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秋文言文及翻譯解析

來源:才華庫 8.28K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奕秋文言文及翻譯解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奕秋文言文及翻譯解析

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奕秋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選自《孟子·告子上》

譯文

孟子說:對於君王的不聰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東西,(如果)晒它一天,凍它十天,沒有能生長的。我見君王的次數很少,我一離開他,那些給他潑冷水的人馬上又圍上去了,(這樣,)我對他剛有的那點善心的萌芽又能怎麼樣呢?(好比下棋,)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手。 奕秋是全國的下棋聖手,讓他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專意,只聽奕秋的'話。另一個呢,雖然聽著,但心裡卻想著有隻天鵝快要飛來,要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跟人家一道學習,他的成績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自然不是這樣的。

註釋

解析 句子加點詞

(1)使奕秋誨二人奕 使:(讓 ) 誨:( 教)

(2)有鴻鵠將至 至:(來 )

(3)思援弓繳而射之 援:(引 )

(4)為是其智弗若與 智:( 智慧)

解析 句中之字用法、意義

(1)通國之善弈者也 ( 的)

(2)吾欲之南海 (去)

(3)一人雖聽之 (代詞)

(4)思援弓繳而射之 (代詞)

道理:

說明學習要專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否則什麼也學不會 。

擴充套件:高中文言文學法指導:文言文翻譯誤區解析

誤區一:混淆古今異義

例1、(2010年安徽卷)時既與樑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誤譯】當時已經與樑國互通友好,揹著行囊送禮的,官方贈送的、私人遺留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譯】當時已經與樑國互通友好,使者往來,官方和私人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與對策】句中的“行李”,古義為“使者”;今義是“出行時帶的箱子、包裹”等。“遺”的古義為“贈予贈送的東西”,今義為“遺失、遺漏、遺留”等。

考生以今義釋古義,原因是不明古義,不知古今詞義不同。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積累古今異義詞。一是藉助教材註釋識記古義,如《燭之武退秦師》中“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二是藉助成語識記古義,如成語“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這個古義;三是藉助複習資料上的《古今異義詞簡表》識記古義。

2、翻譯一個詞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這個詞的古義,除此之外還要檢驗這個古義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與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誤區二:詞類活用分析錯誤

例2、(2010年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魚。

【誤譯】後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兒的衣服,袖子裡的那把刀也向著池塘呼喚魚兒。

【正譯】後母慢慢穿上她女兒的衣服,袖子裡藏著鋒利的刀子走到池塘邊呼喚魚。

【分析與對策】句中的第一個“衣”,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穿”;“袖”,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袖子裡藏著”。一般情況下,“名詞+名詞”的結構,第一個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藉助複習資料熟悉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類別,並能通過對活用特徵的識記、比較,結合語境進行正確翻 譯。如,形容詞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可譯為“認為……”“以……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表示主語使賓語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2、翻譯語句的前提是讀懂文章大意,而我們檢驗自己翻譯正誤的方法,就是將譯文放到文段中去檢驗,使自己的翻譯符合語境,合情合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