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相思的詩句

來源:才華庫 7.13K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多不勝數。下面小編帶來的是夜晚相思的詩句,希望對你有幫助。

夜晚相思的詩句

夜晚相思的詩句1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唐代: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⑷憐:愛。滋:溼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裡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上下文,這應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裡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⑸末兩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賞析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採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裡燭光太耀眼,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溼了身上的衣裳。這裡的“滋”字不僅是潤溼,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說:“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裡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嫋嫋,令人回味不已。

夜晚相思的詩句2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勸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題解

此詩創作年代不詳,但可以肯定作於公元755 年安史之亂前。

題曰“相思”,在古代,相思並不限於男女情愛的範疇,朋友之間也有“相思”之情,如相傳為漢代李陵贈蘇武的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這首詩的另一個標題為《江上贈李龜年》,李龜年是唐代著名的宮廷樂師,也是詩人的多年好友。所以本詩所抒寫的是朋友間的深切思念之情。

句解

紅豆生南國

“紅豆”,顧名思義,它的果實鮮紅渾圓,而且晶瑩剔透,人們常常用它作裝飾物。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丈夫死在邊疆,她知道訊息後,在家鄉他們分手的樹下日日哭泣,淚盡而亡,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把紅豆稱作“相思子”。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們常常用紅豆寄託相思之意。

“南國”是紅豆的生長地,也是朋友所在之地。簡單平實的第一句,暗含著深意。接下來,便是詩人親切的問語:

春來發幾枝

詩人記掛著,春天到了,南國的紅豆又新發了多少?詩人為何如此關心紅豆?紅豆不是無情物。借景抒情,寄情於物,是詩人們常用的手法。“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是王維的另一首思鄉之詩。詩人面對從家鄉來的人,最急切想知道的是窗前寒梅開花了沒有。這株寒梅已非自然之物,在詩人情思中,它已被提煉成故鄉的象徵,它代表著家鄉美好的一切。同樣,在這首詩中,紅豆是赤誠友愛的象徵。

勸君多采擷

詩人叮嚀遠在南國的友人,要多多地採摘些紅豆。古代詩歌中常有采摘植物的描寫。漢代有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這位詩人無盡悵然:我趟過江水去採摘芙蓉,卻不知道該送給誰,因為我思念的人兒在遠方。詩人在採摘植物,也在宣洩著自己的思念之情。而王維卻緣何要友人多多采擷紅豆呢?

此物最相思

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說,睹物思人。這“物”可能是他吃過的、穿過的,也可能是他看過的、聽過的;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厭惡的。只要是與他有關係的,哪怕只有一絲關聯,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經。詩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見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紅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滿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這種方式表露情懷,語意高妙,深摯動人。

宋人編的《萬首唐人絕句》中,“勸君多采擷”的“多”字寫作“休”字。“休”是“不要”的意思,“不要”是因為“不願”,“不敢”,“不忍”。因為相思,反怕相思,用“休”字說的是相思苦,哀婉低沉。而“多”字體現出的是執著、熱烈與飽滿,熱情高昂。兩個字,兩種情愫,兩種境界。唐人豪放,宋人巧思,這可能與時代風氣有關。

評解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常的素材,提煉樸素自然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意外有意,神韻悠長。這首《相思》就是如此。題為相思,句句不離紅豆,滿腹情思不曾直露,思念之情卻充盈全詩。語言自然明快,卻又委婉含蓄。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的這首《相思》也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歌詞之一。相傳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民間,在一次筵席上再度唱起了這首《相思》,還有王維的另一首《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徵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附書。”唱罷,遂昏倒在地,四天後方甦醒過來。一番人事全非後,李龜年重新吟唱友人的詩作,自然難免對王維的一份相思之意,更多的,還是對他們共同經歷過的開元、天寶盛世的無窮追憶與眷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