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梁實秋譯本

來源:才華庫 2.56W

《哈姆雷特》的中文譯本中,比較受推崇的有卞之琳譯本、梁實秋譯本、 朱生豪譯本。那麼梁實秋作家的大家瞭解?

  

《哈姆雷特》梁實秋的散文體翻譯

用散文體譯莎劇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實秋先生。梁實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人生完成煌煌四十卷《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海內外能獨自把莎劇全部譯成漢語的,迄今只有梁實秋先生一人。並且他對待翻譯的態度與他的人生觀一樣,傳統,十分嚴謹,一絲不苟。在翻譯莎士比亞時,他經過大量的“爬梳剖析”,最終選定未經任何增刪的牛津版本作為原文材料,還廣泛閱讀了許多莎劇專家的大量註釋,作細緻的比較鑑別,儘量使譯作與原作保持一致。

梁實秋的譯文:死後還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是問題;究竟要忍受這強暴的命運的矢石,還是要拔劍和這滔天恨事拼命相鬥,才是英雄氣概呢?死,——長眠,——如此而已;梁實秋採用了散文體,把原文中的“無韻體”一律譯成散文,而“原文中押韻之處則悉數譯為韻語。”用散文體翻譯莎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白話文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關於譯為散文的原因,他在30年代出版的莎劇譯本的《例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這樣談到,“莎翁的原文大部分是‘無韻詩’,凡原文為‘無韻詩’,則亦譯為散文。因為‘無韻詩’中文根本無此體裁,莎翁之運用‘無韻詩’體亦甚自由,實已接近散文,不過節奏稍微齊整;莎士比亞戲劇在舞臺上演員並不咿呀吟誦,亦讀若散文一般。所以譯文以散文為主。”“不過,所謂無韻詩並不是等於把散文拿來分開排印,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他的譯文不是單純的直譯,逐字直譯會成為令人無法卒讀的文字,也不是完全意譯,因為意譯能產生流暢的.文字,但與原文的語氣和節奏相差太遠了。梁實秋的散文譯本通俗易懂,讀起來不會那麼枯燥,索然無味。“死後還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是問題;”一個躊躇滿志又迷茫敏感的王子形象躍然紙上。三.卞之琳的詩體翻譯用詩體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有孫大雨,方平,林同濟等人,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卞之琳先生。

卞之琳先生認為莎劇本身是一種詩體,而他本人也是詩人,所以卞之琳是詩人譯詩,以詩譯詩的典型代表。他認為,莎劇既然是詩劇,譯文也要還其詩劇的本來面目,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複製出同樣或相似的效果。周珏良在《卞譯莎士比亞悲劇與素體詩的移植》一文中說:“卞譯莎士比亞悲劇試用‘頓’的方法把英語素體詩移植到漢語中來是成功的,譯文中詩的部分是能讓讀者感到一種節奏感的。”

卞之琳的譯文: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問題。要做到高貴,究竟該忍氣吞聲來容受狂暴的命運矢石交攻呢,還是該挺身反抗無邊的苦惱,掃它個乾淨?死,就是睡眠——因為漢語中沒有音步,所以卞譯採用了模擬辦法,以一個兩個單音漢字作為一個節拍單位,合成一個“音組”為一“頓”,以頓代步。

再來看看行數的對應。原文是12行半,譯文也是12行半,做到了行數相等。不僅行數相等,而且儘可能“對行翻譯”,也就是說,譯文的詩行順序與原文儘量取得一致。在他看來,形似,而後神似,得形方可傳神。“形似”和“神似”,原本是文學翻譯,特別是詩歌翻譯力求兼備的品質。真正的詩是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藝術。這樣強調形式,卞之琳先生是這樣說的,“莎士比亞原著的面目是這樣,要讓讀者看到莎士比亞的原來面目。”總之言之,卞先生的譯文相當嚴格地儲存了原文的結構,形成了吞吐起伏的節奏,忠實地傳達了哈姆雷特王子沉思的內容。

《哈姆雷特》哪個中文譯本最好?

近百年來,中國已有多達近二十個不同譯本的《哈姆雷特》,諸如邵挺、梁實秋、田漢、曹未風、朱生豪、孫大雨、卞之琳、方平、林同濟,以及姜維楓、北塔等翻譯家的漢譯本。

在《哈姆雷特》幾個有代表性的重要譯本中,卞之琳的譯本幾乎是出現得最遲的,卻是最被稱道的“精品譯作”。卞譯《哈姆雷特》初版於1956年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他晚年編校定稿的三卷本《卞之琳譯文集》(2000年安徽教育出版社)中,他把譯名最後確定為《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悲劇》。作為著名的詩人與文學翻譯家,卞譯《哈姆雷特》的優長,主要是吸取了此前各家譯本的長處,用他自己的話說:“曾參考曹未風、朱生豪譯本(及其吳興華校本),加工中發現個別不謀而合處,未加更動,個別受啟發處,已另行改進,即使晚近才出版的林同濟譯本,也在新近校訂中用以鑑照。”可謂集思廣益。此外,卞譯還按照莎劇的原樣,劇詞有詩體與散文體的區別,而不像別的一些譯本幾乎全是散文化的。

梁實秋翻譯的莎劇,每個劇本的前面都有《序言》,分別概述該劇的故事來源、著作年代、版本歷史與舞臺歷史,以及譯本所根據的版本等等,而且梁實秋還是唯一以一人之力完成了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全部作品的中國作家。莎劇中原文多有猥褻語,樑譯做到“悉照譯,以存其真” 。

朱生豪1936年春著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為便於中國讀者閱讀,打破了英國牛津版按寫作年代編排的次序,而分為喜劇、悲劇、史劇、雜劇4類編排,自成體系。1941年日軍進攻上海,輾轉流徙,貧病交加,仍堅持翻譯,先後譯有莎劇31種,新中國成立前出版27種,部分散失,後因勞累過度患肺病早逝。他是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較早和最多的一人,譯文質量和風格卓具特色,為國內外莎士比亞研究者所公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