了北洋政府的昏庸。對人才外流的憂憤、沉痛之情,貫穿全篇。當時的評論文章驚歎,《去國》“簡直是研究人才問題的一個引子”。從中可以看出冰心珍惜人才的醒世苦心。

《超人》是冰心早期小說的代表作。由於主人公何彬思索的問題,反映了當時相當一部分知識青年內心的苦悶,作品發表後,引起了共鳴,獲得了極大的讚揚。

30年代,倡導革命文學,左翼文藝成為時代思潮的先導。冰心的現實生活中,漸漸感到周圍事物中有階級、層次之分,人情世態中有很濃厚而壓抑的辛酸成分。她的創作題材有明顯的轉變,對現實的反映深化了。這時期創作的《分》、《西風》、《冬兒姑娘》、《相片》等小說,都面對現實,站在時代的思想高度,觀察人生,剖析人際關係,體現了她對社會生活新的體驗,新的理解。基調是同情勞動人民悲慘的命運,讚賞勞動者的反抗行動,歌頌勞動者勤勞頑強的品德,鄙視剝削者逸樂的生活,鮮明地表現出她受到時代思潮洗禮的心跡。

《分》便是作者精心結構的篇章。它描寫兩個同時出世的嬰兒,由於父母社會地位的不同,孩子從呱呱墜地起,便把“精神上,物質上的一切永遠分開了”。作者通過貧富懸殊的對比,表現出對不公平社會的憤懣,對富裕生活的鄙夷,對勞動者的尊重和讚美。在她的筆下,勞動者的兒子,眼裡放出了驕傲勇敢的光,豪邁地說:“在我的頭上,有無限闊大的天空;在我的四周,有呼吸不盡的空氣。

有自由的蝴蝶和蟋蟀在我的旁邊歌唱飛翔。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燒不盡割不完的。”這裡隱寓著勞動人民的力量和光明前景。

《西風》中的主人公秋心,她和遠同時就學於異國,彼此產生了感情,但是,秋心不甘心拋棄自己所受的教育,去做家庭主婦;為了遠大的前途,毅然拒絕了遠的愛情。不久,遠就同一個年輕女子結了婚。從此天各一方,音信渺茫。作品只攝取這對青年時代的戀人,分手十年後,在旅途中的一次偶然的相遇,激起了一番情感的波濤,從而揭示了職業與婚姻的矛盾。這時的秋心,已經到了“卷地西風,半簾殘月”的中年,青春的歡樂,像朝霧一樣消逝了;勞碌的生涯,使她睏乏憔悴;親朋的零落星散,留給她的是無邊的寂寞……面對著自己理想的戀人,眼望著圓滿的家庭帶來的溫暖與快樂,她只有暗自悔恨、傷感、悵惘。小說真切地反映了無情的社會給一個滿懷抱負的女青年所帶來的不幸。

《相片》是冰心30年代的一篇力作,也是她的小說中別具一格的篇章。作品描寫一個美國的傳教士——施女士,她年輕、溫柔、美麗,可是畢牧師背叛了他們的愛情。隨著年華的流逝,她只能借種花、養狗、玩賞古董來打發靜寂的歲月。後來她收養了一箇中國的孤女淑貞,幽靜、甜柔的少女,整日像一朵柳花、一片雲影似的追隨著她,給她以極大的慰安和滿足。她也把一腔熱柔的母愛之情,傾瀉在淑貞身上。回國度假時,為了減少自己的孤寂,也帶著淑貞回去。18歲的淑貞,在異邦的土地上,結識了來自祖國的青年李天錫,他對淑貞袒露了內心的煩悶,傾訴了對東方祖國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喚起了淑貞青春的覺醒。但是施女士卻冷酷地把這生機勃勃的嫩芽摧殘了。作者用勁秀的筆觸,展示了東、西方的社會生活圖景,尖銳地揭露了慈善家、傳教士的醜惡的靈魂,展現出施女士在10年調理、精心教養的帷幕下,隱藏著極端自私、卑鄙的佔有慾,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80年代初,她以強烈、真摯的情感,優美、細膩的筆調,創作了充滿愛國激情、寓意深刻的小說《空巢》。作者攝取兩位同窗好友久別後一次重逢,在自然、親切的敘談中,展現出兩個知識分子不同的人生歷程,比照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作家通過兩個好友的不同際遇,概括了極其廣闊的生活內容,特別是蘊藏深意的結尾,生動、形象地回答瞭如何看待新社會本質的美。這部作品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是中斷小說創作十餘年之後的神來之筆,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