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 汪曾祺談吃

來源:才華庫 2.4W

《尋味:汪曾祺談吃》是“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汪曾祺美食小品文,吃中自有生活味,吃中自有平常心。

汪曾祺既是美文家,又是美食家,他寫過很多談吃的文章,《尋味:汪曾祺談吃》所選就側重這方面的內容。汪老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食,無論是談蘿蔔、豆腐,還是講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來、從容閒適;所有吃過的和沒有吃過的,一經他說,全成了美食。

汪先生之文,是絢爛至極後的樸素迴歸,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對人間至性至情的熱愛,引人無限嚮往。如此質樸美麗的文字,何止是在談吃,更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體現。

讀《汪曾祺談吃》

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裡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後便會發現,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

而汪曾祺正相反。

汪老是一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於吃的美文,美味佳餚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進去“吃一盤麻豆腐”,他約我去,由他付錢,麻豆腐之外每人還要二兩酒。他並不勸酒,只是指著麻豆腐對我說:“光吃麻豆腐太膩,要潤潤喉。”說完就抿口酒。從這段文字便可窺出汪老與民間特色小吃的情結。

有了這樣的生活了解,之前對汪老行文中為何處處瀰漫出一股獨特的人間煙火味的疑惑,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無論行文還是生活上,都講究一個雅字。酷愛中國古典趣味的汪老自然也不例外。《汪曾祺談吃》一書以清新質樸的文字,彷彿好友閒聊般,以從容不迫的文字緩緩把民間小巷裡各種特色小吃道來,寫得妙趣橫生,真的是做到了把平凡之物寫進了大雅之堂。

比如《豆腐》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裡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這段文字簡練通俗,可謂描寫入微,不僅把豆腐的做法做了個細緻的介紹,而且色香味都浸潤瀰漫於文字之間,讀來讓人豔羨喜愛不已,心底不由會慢慢喜歡上這個可愛的小老頭。

書中趣味的文字也處處可見,比如《端午的鴨蛋》中的這段文字:“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以回憶的視角抒寫,這樣的文字讀來便有了時光倏忽遠逝的滄桑味道。

“各地的鹹菜各有特點,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鹹菜與文學》一文更是充分體現了汪老對於中國鹹菜的廣博見聞。

整本書,讀完嘴饞之餘,會發現,這樣質樸美麗的文字其實何止是在談吃,未嘗不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美學風格的充分流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