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散文特點

來源:才華庫 1.21W

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散文都具有怎樣的文學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張愛玲散文特點,歡迎參考閱讀!

張愛玲散文特點

作品中蘊藏著悲涼情懷

張愛玲張愛玲的小說,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悲涼。如《傾城之戀》中的開頭寫道“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結尾雖然白流蘇如願以償嫁給了範柳原,但是作者卻冷眼說道“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以及呼應開頭的胡琴聲又響起。戰爭的混亂使白流蘇認識到人的生命在大動盪中微不足道,所有關於愛情的實驗到頭來都經不過亂世的衝擊,白流蘇範柳原不過的婚姻,不過是兩個戰亂中的人對未來的迷茫對生命難以把握的結局。這一切實際上都反應了一種個人情緒:大限來臨的惶恐和個人的迷失。再如《金鎖記》中一開頭從月亮寫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圓;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來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著淒涼。”小說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來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還沒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諷等手法

張愛玲小說的語言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大量的運用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爐香》裡她曾寫到“薇龍那天穿著一件磁青薄綢旗袍,給他那雙綠眼睛一看,她覺得她的手臂像熱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裡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整個的自己全潑出來了”。這是一段以熱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潔白美麗的絕妙描寫。這樣的描寫既通過讀者的視覺來讓人感受到喬琪的色迷心竅、蠢蠢欲動的形象,又表現了薇龍的竭力自持卻又虛榮不能自拔的心態。

在《金鎖記》裡,她寫道:“她到了窗前,揭開了那邊上綴有小絨球的墨綠樣式窗簾,季澤正在弄堂裡往外走,長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縫裡去了,哪兒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這是人物處於陰沉壓抑的環境中,愛情終歸破滅的情境。沒有大段的鋪張描寫和渲染,文字精練動人,卻將那種傷感表現的非常深入,自然靈動。

如《金鎖記》中借七巧的媳婦芝壽眼睛有段描寫:“窗外還是那使人汗毛凜凜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陽。屋裡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繡花椅披桌布,大紅平金五鳳齊飛的圍屏,水紅軟緞對聯,繡著盤花篆字。梳妝檯上紅綠絲網路著銀粉缸,銀漱盂,銀花瓶,裡面滿滿盛著喜果。帳簷上垂下五彩攢金繞絨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墜著指頭大的玻璃珠和尺來長的.桃紅穗子。偌大一間房裡充塞著箱籠、被褥、鋪陳,不見得她就找不出一條汗巾子來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月光裡,她的腳沒有一點血色——青、綠、紫,冷去的屍身的顏色。”張愛玲喜歡用紫色、金色等濃豔色彩的字眼,而本來代表著高貴富麗的紫色、金色在她的敘述中從來給人的都是一種絕望的悽愴,在豔麗的字眼背後掩蓋的是滿眼滿心的荒涼。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紅平金、水紅、紅綠絲、銀粉、桃紅等等一系列標誌著喜慶的富麗的色彩和青、綠、紫等冷去的屍身的顏色相對照,一暖一冷,一豔一晦,一喜一悲,這種鮮明而又參差的色彩對照給人強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視覺上受到猛烈的衝擊,烘托出一種晦暗陰森的氣氛,給人以無邊的聯想,讓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種淒涼和了無生氣,讓人覺得喘不過氣的壓抑和恐懼。這段色彩分明,描寫細微的文字寫出了芝壽無邊的絕望,使讀者對芝壽的悲慘處境給予深深的同情。同時通過芝壽的絕望、悲慘也從側面進一步的達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態人生、變態心理的目的。

作品主題多描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張愛玲自稱:“我甚至只是寫男女之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肆的。”

不管是張愛玲的小說還是散文都是描述那個時代的人們和生活,如《傾城之戀》描寫了白流蘇在離婚後,因為受不了家裡人的不停給她閒氣受想通過嫁給範柳原改變現狀,最終如願以償的故事。《紅玫瑰與白玫瑰》通過講述振保的情史來展示兩性之間對戀愛和婚姻的差別。《色戒》是關於王佳芝通過美人意圖計殺害漢奸易先生,最後卻發現自己愛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卻慘遭殺害。

張愛玲的散文雖然不如小說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國的日夜》通過一個女的視角描寫周遭的一切。其它作品如《談音樂》、《談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寫的是關於某種事情的看法,但是張愛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議論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說的幾篇,也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題和中心,讓人感覺全是作者信手拈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