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弄兵無劇孟唐詩

來源:才華庫 8.93K

原文

吳楚弄兵無劇孟唐詩

樑甫吟

長嘯《樑甫吟》,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髮照淥水,逢時吐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

《樑甫吟》,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

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嵲屼當字之。

註釋

樑甫吟:原為樂府詩歌的題目。

何時見陽春: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楚辭?九辯》:“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

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傳說姜子牙“屠牛朝歌,賃於棘津,釣於溪,文王舉而用之”。溪在渭水邊上,所以說“釣渭濱”。朝歌,今河南淇縣,是商朝的國都;屠叟,屠夫;棘津,在河南延津縣。

寧羞白髮照淥水,逢時吐氣思經綸:不要以為老而無用,那隻不過是機會還沒有到來。經綸,治國安邦的才能。

廣張三千六百釣:傳說呂尚在渭河邊垂釣十年,共三千六百日,所以詩人這麼說。

風期:風雅、風度。

大賢虎變:指大人物變化莫測。

“高陽酒徒”六句:史載劉邦帶兵打到開封一帶,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要求見他。當時劉邦正在讓侍女給他洗腳,對酈食其很不尊重。酈食其長揖不拜,不卑不亢,為劉邦分析天下形勢,讓劉邦改變了態度。後來,酈食其不費一刀一兵,連下七十餘城。高陽酒徒指秦末漢初的酈食其,陳留高陽人,被鄉里稱為狂生,謁見劉邦時自稱高陽酒徒;高陽,在河南開封。山東隆準公指劉邦;隆準,高鼻子;史載劉邦“隆準而龍顏”,所以這裡稱他為隆準公,劉邦是今徐州人,在函谷關東,故稱山東隆準公。旋蓬,在空中飄旋的蓬草。

“我欲攀龍”三句:詩人很想見到皇帝,陳述理想,建功立業,可是當權者橫加阻撓,而且皇帝身邊也是小人當道。雷公、玉女,都指權奸小人;投壺,一種遊戲,暗指皇帝整天尋歡作樂。

“三時大笑”兩句:指掌權者喜怒無常。《神異經?東荒經》載:東王公常與一玉女玩投壺的遊戲,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則天為之笑,天笑時,流火閃耀,即為閃電;三時,早、午、晚;倏爍,電光閃耀;晦冥,昏暗。

“閶闔”兩句:指小人當道,有才能的人報國無門。閶闔,神話中的天門;閽者,看守天門的人。

“白日不照”兩句:意謂皇帝不理解我,還以為我是杞人憂天。白日,指皇帝。

“猰貐”兩句:李白以騶虞自比,表示不與奸人同流合汙。猰貐,古代神話中一種吃人的野獸,這裡比喻陰險凶惡的人物;競,爭食;騶虞,古代神話中一種仁獸,不傷人畜,不踐踏生草。

“手接”兩句:是說自己有能力,有膽識,什麼艱難險阻都能克服。飛猱,一種擅長攀援的猿猴;雕虎,毛色斑駁的猛虎;接、搏,都有搏鬥義;焦原,在山東莒縣,傳說那裡有一塊約五十步寬的大石頭,下有萬丈深淵,誰都不敢靠近它,然而一個勇士站了上去,並且腳跟還露在外面。

“智者”兩句:智者能屈能伸,而愚者只知一味驕橫,俗人就因為不瞭解這一點而看不起我。

“力排”兩句:《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時候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對相國晏子很不尊重。晏子就心生一計,請景公賜三人兩隻桃子,讓三人論功食桃。於是三勇士爭功,古冶子說自己功勞最大,公孫接、田開疆兩人羞愧自殺,這時古冶子感到自己不義,也自殺了。這兩句意在聲討當時權相李林甫陷害韋堅、李邕、裴敦復等大臣。

“吳楚”兩句:劇孟是西漢景帝時的著名俠士。當時吳楚等七國諸侯王叛亂,周亞夫領兵討伐。周到河南見到劇孟,高興地說:名吳楚叛漢,卻不用劇孟,註定要失敗。爾,譏笑。這裡李白把自己家比作劇孟,希望進朝廷受重用。

“張公”兩句:張公,指西晉張華。據《晉書?張華傳》載:西晉時豐城(今江西省豐城)縣令雷煥掘得古代名劍干將和莫邪,就把干將送給張華,自己留下莫邪。張華寫信說:莫邪為什麼不來?它們是一對,終究會在一起的。後來張華被殺,干將失落。雷煥死後,莫邪到了他的兒子雷華手裡。有一天,他佩帶著莫邪經過一個渡口,莫邪突然從他的.腰間躍進水中,與早已在水中的干將會合,化作兩條蛟龍。這兩句是說,總有一天自己會得到明君賞識。

“風雲感會”兩句:意思是屠夫漁夫還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因此有志之士不要被暫時的挫折嚇倒。風雲,指機遇;感會,感應會合,機會來到;屠釣,指姜子牙;大人,有志之士;,不安,此指遭遇挫折。

賞析

這首詩寫於一入長安失意以後。詩人把自己在長安奔走的辛酸和憤懣,把自己的信心和渴望,用歷史上的人和事表達出來。此詩時而高亢昂揚,兩個“君不見”居高臨下,破空而來;時而低沉嗚咽,“我欲攀龍見明主”一段,感情壓抑,然而奇幻多姿,錯落有致。最後通過兩個三字句轉換節奏,詩人頭又抬起,在自信中,詩人堅定地邁向未來。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關於李白出生地,眾說紛紜,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李白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李白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是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年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於太白,甚難斷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