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捷《虞美人聽雨》有感

來源:才華庫 1.47W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有感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宋代詞人蔣捷的這首《虞美人聽雨》通過在歌樓上、客舟中、僧廬下三處聽雨的對比,概括了詞人一生中的三個階段,即少年、壯年、老年,而到最後“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詞人對時光流逝和世事變遷的無情的感慨,那“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態度,既有無奈的表示,也有冷眼旁觀的冷漠,但是,在感情上卻蘊藏著千斤的分量,看似無情卻有情。

在年少時,我讀這首蔣捷的《聽雨》讀出的是一份“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的歡快,就是偶而有些許的憂愁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不更事。而今,重讀此詞,才讀出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共鳴,因為,自己也是“鬢已星星也”。“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這是蔣捷經歷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憂患之後發出的聲聲悲嘆。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一個階段性的心情,只有當我們年老時,才會知道,有很多的情懷已逝,很多的心情不再,很多的人逝物非。所以,當詞人顛沛流離、飽經憂患之後,嚐盡了悲歡離合的滋味,歷經了江山易主的變故,埋葬了許多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和恨,“而今聽雨僧廬下”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還是感到雨聲無情,而自己的心情卻木然了,所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對於大自然的雨雪風霜,每個人都視其境況和心情,而各有其感觸,“冷暖自知”這句話是最能概括這個中滋味。當心情愉悅的時候去聽雨 ,雨聲是音樂,當心情悲傷離別來臨的時候去聽雨,雨聲是“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我從小就很喜歡在下雨天聽雨聲。小時候,住在奶奶家的老房子裡,下雨天,是我最高興、最開心的事,也是大人們最擔心、最憂煩的事,我聽見雨聲打在老屋青瓦上的聲音,是一曲歡快的樂聲,是和著愉快的心情奏出的童謠,我看見雨水從房簷上滴落在院子裡已有小坑的青石板上,能濺出小小的水花來,我站在臺階上伸手去接那打得手心有點疼痛的雨水,是一種愉悅的感動……而大人的憂煩卻是在擔心年久失修的老屋,因為,房頂上有很多的地方都在漏水,於是,大人們忙碌著用家中的大盆、小盆來接這些漏下的雨水,屋外的雨聲和著這屋內的“滴滴答答”水聲,組成了一首很美的樂聲。但是,大人們是聽不出來的,大人們臉上掛著焦慮,心憂如焚地擔心如果雨會不停的下,老屋的房頂會更漏,擔心打溼的傢俱、衣物會發黴,擔心……他們整夜都不敢睡去地擔心著,而我卻伴著和諧的雨聲很快進入了夢鄉。

今天當我自己做了大人,才知道當大人所要的就是那份擔憂、擔當和責任。如果房子塌了,在哪裡去給孩子找一處遮風擋雨的家?所以,那怕是杞人憂天,也是一個“憂”字了得,所以,他們肯定沒有了心情,把雨聲當作音樂來聽了,也肯定沒有情緒來看我歡喜的笑臉,等到我長大了,也理解了。

再後來,我讀到了臺灣作家琦君女士的散文,她說:“我從來沒有抱怨過雨天,雨下了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屋子裡掛滿萬國旗似的溼衣服,牆壁、地板都冒著溼氣。我也不抱怨。我愛雨不是為了可以撐把傘兜雨,聽傘背滴答的雨聲,就只是為了歡喜那下不完雨的雨天。為什麼,我說不明白,好象雨天總是把我帶到另一個處所,離這紛紛擾擾的世界很遠很遠,在那兒,我又可以重享歡樂和童年,會到了親人和朋友,遊遍了夢牽魂縈的好地方。優遊、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呵,我要用雨珠的鏈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一直沉浸在雨的歡樂中。然而誰能不長大呢?人事的變遷,尤使我於雨中俯仰低徊”。

琦君女士從童年到中年,在歷經了人生的風雨之後,仍能保有一種以愛心來洞照憂患人生的平和心態,對苦難也好,失落也罷,都沒有任何的抱怨,用平常心做人,用愛心關照世界上每一個需要得到尊重和關愛的生命,所以,她的愛心在她的文字中得到了傳播。所以,我們所有的人,來人世間走一遭,遇見什麼苦難,都是不值得去抱怨的,去怨天尤人的,面對一切,坦然承受,才是對人生最好的註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