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特點是什麼

來源:才華庫 2.48W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寓言的特點是什麼,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寓言的特點是什麼

寓言的特點篇一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精闢簡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誇張、象徵、擬人等。

5.“寓”是“寄託”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個故事裡,讓人從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開啟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寓言的特點篇二

寓言是寄託著深刻思想意義的一種簡短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有益的教訓,通過虛構的簡短故事加以譬喻,讓人們從故事中領會這些道理,獲得教訓,這種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詩”,“是穿著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基本特徵是教訓和諷刺。作者通過諷刺和嘲笑揭露敵人的醜惡殘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強團結,打擊敵人。也用諷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虛偽、愚蠢、懶惰等缺點,使人在笑聲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這些教訓,諷刺一般在作品的開頭點出來,有的在作品的最後直接說出來,有的則隱含在故事中間,讓讀者加以思索找出來。《南轅北轍》的最後一段中就直接點明瞭:“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伕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另外,寓言常用擬人、比喻手法,把動植物、無生物“人格化”,用它來比喻社會上某些人。

寓言來自民間,其作者是人民大眾。它是為適應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人們常將自己在生活和鬥爭中積累的某些經驗和教訓編成生動的故事,讓別人從中受到啟發,以便吸取經驗教訓,少走彎路、少吃苦頭。它是人們規勸和自我教育的生動形式,也是抨擊壞人壞事的有效手段。《南轅北轍》則選自《戰國策·魏策》,是季樑勸魏王時說的寓言。

寓言故事

騾子

有匹吃大麥長大的騾子很強壯。每當他跳躍時,總是自言自語說:“我父親一定是一匹能奔善跑的馬,我非常像他。”有一天,因為需要,騾子不得不被拉去不停地跑路。回來後,他才愁眉苦臉地想起自己的父親是驢子。

這故事說明,人們如遇好運出了名,也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本性,因為生活如同潮起潮落,前途難以預測。

獅子與報恩的老鼠

獅子睡著了,有隻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獅子猛然站起來,把他抓住,準備吃掉。老鼠請求饒命,並說如果保住性命,必將報恩,獅子輕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獅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來獅子被一個獵人抓獲,並用繩索把他捆在一棵樹上。老鼠聽到了他的哀嚎,走過去咬斷繩索,放走了獅子,並說:“你當時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報答,現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報恩。”

這故事說明,時運交替變更,強者也會有需要弱者的時候。

拓展:

定義

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文學作品,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

分類

寓言的型別大約有兩種:一種是用誇大的手法,勾畫出某類人的特點和思想;另一種是用擬人的手法,把人類以外的動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種人的特點。

寓言的階段性

寓言和其它文學作品一樣,有階級性,是階級鬥爭的工具。

作家評價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開啟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國內寓言作品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當時一些思想家把寓言當成辯論的手段。為了在政治主張上戰勝對方,為了闡明自已的觀點,互相責難、辯論,往往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諺語。通過藝術加工,用鮮明生動的抽象的代替議論進行激烈的爭辨鬥爭。

寓言

寓言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採用寓言闡明道理,儲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列子》《莊子》與《韓非子》收錄最多。漢魏以後, 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為多見,所以說寓言來源於民間。

中國民間寓言極為豐富,一般的都比較短小。除漢族外,還有各少數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創作的寓言,多以動物為主人公,利用它們的活動及相互關係投進一種教訓或喻意,達到諷喻的目的。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已具雛形。先後經歷了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宋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等五個階段。

有許多成語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劍》、《掩耳盜鈴》等。現在有收錄中國寓言的書籍《中國寓言》。

國外寓言作品

伊索寓言

世界各國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拉封丹寓言》、阿拉伯寓言《阿拉伯人和他的駱駝》 等。

寓言和其它體裁的'比較(童年與寓言)

一、相同點

童話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的故事都是假託的、創造的、幻想的,都可以採用各種生物或非生物來充當故事的角色,多采用誇張、擬人、象徵等表現手法,也都富有教育意義。

二、不同點

1.篇幅大小

童話情節比寓言更豐富、更多變化,更生動有趣,結構也更復雜,所以它的篇幅較長,長篇可達數萬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字;而寓言的篇幅一般較為短小,結構單純,語言樸素,幻想的程度也較輕。

2.寫作物件

童話的結構比較曲折,能細緻地刻畫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為豐富、奇特。童話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它描寫的內容,表現的生活,都照顧到兒童的知識範圍和心理特點,所運用的語言也易為兒童接受。

3.表現重點

寓言著力表現內含的諷喻和教訓,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開頭或結尾就直截了當地說出了告誡的意思。而童話則重在刻畫形象,教訓意味不那麼強,教育意義往往寓於整個故事之中,不直接點出來,科學童話則重在知識的傳播。

4.情節結構

寓言的故事比較簡單,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鮮明的擬人化形象。童話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則有較高的要求。

5.幻想法則

童話的幻想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與現實的結合也必須和諧、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規律發展。而寓言則不那麼嚴格,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垂涎於葡萄,改變了原來食肉的習性。這個寓言賦予了狐狸“人”性,卻違犯了狐狸的“物”性,這在童話中是不可以的。

成語故事與寓言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歷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沉魚落雁”,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並不需要給人啟發。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並且大部分寓言,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並沒有真實的根據。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並且歷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說白了,成語固有合適寓言故事的分類,主要是在講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只是分類不同。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如一個班,有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運動,有人既喜歡音樂又喜歡運動,那麼喜歡音樂的人就是成語故事,喜歡運動的人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的特點是形象生動,人物活靈活現,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

成語故事必須以一個成語作為題目,以它為中心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與寓言故事有相似之處。成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精華。成語的用語特點是:言簡意賅、內涵豐富、音韻和諧、寓意深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