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古代詩歌

來源:才華庫 7.59K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歌吧,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詩歌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春節的古代詩歌,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春節的古代詩歌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釋義: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永珍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

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永珍更新的景象。

2、《元日·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釋義:

蓮花滴水送走了舊的一年,井懸凍酒。

在這曉寒侵人之時,柳枝的苗條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氣息。

雖有佳人歌女勸酒佐興,可我卻為早春的物候所驚。

喝醉處所少知己,只有春神還似以往一樣做我的相知。

3、《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釋義:

元日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並不求其與主人見面賀禮,只是姿態性地投張名帖,表示禮數已到罷了。

4、《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釋義:

詩歌描寫詩人年已四十而未出仕的無奈和傷感,但他並未耽於此憂,而是在舒適逸樂的隱居田園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志趣,在與老農牧童恬淡的耕作中享受到五穀豐登的樂趣,全詩沖淡靈動,素樸自然。

5、《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

唐·孟浩然

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

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

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

客行隨處樂,不見度年年。

6、《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

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

7、《除夜》

唐·曹鬆

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

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

燎暗傾時鬥,春通綻處芬。

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8、《歲除夜》

唐·羅隱

官曆行將盡,村醪強自傾。

厭寒思暖律,畏老惜殘更。

歲月已如此,寇戎猶未平。

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

9、《除夜》

唐·尚顏

九冬三十夜,寒與暖分開。

坐到四更後,身添一歲來。

魚燈延臘火,獸炭化春灰。

青帝今應老,迎新見幾回。

10、《賣痴呆詞》

宋·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

擴充套件閱讀:關於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楹聯分為春聯、壽聯、輓聯,門聯、廳聯、廟聯,名勝聯、商業聯、遊戲聯等多種形式,而春聯只是楹聯其中的一種。所謂楹聯,就是掛在或貼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門框上的上下相對的聯語,因此,楹聯也叫對聯。這種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互相對仗,而且具有一定內涵的獨立文體,就是說,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內容要有意義,平仄要合律,對仗要工整。凡符合這些條件的都是對聯,否則就算不上對聯。

楹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學形式,它最初起源於桃符。桃符是中國古代掛在門框上的,畫著或刻有避邪圖形或字跡的兩塊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漢以前就出現了,當年中國民間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畫著或刻著降鬼大仙神荼、鬱壘桃符的.習俗。

那麼為什麼桃木能避災驅邪呢?根據中國古代神話《山海經》的記載,遠古時代有座山是個鬼的世界,叫鬼域。在這個鬼域門口,有棵大桃樹,樹冠能覆蓋三千里,在樹上生活著一隻金雞,負責每天的報曉。每當清晨金雞啼叫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門兩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將它們捉住,用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鬱壘。這樣在民間就流傳開用降鬼大仙神荼、鬱壘和桃木驅邪、避災的風習。他們用桃木刻成神荼、鬱壘的模樣,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防害。這種桃木板被稱做桃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