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經》戰爭分析

來源:才華庫 1.74W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305篇。其中的戰爭徭役詩大約佔全部的十分之一,它是漢唐邊塞題材詩歌的源頭。與西方戰爭詩歌不同,它不側重表現激烈的戰鬥場面,而是要歸結到道德方面,教化人民。《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按內容可分為四類。

關於《詩經》戰爭分析

1、有些戰爭徭役詩是對戰爭的正面歌頌,從正面描寫天子、諸侯的武功,氣勢磅礴,鋪陳揚歷,聲勢浩盛,表現出強烈的自豪感,充滿樂觀精神。這類詩完全從正面歌頌角度出發,不注重具體的戰鬥場面,而是集中展示軍事聲威而西方古希臘地區地少人多,臨近海洋,島嶼眾多,極度短缺的土地使他們種族自小形成對外侵略的思維模式,近乎瘋狂的對外擴張是希臘的戰爭愈演愈烈,自然通過詩歌表現出來的戰爭詩篇充滿著慘烈的戰鬥場面。可以想象,在荒廢的戰場上到處是沾滿血漬的屍體,橫七豎八的戰旗,戰火的烽煙以及被染紅的滔滔江水。而中國《詩經》戰爭詩卻以愛國為主線,重點突出戰將的英勇形象,如寫大臣方叔伐荊之事,突出他的雄才大略來表現戰爭的正義性,著重強調道德的感化和軍事力量的震懾。

2、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經濟支柱,在地大物博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裡,小農經濟一直占主導地位。周人創造了農業文明,也就熱愛和平穩定的農業生產活動,於是一些表現出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嚮往的憂傷詩篇也就應運而生。黃梅戲中的“夫妻雙雙把家還”就體現出百姓都渴望一種寧靜和平的生活家園。而戰爭卻是美好的生活變得殘酷,如《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出征前滿面春風,楊柳依依,回來後滄海變桑田,大雪紛飛,戰爭使我身心疲憊,誰又知道我內心的哀愁呢?看過《花木蘭》的朋友可能依然記得替父從軍的木蘭離家時無奈與悲傷的表情,在她父親看來,花家的人戰死沙場才是最光榮的。而年復一年的征戰,有誰還會去歌頌戰爭的威武呢。《采薇》與《花木蘭》還有相通之處,都是為了抵禦外辱而征戰沙場,是表現的對敵人痛恨之情和思鄉自傷之情,而《東山》反映的就完全是士卒的厭戰情緒了,在“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就直接體現了對戰爭的厭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