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有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7.25K

在北方,冬日晴好的陽光總能令人心情舒爽。它溫暖、柔和、微幹,光輝萬丈卻不刺眼。有它的地方適合小憩,適合回憶,適合閱讀,它本身也極像了一場淺眠、一段時光、一張書頁。輯錄了先秦時期先民歌謠的《詩經》,就有著冬日陽光般的通透純粹。

讀詩經有感範文

《詩經》無疑是美的,它展現了華夏大地自然與人類的原初面貌,描繪的是未經斧鑿的自然和實在淳樸的人民。這裡有扶蘇喬松,甘棠之華綻於梢頭;隰有荷花遊蘢,萋萋葛葉施於谷中。南有習習凱風,灼灼桃花最能盪漾春色;北有霏霏細雨,依依楊柳亦可撥動柔情。瀟瀟風雨中,西方蒹葭蒼蒼雞鳴喈喈;明媚風景裡,東方荇菜參差雎鳩關關。自然之美是天賦的瑰寶,人之美也是不可忽視的奇葩。誦讀著先民的詩歌,會有千百種光彩在眼前綻放。光彩裡碩人顏色傾城姿容無雙,軍士刀劍相擊火星四射,王侯肅肅垂拱威儀槺槺,武夫氣勢赳赳豪氣難匹。光彩裡有婦人縫製緇衣時的低吟,也有獵人農戶對豐收成果的感嘆;有通俗上口的勞動號子透著粗礦,也有莊嚴典雅的祭祀頌唱盡顯雍容。

然而,即使《詩經》有再多再美的聲色,它也不是氤氳著溼潤浪漫的《楚辭》。作為現實主義學的代表之作,它整體上瀰漫的是北方冬陽的乾冷氣息。作為言情詠志的"詩",它更多地展現給我們的,是隻要為人就無法避免的悲歡離合。

人生有三苦,一曰愛別離。早時學習《詩經》名句,曾有同學笑言古人矯情,覺得分開時親近之人難免會依依不捨,但動不動就"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甚至"不我活兮"就顯得有點誇張了。但仔細想想古時的交通與通訊情況,我們就能明白,在古代,外出遠行恐怕是最令人難過的事情之一。一去千萬裡,也許成年累月都杳無音訊。分開或許並沒有什麼,但離別之後的思念最是熬人。"未見君子",難免憂心忡忡。思君令人老啊,在這種想念的影響下精神恍惚、頭疼心痗都是正常的,更別論首如飛蓬,寢食難安。

人生有三苦,二曰怨憎會。《詩經》中有許多基調哀怨憤懣的詩歌。(fsir)值得一思的是,這些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大多數是針對上位者的。"上位者"不僅指天子公卿之類的政治統治者,也指父親丈夫這些家庭主導者。絕對的權力容易滋生出貪慾與專橫,《詩經》中諷刺統治者驕奢淫逸暴虐無道的"憎"詩不勝列舉,如《羔羊》、《碩鼠》、《伐檀》。而控訴自己被丈夫無情拋棄的《邶風。終風》與《衛風。氓》,以及因父母包辦婚姻而無奈的《齊風。南》與《鄘風。柏舟》,這些"怨"詩也讓我們不得不為那些受到壓迫欺侮的人唏噓。怨憎並非仇恨。若是兩個關係疏遠的人結了仇,不能了結的話大不了天各一方不再見面。而君與父是一生都無法避開的。無法輕易改變對方的想法又不能與之對抗,那麼對他們的怨憎莫說消弭,連抒發恐怕都難以實現。

人生有三苦,三曰求不得。人,是一種渴望幸福的存在。我們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一段甜蜜的'愛情、一份安逸的工作、一生平穩的生活。可追求的路途總不會是一帆風順。有所追求卻求之不得的遺憾,不是愛別離的撕心裂肺,與不會是怨憎會的刻骨難解。它像是毛氈上落了塵土拂之不去,平時感覺不到,但一想起就有輕輕的難過。是誰刈楚秣馬卻望漢水興嘆求不得佳人一顧?是誰夙夜為公卻得肅肅宵征不得安歇?又是誰行邁靡靡在亂世中遭逢百憂?千年以後再回首,我們能做的也只有撫著書上的油墨再幫他們發出一聲長嘆。

太史公所作《史記》曾雲:"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確實,《詩經》是純粹平和的。它如冬日裡的陽光一般,乾淨、溫暖、美好。而在光影聲中奔波掙扎的犬馬之人,是讓《詩經》有溫度有深度的,最重要的存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