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效考評寓言故事

來源:才華庫 1.04W

有一位農夫,經營著一家農場,每年年終歲末,農夫都會對有貢獻的驢進行獎賞,表現最好的驢每天可以吃到15個玉米棒子。但隨著農場規模的逐步擴大,數十頭驢在農場勞作,一下子還真難說清楚誰表現好、誰表現差。究竟該獎勵誰?農夫越來越犯難了。

驢效考評寓言故事

於是他帶著疑問去詢問村長。村長曾在南方的工廠打過工,見過點世面,他告訴農夫說:“這麼多驢,要想評定哪個好哪個差,需要引入驢效評價體系。”農夫一聽馬上來了精神,問道:“那究竟要怎樣做呢?”“其實很簡單,你讓這些驢都相互打打分評議一下,然後再根據你的判斷,結果自然就出來了。”村長得意地說。

農夫聽了,如獲至寶,馬上回到農場把眾驢發動起來相互打分。面對農場歷史上的第一次相互打分,好多驢都覺得既新鮮又忐忑不安,因為這畢竟關係著自己下一年的口糧啊。負責拉車的十幾頭驢中有兩頭是從外邊的農場跳槽過來的,有過打分的經驗,於是悄悄地互相通氣:大家彼此都打分高一些,多說好話:負責犁地的十幾頭驢活是沒少幹,很辛苦,但好像脾氣都不大好,經常尥蹶子,一頭犁地最多的`五歲驢還曾踢過農夫;負責拉磨的幾頭驢平時默默無聞,和其他驢來往很少,關係說不上好,也很難找到毛病;其他驢只能憑印象給他們打了分;農夫的坐騎“果老驢”任務很單一,就是載著老闆出行,但由於直接服務老闆的原因,平時眾驢都很敬畏他。

經統計,打分結果出來了,“果老驢”分數最高,兩頭跳槽過來的拉車驢次之,再次是眾拉磨驢,排在後面的是眾犁地驢。農夫當即宣佈了獎罰決定:排在前面的“果老驢”、“跳槽驢”,每天的玉米棒子增加到15個:排在最後面的幾頭犁地驢被減了數量不等的玉米棒子,五歲驢被減得最多,竟有5個;排在中間的不增不減。

聽到這樣的結果,五歲驢等犁地的驢不幹了,找到農夫理論:“為什麼我們一年犁地風裡來雨裡去的,乾的活最多,可結果卻是這樣?”農夫回答道:“我也知道你們辛苦,但這個結果是大家評出來的,我也不好輕易改啊,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只能尊重大家的意見。”聽了這話,眾犁地驢怒火中燒,尥著蹶子,踢開了圍欄,離開了農場。

“果老驢”得到獎賞非常高興,載著農夫更加趾高氣揚了:“跳槽驢”等拉車驢暗自竊喜:拉磨驢倒還平靜,畢竟玉米棒子沒增沒減。

由於絕大多數的犁地驢都逃離了農場,沒辦法,農夫只好把得分高的“跳槽驢”等部分拉車驢調整去犁地。他們很不情願地聽從了農夫的安排。

事情似乎得到了解決,再也沒有驢尥蹶子了,也沒有了拉車驢的竊竊私語,拉磨驢一如既往邁著緩慢的步子默默拉磨。但很快,農夫就發現地犁得深淺不一,大不如前了。農夫陷入了沉思,難道村長介紹的互相評價的辦法錯了嗎?

管理啟示

管理的真諦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在正確的方向指引下把簡單的事情做好。績效管理不等於績效考核,更不等於年終打分,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雙向溝通的過程,是一個往復不斷、逐步提升的PDCA迴圈。有效的績效考核既要考核被考評人已經做出了哪些業績,還要考核未來能夠做出哪些業績(能力和潛力);既要考核最後的結果,還要考核達成結果的過程,這才是對被考評人全方住的評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