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起源講座內容

來源:才華庫 1.14W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享譽世界的詩國。我國詩歌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內容豐富,詩人詞家燦若群星,優秀作品浩如煙海。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詩歌的起源講座內容

詩歌講座篇一:詩詞講座

第一節詩歌的起源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享譽世界的詩國。我國詩歌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內容豐富,詩人詞家燦若群星,優秀作品浩如煙海。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勞動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詩歌。遠古時代,先民們就創作了不少勞動歌謠。它是原始社會人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的集體口頭創作。我國在沒有文字以前就有歌謠的流傳。《古詩源》中收錄了許多遠古時期的歌謠。有一首《彈歌》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還有一首《擊壤歌》,據說是帝堯時代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等等,說明了我國詩歌歷史的悠長。

第二節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我國詩歌的代表作品是《詩經》和《楚辭》。《詩經》是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據說為孔子整理、編輯而成,共計305篇。作品大多以四言為主,內容分“風”、“雅”、“頌”三類。“風”是各地方的風土民樂,也稱“國風”,計160篇;“雅”是王公、貴族們宴飲時的樂歌,計105篇;“頌”是祭祀宗廟、頌揚先祖的歌舞,計40篇。《詩經》作品都可入樂歌唱,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

的。

《楚辭》產生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楚辭是不同於《詩經》的一種新詩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楚辭句式較自由,多為四、五、六字句,長短不齊。多用想象、誇張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積極浪漫主義的色彩。楚辭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

屈原(約公元前340—278),戰國時楚國人,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生忠君愛國,憂國憂民,寫下了大量閃耀著愛國主義思想的光輝詩篇。代表作有《離騷》等。

第三節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兩漢時期,我國詩歌發展出現了一個新氣象。這個時期的詩歌,主要是樂府詩、民歌和文人五言詩。

文人五言詩是在民間歌謠和樂府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五言只比四言多了一個字,但它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後世格律詩詞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其代表作品有《古詩十九首》、《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等。特別是三百多句的長篇五言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代表了漢樂府民歌的最高藝術成就。

魏晉南北朝是五言詩發展的全盛時期,並逐步形成不同階段、不同風格的詩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體,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正始體,還

有太康體、永嘉體、永明體、齊梁體等。永明體的代表人物周顒著有《四聲切韻》,沈約著有《四聲譜》。他們首次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把四聲知識運用到詩歌的聲韻上。從此,詩人們在創作時開始自覺講究平仄韻律,為五言詩向格律詩的過渡準備了條件。

這一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是陶淵明。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是我國田園詩的鼻祖,世稱陶體。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堪稱千古絕唱。另外還有謝靈運和謝脁,主要以寫山水景物見長,稱為山水詩。

魏晉南北朝詩體的新發展,主要表現為:1、五言詩已經穩定,2、七言詩開始興起,3、開始出現了類似後來詞的長短體,4、律詩和絕句已在探索和準備之中。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很多優秀民歌,如北朝的《敕勒歌》等。

第四節唐代

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也是我國古體詩、近體詩完全成熟的時期。唐詩特點:1、數量巨大,作家眾多。康熙年間出版的《全唐詩》收錄作品48900首,作家2200多人。1982年出版的《全唐詩補編》又收補2100多首。2、詩體完備,古體詩、近體詩、歌行、樂府、短篇、鉅製均達到高峰。3、題材廣泛,內容豐富。4、流派眾多,風格多樣。

5、藝術技巧成熟,創作經驗豐富。

唐代詩歌可分為四個時期:

1、初唐時期(公元618—713),約100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陳子昂。

2、盛唐時期(公元713—762),約50年。主要代表人物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想象豐富,筆力豪邁,語言奔放,能較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又有高度的藝術技巧,是我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詩人中最傑出的代表,被後人稱做詩仙。現存詩1000首。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是現實主義詩人中最傑出的代表。他的詩反對權貴的專橫,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被後世譽為詩聖。杜詩格律嚴謹,藝術功力深厚,對後世影響很大。存詩1400多首。

3、中唐時期(公元762—825),約70年。主要代表人物是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和浪漫主義詩人李賀。

4、晚唐時期(公元825—906),約80年。代表人物是杜牧、李商隱和溫庭筠。

第五節五代

晚唐五代是詞的發展時期。詞的創作趨於繁榮,對宋詞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

詞是一種新詩體,是曲子詞的簡稱。南宋以後詞這個名稱才正式確定下來。五代時期主要詞作家有晚唐詩人溫庭筠,花間詞派代表人物韋莊,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和馮延巳,

詩歌講座篇二:詩歌講座

詩歌創作講座

第一講我們為什麼要學寫詩?(2011-3-1)

教學目的:

1、懂得詩歌創作的重要意義。

2、激發詩歌創作的熱情。

教學設想:

結合大量生動的例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

為什麼要學寫詩?什麼是詩?

先看看古人的說法。

《尚書·堯典》中記舜的話說:“詩言志。”“志”是指什麼呢?

《詩大序》:“詩者,志之所知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由此可見,詩既指人的思想情感,有指人的志向意願。是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又是反映現實,為教化服務的(是社會的呈現和提升)。包括了功利性與藝術性。

二、詩歌創作的重要意義

一)寫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表情達意。

1、抒發情感

郭沫若說:“詩的本質專在抒情。”。感情對於詩的重要作用,是詩的生存價值的必要條件之一,就好比水之於魚。

例1:表達堅貞的愛情《上邪》①

我欲與君相知,②長命無絕衰。③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④,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⑤

【譯文】

天啊!我要和你相愛,一輩子也不斷絕。除非是山沒有了丘陵,長江、黃河都乾枯了,冬天雷聲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與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斷絕!

【品評】

本篇是漢樂府民歌《饒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在藝術上很見匠心。詩的主人公在呼天為誓,直率地表示了“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願望之後,轉而從“與君絕”的角度落墨,這比平鋪更有情味。主人公

設想了三組奇特的自然變異,作為“與君絕”的條件:“山無陵,江水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顛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這些設想一件比一件荒謬,一件比一件離奇,根本不可能發生。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愛情強調得無以復加,以至於把“與君絕”的可能從根本上排除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準確地表達了熱戀中人特有的絕對化心理。深情奇想,確實是“短章之神品”。

例2:歌頌一種崇高的人格

石灰吟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立意高遠,寄寓了多麼強烈的思想感情,表達了多麼堅貞的正直人格!

例3:歌頌自然

遊康龍(七律)

蔣純

紫草黃花翠葉邊,

清溪逗我上高山。

漸聞水樂林中奏,

忽見瀑流日下歡。

遺世嫦娥飄素袖,

滴青鳳尾掛珠簾。

上插峭壁深潭護,

瓊漿一掬美似仙。

(學寫詩可以讓我們感情更加豐富。)

2、寫詩可以讓我們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例4:近水樓臺先得月(詩詞趣話)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在流傳中“易為春”也常常寫作“早逢春”。)

范仲淹是宋朝時的一位政治家、文學家,他學問很好,能詩能文。他寫的《岳陽樓記》十分著名,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擔任要職,也曾鎮守過地方。有一段時間,他鎮守杭州。任職期間對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薦,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晉升,大家對他都很滿意。

這時候,有一個叫蘇麟的官員,因擔任巡檢,常常在外,卻一直沒有得到提拔。當他見到自己周圍的同事,無論職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個個得到了升遷,而自己卻沒人理睬,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擔心自己一定是被這位範大人遺忘了。怎麼辦呢?直接去找範大人吧,是去爭官位,又不便說。不說吧,心裡又很不平衡。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一天,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委婉的辦法來,這就是寫首詩去向範大人請教,實際上去提醒他:千萬別忘了自己!想到這裡,蘇麟高興起來,他趕忙拿出紙認真地寫了首詩,並將詩句呈給了范仲淹,很虛心地請他賜教。

二)學寫詩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學寫詩可以讓我們學會發現美,可以培養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古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美是無處不在,關鍵在於能否發現。在學詩和寫詩的實踐中,可以慢慢激發和豐富我們的想象力。想象是學詩的主要活動,而且是一種最富創造力的活動。

例1:題畫詩1(表達一種強烈的愛情。)

愛,飛向你

秋楓

你滿懷的心事在春輝中綻放

點燃我金燦燦的嚮往

我一身潔白飛向你

穿越世俗的目光

在你敞開的心房收攏翅膀

傾一腔思念,將熾熱的愛定格在你的心上

例2:題畫詩2(表達一種價值觀:功名利祿皆雲煙。)

累蝶

秋楓

曾在綠原炫耀、花叢飛舞

往返千山萬水間,炫耀得好辛苦

如今趴在草葉上喘息、思索

忙碌一生,贏得名利何處?

收攏的彩冀像薄薄的兩頁書

只有綠草在讀、在感悟

2、寫詩可以讓我們的語言更加精煉,更加多彩。

詩好像一顆小小的彈,蘊含著強大的爆發力;詩像一顆小小的種子,孕育著開花結果的生命力。學會寫詩的同學,一定不怕作文。因為他具有發現美的能力,作文時,就有了發現題材的能力;因為他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就不會感到沒有東西可寫;因為他具有運用精煉而且多彩的語言的能力,也就能寫出有文采的文章來。

三)寫詩可以提高我們自身的修養。

詩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詩歌是使人溫文爾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學詩本身是讓人文質彬彬的過程。

詩話:香菱學寫詩。

1、香菱為何學寫詩?

在“香菱學詩”之前,大觀園的女兒們,已締結了海棠詩社,

小說中詩的氣氛十分濃郁。

蠻橫的憨大薛蟠,因邪思淫念多端,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熱衷“同性戀”,遭到了比較正派的君子柳湘蓮的痛打,羞於見人,遂決定跟薛家當鋪內的總攬張德輝老人家出外做生意。薛蟠一走,房內只香菱一人,她才搬進大觀園的蘅蕪苑,與小姑薛寶釵同住,這為她向瀟湘館裡的黛玉拜師學詩提供了方便。這就是脂硯齋所說的“欲令入園必呆兄遠行後方可”的實際情況。

從表面上看,是因為香菱不甘寂寞。但從香菱的潛意識看,她要還自己的書香女兒真面目。這種潛意識又和她的本質需求一致:她要過上等人即貴族階級的精神生活,在物質上滿足之後,追求身心愉快,是理所當然的。學會了寫詩,她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參與海棠詩社的活動,跟寶釵、黛玉以及三春姐妹們平起平坐了。這也應了上述脂硯齋的有關評論。

2、小說為什麼要津津樂道地描寫香菱學詩?

首先是為了完美香菱的思想性格。香菱出身“鄉宦”之家,天生麗質,被拐走後,也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在綿延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文學是屬於統治階級的。而詩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愛詩者才能進入精英一族。我國有“不學詩,無以言”的古訓。詩歌是使人溫文爾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學詩本身是讓人文質彬彬的過程。所以錦心繡口、蘭質慧性的香菱不應該不會寫詩,縱是原先不會寫詩,也就不能不學寫詩。詩歌使人更真、更善、更美。憑香菱這樣的人品,憑曹雪芹對她的同情態度,不能讓她不會寫詩。

四)寫詩可以更好地為社會盡一份責任

詩歌具有強大的社會功用,詩歌可以呈現社會提升社會

詩歌與其它的文學體裁一樣,不僅僅是作者本人遣發情懷的工具,還有承擔道義的、社會的、歷史的責任的功用。要給讀者一種奮發、向上的驅動力,否則也就失去了詩歌的社會性與民眾性。(反映現實,為教化服務的)

例1:反映現實

背椅裡的小孩

秋楓

由弓腰擦皮鞋的母親帶進熙攘都市

背椅就成了你觀察世界的崗位

黑眼睛打量母親辛勤擦亮的城市

奇怪陽光這麼亮

母親的臉竟這麼黑

讀不懂什麼叫沉重

但常撫摸到母親脊背上的汗水

總有一天,陽光會悄悄告訴你

平淡、苦澀的生活背後

永遠有母親給予的幸福相隨

例2:鍼砭時弊(諷刺沒有能耐卻官癮十足的人)

螳螂

秋楓

將玫瑰花當講臺

模仿當官者作報告

長長的觸鬚

且當官帽上野雞毛

一幅三角嘴臉

講什麼話只有鬼知道

螳臂擋車不自量

一個官字竟讓你也神魂顛倒

例3:國小老師創作43首小詩作評語,學生開心要學寫詩

短短一個下午的時間,即興創作了43首小詩,贈予班上43名二年級國小生作為他們學期末的評語。昨日,記者在黃花國小見到了“用詩給學生寫評語的老師”謝銘姬,孩子們圍著她蹦蹦跳跳,開心地要學寫詩。

孩子們都說,謝老師的評語很美、很新奇,短短几句話,就把每個同學的性格特點都寫了出來。而不是硬邦邦的教條式用語。

頑皮孩子評語要避開否定言語

現在學校都要求老師多關注學生生活,每個學期末給學生的評語不再那麼生硬、套路,甚至可以放大學生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優點來寫。”謝銘姬說。

詩歌講座篇三:走近詩歌講座

“四中大講堂”專題講座(附有精美配套PPT)

走近詩歌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西安市長安區第四中學姜紅敏

目錄

一、詠史懷古

二、山水田園

三、送別貶謫悼亡

四、思鄉懷人

五、愛情怨女

六、邊塞征戍

七、詠物抒懷

一、詠史懷古

所謂詠史詩,是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創作的詩歌。

所謂懷古詩,則是指因登臨古地,憑弔古蹟,追念往昔,抒發感慨而創作的詩。一般來講,詠史懷古不僅是敘古事,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評論,或借古諷今,曲折地反映對現實的關注。

詠史懷古類詩歌常見主題:

1.在昔盛今衰的對比中,表達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如:劉禹錫《烏衣巷》李白《越中覽古》

2.借詠古人古事,抒發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

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借古諷今,抨擊君王沉湎聲色、荒淫誤國的社會現實。

如:杜牧《過華清宮》

示例賞析:

【雙調】

沉醉東風、維揚懷古

錦帆落天涯那答,玉簫寒、江上誰家?空樓月慘悽,古殿風蕭颯。

夢兒中一度繁華,滿耳濤聲起暮笳,再不見看花駐馬。

作品簡析:

此曲寫作者在維揚(今屬江蘇揚州)抒發的撫今追昔之感慨。首句“錦帆落天涯那答”是化用前人詩句,意為遊船已落到天涯那邊,舊王朝已消亡。那答,那邊。次句“玉簫寒、江上誰家?”中,“寒”字用得十分傳神,運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聽到簫聲後的悲涼心情。這支小令著重表現維揚的今昔不同。昔日的維揚歌舞昇平,興盛繁華;今日的維揚一片破敗景象,耳邊充斥悲笳。全曲抒發了作者對昔盛今衰(滄桑之感、興亡之感、江山易主)的傷感。

二、山水田園

所謂山水田園詩,是以田園風光以及農民、隱士、漁夫等為主要描寫物件的詩歌。謝靈運和陶淵明分別是山水詩和田園詩的開創者,到了盛唐以後成為重要的詩歌流派。唐朝的王

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宋代的楊萬里、范成大都是這一派詩人中的傑出代表。

對山水田園詩思想內容的評價,就是要抓住山水田園詩所描寫的景物特點,體會其營造的情感氛圍,從而把握詩中所傳達出來的詩人的思想感情或觀點態度。

山水田園類詩歌常見主題:

1.通過描寫自然風光表現自然之美,表達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如:王維《漢江臨眺》

2.通過對山水田園生活的描寫,表達淡泊名利、追求恬淡隱逸生活,厭惡鄙視官場生活的情感。

如:陶淵明《歸園田居》

3.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詩人對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

如:王灣《次北固山下》

示例賞析: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鑑賞評析:

這首詩通過景物描寫構成了一種什麼樣的藝術境界?詩歌后兩句揭示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它與陸游詩中的那兩句相似?

這首詩通過秋天、雨、青山和隱約可見的風帆等形象,描繪出一種空明悠遠的意境。詩的後兩句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不管路有多麼曲折、遙遠,總會找到前進的道路。

這正與陸游詩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相似。

三、送別悼亡貶謫

送別詩,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古人傷別離,常常以詩留念,抒發別情。貶謫詩,就是抒發遭貶之後情懷的詩歌。

悼亡詩,就是抒發對亡者的懷念的詩歌,常以記夢的形式出現,哀婉動人。

對以上三類詩歌思想內容的評價,要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特點,通過分析其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而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賞析: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鑑賞評析:

這首詩中詩人“寂寞”的原因是什麼?

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自己的這種“寂寞”之情的?

詩人“寂寞”的原因是自己謫居僻遠之地,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

這首詩歌主要通過營造一種悽清寂寞的.意境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送別類詩歌常見主題:

1.表達離愁別緒,傷離別。

如:《送二兄入蜀》

2.表達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多讚美留戀,表達詩人豁達的胸襟和豪放的氣度。

如:高適《別董大》

貶謫類詩歌常見主題:

1.多抒發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如: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思鄉、思親孤苦愁悶之情。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園值日上》

3.表達幽居異鄉寂寞傷感之情。葉紹翁《夜書所見》

悼亡詩常見主題:

追懷往事表現傷逝之情,表達對逝者的悼傷與思念之情。

舉例:常用手法:

蘇軾《江城子》“記夢”(虛實相生)

納蘭性德《浣溪沙》

賀鑄《鷓鴣天》“細節”(以小見大)

四、思鄉懷人

古代文人或因在外做官,或因遊學趕考,或因征戰在外等種種原因,長久寄居他鄉,交通、通訊極其不便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常常情不自禁地抒發自己的羈旅愁緒、鄉情鄉思來表達自己的孤獨寂寞或對親人的思念,我們統稱之為思鄉懷人詩。

對思鄉懷人詩思想內容的評價,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生活處境,整體閱讀全詩,把握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

思鄉懷人類詩歌常見主題:

1.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淒涼及思念之情。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2.抒發獨居異鄉(或被貶謫)不得重用、懷才不遇的幽怨憤慨之情。范仲淹《漁家傲》

3.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邊塞詩)納蘭性德《長相思》

示例賞析: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鑑賞評析: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遊子思歸鄉: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情思。

五、愛情怨女

愛情,是文學創作永恆的主題。

怨女詩,又可以分為宮怨詩和閨怨詩。宮怨詩,主要描寫帝王后宮的與世隔絕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生存困境;閨怨詩,則多是抒寫閨中婦女對丈夫的思念或抒寫獨居閨中的孤獨等內容的詩歌。

對愛情怨女詩歌思想內容的評價,主要就是通過分析詩歌塑造的形象、表達技巧等,進而分析詩歌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愛情怨女類詩歌常見主題:

1.描寫男女之間深厚的情感,歌頌真摯愛情。秦觀《鵲橋仙》

2.表達閨中生活的孤獨寂寞或對丈夫、家人的思念。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3.抒發對虛度時光、青春易逝的哀怨,或因被丈夫冷落拋棄,藉此抒發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哀怨之情。

如:秦韜玉《貧女》“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示例賞析:

玉階怨

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鑑賞評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雖然主題是“怨”,但全詩沒有一個“怨”字,只以人物行動見意,引領讀者步入詩情最幽微處,以此見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真意。請你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

這首詩前兩句寫無言獨立玉階,露水濃重,浸透了羅襪,主人公卻還在痴痴等待。後兩句寫寒氣襲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簾,卻還在凝望秋月。前兩句寫久等顯示人的痴情;後兩句以月亮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全詩無一語正面寫怨情,然而又似乎讓人感到漫天愁思飄然而至,有幽邃深遠之美。

六、邊塞征戍

自南朝以來,邊塞征戍題材就引起了詩人們的注意,盛唐時期,發展成為一個詩歌流派。這類詩歌多以邊塞戰爭、邊塞生活、邊塞風光和其他邊塞問題為題材。

對邊塞征戍詩的閱讀鑑賞,要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分析其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內容,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

邊塞征戍類詩歌常見主題:

1.描寫邊塞蒼茫雄奇的自然風光,體現邊塞風光的自然之美。王維《使至塞上》

2.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積極進取的精神。(唐詩)

如:王昌齡《出塞》王翰《涼州詞》

3.抒發將士們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而又無可奈何的悲憤之情。(宋詞)

如:陸游《訴衷情》

4.揭露戰爭的激烈殘酷和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反映徵人思念故鄉、厭倦戰爭、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願望。杜甫《兵車行》

示例賞析:

塞下曲

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鑑賞評析:

詩中作者寫了兩種人,分別表示“褒”與“貶”的不同態度。從詩中找出這兩種人,並

簡要分析詩人對他們的態度。

詩中寫了“幽並客”和“遊俠兒”兩種人。

詩人對“幽並客”的慷慨豪邁、保衛祖國的精神持讚揚態度;而對“遊俠兒”只是停留在向人誇耀駿馬,而並沒有捐軀赴難、為國犧牲的豪俠持批評態度。

七、詠物抒懷

所謂詠物詩,是指通過細緻地描繪自然之物,寄託詩人思想感情的詩歌,其主要特點是“託物言志”。

所謂抒懷詩,是指通過某物而引發詩人某種感慨的詩歌,其主要特點是“即事抒懷”。對詠物抒懷詩的鑑賞評價,主要是通過對所詠之“物”或所詠之“事”的分析,把握其外在特徵與詩人內在思想感情的聯絡,進而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反映出來的詩人的觀點態度。

詠物抒懷類詩歌常見主題:

1.借具體事物表達詩人不願媚俗、不願同流合汙,保持自身高潔堅貞品性的情操。如:張在《龍興寺老柏樹》

2.借外物的落魄潦倒,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

如:陸游《卜算子.詠梅》

3.通過某種事物或事情的觸動,進而引發詩人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

如:唐代有三位詩人寫蟬:

被陷害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坎坷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聲音;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學寵臣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清高人”的志得意滿。

示例賞析:

裴給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鑑賞評析:

這首詩前兩句是如何寫紫牡丹的?這跟寫白牡丹有什麼關係?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詩通過寫長安豪貴爭賞紫牡丹,側面描寫出紫牡丹花開之盛、之美,為後面展開對白牡丹的描寫作了有力的鋪墊,突出了白牡丹的與眾不同。

這首詩通過紫牡丹與白牡丹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白牡丹及裴給事的高潔形象的讚美和對其處境的同情。

謝謝!

懇請指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