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反思

來源:才華庫 1.35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歌吧,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詩歌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代詩歌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詩歌反思

古代詩歌反思1

1、《觀滄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九月,他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本是合樂的,可以歌唱。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就是為了合樂而加的,與詩的思想內容沒有聯絡。除了這兩句之外,詩的正文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巨集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兩個“若”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首詩於蒼涼中又有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這首詩首句點出聞訊的時節——暮春,“楊花”給人以飄忽不定的感覺,而子規的啼聲近似“不如歸去”,二者合起來便有了傷感的氣氛,應該讀得輕而緩慢。第二句點題,“聞道龍標”也要輕讀;“過五溪”要重讀,五溪在當時是偏遠之地,要傳達出詩人為朋友的不幸而悲傷的感情。第三四句意思關聯很緊:“我寄愁心與明月”是詩人的奇想,為什麼會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讀時兩句間須有稍長停頓,以製造懸念,突出下句在全詩中的作用——詩人安慰朋友的千言萬語都濃縮在這句話裡。

古代詩歌反思2

這幾年,一直想在語文教學上有所突破。鑑於現在部編版教材對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能力的重視,於是,很想在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後來,看了王君老師的《更美的語文課》,對群文教學充滿了一種期待。雖然嘗試著上了杜甫群詩教學,但那都是小打小鬧,我想讓群文閱讀成為一種常態化,因此決定以語文課本為載體,以單元教學為藍本,打通課內與課外,接通單篇和整本,開啟語文教學新探索。

群文教學的關鍵是聚焦。很顯然,在這個方面我才剛剛起步。第一單元的單元學習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聚焦這一學習目標,我把這幾篇現代文學習定位在了“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上,確定主題為“這樣的表達很精彩”。上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語言表達之美,然後結合知識短文,讓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的表達效果,接下來引導著他們在《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進一步進行學習和體會,最後設計微寫作訓練,讓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進行景物描寫。這樣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點是不是太淺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學的路上,我還需要太多的學習與實踐。

《古代詩歌四首》所選的四首古詩,都是借景抒情的詩歌,預習提示中要求“朗讀本課詩歌,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一點上,教學中重點以課堂活動“我為景物代言”展開教學。在設計這一教學活動時,我給了學生三個段落,固定格式,重點在於讓學生用文字描繪詩中景物,並且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描繪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就是想象的過程,就是運用知識寫作的.過程,就是全體同學都要參與的過程,也是學生體會詩人感情的過程。這一活動的設計很好地把握住了預習提示中的學習要求。但是在第二課時的展示環節中,七年級的孩子傾聽的能力還是不夠,分享的同學很用心,但聽課的孩子卻心不在焉,這是感覺比較失敗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過程中也能讓全體學生動起來,想起來,說起來,是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單元的教學,也許是剛開學事太多,對課文的研讀根本不夠深入,對學生基礎的訓練也還欠紮實,希望以後能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不管如何,在單元整體教學,群文閱讀的路上,我終於邁開了腳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兩萬五千裡的長征路也終會走到頭的。

如何讓聚焦更貼近語文的核心素養和語文的核心學科知識,讓學生真正在這樣的課堂上擴大閱讀量,提升思維品質,真正得到思維的發展,是我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就要風雨兼程,只為看到語文教學更多更美的好風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