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丁琰序文言文賞析

來源:才華庫 1.21W

宋·曾鞏

送丁琰序文言文賞析

守令之於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或黜或罷者,相繼於外。於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餘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於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遊,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於鄉,屬於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聖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於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於求而不得人,密於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聖人之道,欲推而教於鄉於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於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無不樂道之者。今為令於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於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於此,有不信於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餘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 堪:勝任

B.豈天下之人固可誣 誣:誣衊

C.則數更法以御之 御:防備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則皆可為材且良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B.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人愚也,則愚矣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D.拒而莫之與也 恐年歲之不吾與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贈序的重點不是寫丁琰的才幹,而是鍼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員才德低下的社會現實,進而建議推行古代庠序、師友、賞罰之法,以培養足夠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賢人之少,一唱三嘆;再通過古今對比,嘆問之間,憂慮國事之情溢於言表;文末由勉勵丁琰及天下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無盡。

C.作者認為有聖人之道的士人匱乏並且缺少激勵機制,學校又嚴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這種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過南城縣令,邑人的評價來稱賞丁琰的政績,為他能得到有司舉薦並被任命為淮陰令而發出“得人”的感嘆,體現了愛才若渴之心。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其豈有勞於求而不得人,密於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⑵奚重而不更也

參考答案

16.B

17.B

18.C

19.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20.⑴哪裡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

⑵為什麼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

【參考譯文

太守和縣令對於老百姓來說,離得最近又特別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經評價當今的太守和縣令,存在著千里連成一個州郡卻沒有一個賢良太守的現象,也存在著百里形成一個縣卻沒有一個賢良縣令的現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時常憂慮這種現象,於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對太守和縣令進行嚴格的考核與監察,用來約束懲治他們(不賢官吏)。各個郡守縣令有的被降職,有的被罷免,一個接一個地被外放。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下達詔書,選定朝臣,讓他們分別薦舉自己所瞭解的人才去擔任太守或縣令。每回舉薦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來考察,推究他那才幹品行確能勝任的人.也一直沒有出現。舉薦已經是這個樣子了,那麼憑藉我所看到和聽到的情況,暗暗估計那些真該被舉薦的人,也一直沒有出現過啊。我還擔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聞與所見之人太少,不足以瞭解天下的人才,於是向賢明而又享有名聲且地位、所聞所見也特別廣博的人請教。從他那裡詢問那些真該被舉薦的人,可也一直沒有出現過。這難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騙,還是上天壓根就沒在當今降生下人才來呢?

假使天下大臣擔心天下的弊病,於是多次更改法令來防備這種弊端。法律條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難道今天離開古代時日已遠,治理天下最終沒有方法嗎?古人有學校,有師友的交往,有相關部門的考評,因而獎勵懲罰從鄉里開始,以至於整個天下,施教的詳盡到這樣的地步。士人有聖人的學說,那麼都能推行聖人的教化;有可教之本質,那麼都能成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賢人多。賢人多,那麼從公卿大夫(這樣的大官)到管理牛羊倉廩(這些雜務)的小官人選都適宜,難道僅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務)的長官嗎?他們為官施政難道不是既遵守法律並且處事嚴明,他們招致天下的人才,難道不多嗎?哪裡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

如今,學校、師友、賞罰的方法不是傳承古代,士人有聖人之道,想推廣(聖人之道)並且在鄉里在天下施教,那麼就無路了。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過教育使他賢能的,最後誰來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賢人少。賢人少,那麼從公卿大夫(這樣的大官)到管理牛羊倉廩(這些雜務)的小官人選經常不足,難道僅僅是太守縣令(人選不足)嗎?因此對(人才)的索求沒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細密,然而不足以作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頭都是出於這吧。唉!為什麼(情況)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

蘇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瞭解南城的縣令,縣令說:“(這是)丁君輔佐我(才這樣太平)。”(我)又瞭解南城的鄉里人,鄉里人沒有不樂意稱道丁琰的。現在(丁琰)在淮陰做縣令,是居於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薦舉用他。對於縣令(這一職位而言),得到人才了。假使丁君像以往那樣推廣這顆愛民勤政的心,能在這裡(南城)受到信任,能不在那裡受到信任嗎?

索求我寫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給他們寫。唯獨丁琰去赴官登程,沒有求我寫文章,但是我樂於寫出自己曾經的觀點來送給他,以此表示推重丁君,並且以此勉勵他,並且勉勵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