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狀況調研報告

來源:才華庫 1.25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改革狀況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改革狀況調研報告

改革狀況調研報告1

為了進一步弄清我市供銷社系統改革發展的現狀,更好地研究、解決其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規劃出下一步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最近一段時間,我和市供銷社的主要領導同志進行了實地調研,並召開座談會聽取了有關方面的彙報。現就這次調研情況,作一分析,並提出今後的發展思路及建議。

一、我市供銷社系統的基本狀況

我市供銷社系統,現有10個縣區社,121個基層社,16個專業社;市社所屬企業11個,縣區社及基層社所屬企業86個;全系統共有在冊職工14929人,離退休職工5944人。截止20xx年底,全市供銷社系統資產總額1155萬元,負債總額1209萬元,資產負債率為104.67%;全系統累計虧損總額635.7萬元,劃斷歷史經濟包袱後,20xx年供銷社系統實現盈利87.1萬元,其中市社所屬企業盈利51.9萬元,縣區社盈利35.2萬元,在盈利的基層社中,各類專業社佔到70%,專業社的盈利面為90%。由於受到行業性競爭的影響,全系統全年商品銷售總額為39.076萬元,同比下降了10.66%。

全市供銷社系統的現狀可概括為:經營狀況趨勢好,但總體還未走出困境;雖有創新,但生存與發展仍面臨新的挑戰。

二、我市供銷社系統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行業性虧損依然存在,經營狀況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根據行政職能的需要,按照行政區劃設立基層社和經營服務網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部分基層社在農村市場競爭中由於網點分散、規模較小,缺乏競爭力,經營連年虧損、包袱逐年增加。20xx年全系統彙總虧損635.7萬元,比上年末減虧390.5萬元,其中市社虧損681.9萬元,同比減虧160.4萬元,縣區社盈利46.2萬元,同比減虧230.1萬元,雖然減虧的幅度比較大,但行業性虧損的現狀並沒有改變,潛在的虧損依然存在。

(二)體制、機制的制約因素依然存在。改革改了二十幾年,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主經營”的指導思想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各級供銷社及社屬企業在產權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辦法、管理措施等方面比較落後,在經營結構上過於單調、陳舊,在服?三農"上缺乏有效的手段。這是我市供銷社系統難以上規模、上檔次的主要原因。

(三)人員負擔過重,減員增效並不明顯。由於職工分流渠道單一,職工人數多,包袱大,特別是離退休人員比例大,負擔過重,一些縣區社及基層社將其主要的經濟收入都用於人員開支。20xx年,全系統僅解決職工吃飯問題就支出2300萬元(其中市本級1814.3萬元,10個縣區社按每個50萬元計算,共有500萬元)。

(四)資金緊張,仍是困擾供銷社進一步發展的首要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資產負債率高,還貸壓力大,全系統每年的還貸總額為120萬元,佔其年利潤的231.21%。

二是由於供銷社系統虧損嚴重,不能按時還貸,加劇了信貸資產的風險,降低了自身的信譽,導致多數銀行拒絕再提供貸款,造成了供銷社系統收購資金籌措困難的嚴重局面。

三是股金問題的困擾沒有完全解除。按照中央的要求,為了確保社會穩定,清退農民股金的工作必須按期完成。但我市一些基層社由於已資不抵債,清退農民股金已成困難。即使經營狀況較好的一些縣區社及基層社,由於清退股金的影響,不僅降低了還貸能力,還大大減少了流動資金的使用量,影響到供銷社的正常運轉。截止目前,全系統仍有3200萬元的社員股金沒有清退完畢。

(五)政策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供銷社的發展。一是歷史包袱沉重,國家政策性未彌補虧損達1.1億元,給供銷社系統減虧增盈造成了額外的負擔;二是供銷社企業改制後,縣區社無企業管理費收入,日常經費難以保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市政府下發了(20xx)78號檔案,要求各區縣對所屬供銷聯社實行定額經費補貼,但時至目前,除灞橋、雁塔兩個區社外,其餘縣區社並沒有得到政府的補貼。

三、我市近幾年在供銷社改革方面的探索

雖然我市供銷社系統面臨的問題很多,但是近年來,仍然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社屬企業的戰略性調整邁出可喜的一步。市社在深入研究討論的基礎上,按照培育支柱骨幹企業和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的思路,下發了《西安市供銷社社屬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企業改制要在“整體推進、分步實施、一企一策”原則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通過控股、參股、股份合作等的形式,初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構築社有資產管理的新體制,建立社有資產有進有退的新機制,實現“社有資產產權實現多元化置換,職工實現脫離供銷社身份的置換和股權向企業經營者群體集中”的改制目標。目前,市供銷社所屬的2家企業進入改制前期的準備工作,預計年底前可完成改制工作;在縣區社及基層社所屬的86家企業中,已有76家企業進入改制階段,佔其企業總數的88%。其中,到20xx年底,在雁塔區社所屬的11家企業中,已有9家完成改制,佔應改制企業的82%;改制後,區供銷社系統當年實現利潤11.9萬元,上繳稅收68.7萬元,增幅均達到10%以上,職工工資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大力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經紀人協會,積極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程序。一是全市供銷社系統依據資源、地緣優勢,立足“三農”,把參與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與加快自身的改革與發展結合起來,加強與其它經濟成份、民間經紀人的合作與聯合,以產權多元化對供銷社的組織體系、經營機制等進行了改革和改造,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近年來,我市各縣區社在原基層社的基礎上,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則已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16個,參加專業社的農戶達到2815戶,入股資金達460萬元。其中周至縣的司竹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吸收300多戶農民入股,年購銷獼猴桃100多萬斤;藍田縣的玉編產品專業合作社解決了周圍4個鄉鎮的玉米皮編織品的銷售問題,全年為社員推銷產品50多萬元;戶縣成立的全省首家由供銷社領辦的農民經紀人協會,已吸收會員130人,幫助當地農民解決了買難賣難問題。二是為農業產業化提供系列化、全方位的配套服務。到去年底,全市興辦村級綜合服務站367個,農資科技服務站96個,建立科技示範點30個,建立扶持農產品研發機構6個,與129個村的7529戶農戶建立了聯絡,較好地發揮了為“三農”服務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在經營業態和經營內容上有所創新。近年來,連鎖經營、配送業務等新型業態的相繼出現,給供銷社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市果品副食公司從自身經營條件出發,主動佔領零售商業的末端市場,成立了“西安西果連鎖商貿有限公司”,建立了31個連鎖店,不僅較好地滿足了居民生活的需要,並且促進了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公司去年實現商品銷售710多萬元,同比增長75%,實現了劃斷盈利10萬元的目標。由於公司發展的需要,企業不僅使100多名下崗職工重新上崗,又從社會上聘用了80名下崗職工。

四、關於我市供銷社系統今後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合作社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合作社的實力和規模日益擴大,為完善和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農村雙層經濟體制,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助農增收,擴大社會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供銷社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處於弱勢地位的廣大農民通過經濟上的聯合進行自我保護、自我發展的有效組織形式,是上聯市場、下聯農戶、服務“三農”、確保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是維護廣大農民群眾利益的有效工具,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程序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加快供銷社系統的改革、加速形成行業協會、農產品流通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形成農戶緊密聯合、互促互動的農產品產業化經營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仍是今後我市面臨的一大任務。

我市供銷社在改革改制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因此,我認為,只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995)、國務院(1999)兩個5號檔案精神,緊緊圍繞把供銷社真正辦成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根本目標,實行開放辦社,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供銷合作經濟的新框架、新模式,才能促進供銷社的大發展。

這次對我市供銷社的調查,給我的印象很深,觸動較大。我認為,實施“四次改造”,推進體制創新是擺在我市各級供銷社面前的課題。現就供銷社系統的體制改革和今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與思路:

(一)供銷社的改革與發展要依靠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援

緊緊依靠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援,是深化供銷社產權制度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供銷社改革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系統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沒有黨委和政府的直接領導,沒有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援,僅靠供銷社自身孤軍奮戰,是難以完成的。因此,建議各地供銷社要積極主動地向當地黨委、政府彙報,努力爭取將供銷社的改革與發展工作納入到當地經濟改革的總體規劃中,為供銷社的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供銷社的各級領導要重視調查研究,對具體情況要分類指導、規範操作

為了避免改制過程中圖形式、走過場和社有資產流失等問題,建議市社領導班子成員分工聯絡縣社及市社直屬企業,經常深入基層和企業現場辦公,就地解決問題,實行解剖麻雀、分類指導。特別對於市直企業的改革,要給全系統的社企改革做出樣子,探索出路子,形成了上下聯動、全面推進的大好局面。對於縣社的指導,我建議對體現為農服務性質、帶有政策性的農資、棉花、煙花爆竹、廢舊物資等經營企業一般應由供銷社控股經營;對發展前景好的企業供銷社要積極參股;對於競爭性強的商品經營企業,社有資產可以徹底退出,由職工出資置換社有資產,參與市場競爭。全市各級供銷社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因此各級供銷社要立足於創造小氣候,立足於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力量來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堅決克服等靠和依賴思想。

(三)積極推行以資產和人員身份置換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基層社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改革產權制度,是供銷社解決諸如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效益低下,包袱沉重等突出問題的根本之策,它不僅是社、企、職工三者利益關係的一次重大調整,也是把供銷社徹底融入市場經濟的一項戰略性舉措。我們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適應市場,煥發活力,提高效益,增強發展後勁,從體制和機制上徹底消除虧損根源,實現扭虧增盈。對我市而言,供銷社系統的產權制度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以“減人、減債、減負”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基層社的重組力度。要結合當地小城鎮建設、鄉鎮撤併調整規劃,選擇交通方便、購買力強的中心集鎮,要合理佈局基層社,組建中心社。對邊、小、微、虧以及早已失去為農服務功能的基層社,要儘快通過破產、解散、重組、兼併、資產置換等多種形式進行調整。對於基層社的債務問題,可以採取以資抵債、抵貸返租、商品償債、破產減債、資產變現等多種形式予以解決。

2、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動力,真正建立不再虧損的新機制。目前,我市供銷社系統已有不少企業通過改制扭虧,但我認為,扭虧不等於脫困,改制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因此,建議各級供銷社在改制中要嚴格按照《公司法》和有關政策規定,依法改制,規範操作,切實抓好清產核資、資產處置、改革方案的論證、法人治理結構、依法註冊登記和企業職工安置等環節的工作。要注重通過控股、參股等資產運作的方式,推進"一縣一社"向集團化、企業化發展,不斷壯大自身的經濟實力,確保供銷社在縣域經濟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建議市社和縣區社要對改革企業逐個進行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當然,改制也應有所側重,應該首先從那些還有淨資產、有發展潛力的社企改起;對於那些早已資不抵債又發展無望的企業,應堅決讓其退出,以免造成新的經濟包袱。

3、要繼續穩妥地推進人員的身份置換,確保改制工作順利進行。人員身份置換是實現徹底改制的難點,也是產權制度改革繞不過去的問題。如果不能實現員工市場化,我們的社屬企業就將繼續揹著沉重的人員負擔,很難設想這樣的改制會取得最終成功。當然人員身份置換要確保重點,多策並舉。首要的問題是要妥善安置好離退(養)、傷殘人員和遺屬,能交社保部門管理的可以交社保部門管理;不能交社保部門管理的要從企業淨資產中按標準劃出一塊,組織專門機構和人員進行管理,還可以在自願的前提下,簽訂相關協議,一次性支付費用,一次性徹底脫鉤。對於在崗職工,也要先置換身份,然後再根據個人意願,或自謀職業、或參與新企業重組。無論是自謀職業,還是參與新企業的重組,都要解除原有勞動關係,按照員工市場化的要求,建立新的勞動關係。但從客觀上講,我市供銷社所屬多數企業的改制成本有限,甚至嚴重不足。因此,我的意見是,必須堅持多策並舉的方針,凡適合以資產置換的則以資產置換,適合以經營設施租金收入置換的則以經營設施租金收入置換;對於與供銷社徹底脫鉤的職工則可以用現金置換。

浙江、重慶等一些地區的經驗充分說明:產權制度早改早主動,晚改就被動,不改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為此,我建議各級供銷社,要儘快把產權制度改革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並建立主要負責人責任制。對已經完成改制的單位,要對照先進經驗,堅持規範,完善不足,力求做到徹底改制;對剛起步的單位,要抓緊制定改制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對尚未進行改制的單位,要廣泛宣傳發動,做好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廣大幹部職工支援改革,投身改革,在改革中尋求更加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四)採取有效措施,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貸款難問題

供銷社的發展需要貸款,需要銀行支援,沒有必要的流動資金,供銷社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建議由市政府出面,儘快召開由財政、金融等部門參加的協調會,具體討論解決供銷社系統的貸款難問題。當然,市供銷社也要儘快將有關財務的詳實情況上報市政府,供市政府決策。

(五)要創新經營方式,重組經營結構

從全市供銷社系統的總體業務經營形式來看,經營業態單一,市場適應能力差。因此,我市各級供銷社要積極調整經營業態,重組經營結構。各級供銷社應在分析“蘇果”和“西果”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引進連鎖、配送等新的經營業態和組織形式,重構為農服務網路,發展村級綜合服務站,開拓農村服務業,拓展為農服務功能,滿足農民產前、產中、產後和生活中的各種需要。起步較早的江蘇省東臺市供銷社已經辦了30多個農村綜合服務社,其生活、生產資料分別由"蘇果"和農資公司統一配送,內部管理則實行"四統一",即統一標識、統一服務承諾、統一配送商品和統一商品價格,形成了全新的連鎖銷售模式和服務體系。由於農民群眾的日常需求基本上都能在綜合服務社得到滿足,因而深受當地農民群眾的歡迎和鄉村領導的好評。我想,“西果”和“蘇果”的經驗應該給我們各級供銷社帶來一些啟示,各級供銷社也應在這方面多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六)以興辦專業合作社為核心,積極參與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

專業合作社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載體,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生產水平、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為“三農”提供系列化服務等方面有著廣闊的用武之地。對我市來說,就是要在充分利用現有的經營設施、網路、資訊、市場、人才等優勢的基礎上,立足“一社一品”,積極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經紀人協會等組織,並使其以高效的管理、靈活的機制、完善的服務來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充分體現“民有、民管、民享”的辦社方針,這些專業社可以由供銷社控股、基層社職工和農民入股、參股等形式來共同創辦,可以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等靈活的方式來運作,也可進行跨地區的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逐步形成上下貫通、縱橫交織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以期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此外,還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經營設施,把興辦各類農村市場與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以商品的流通帶動農民進入市場,使農民能夠通過市場把土特產品變成商品,增加農民收入。當然,各專業社也要採取多種手段主動出擊,拓展銷售市場,以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銷售難問題。針對我們西安的實際,我認為,各種養植(殖)專業社應在規範化操作、標準化運輸、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等方面有所突破,並以此來建立、宣傳自己的品牌。同時可以採取與西安市的大型超市等單位合作、聯營等形式,共同拓展西安市場,以期發揮品牌效應、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七)培植幾個大型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要圍繞我市的優勢農產品,培育或引進有品牌、上規模、上檔次的農業龍頭企業,以此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政府出面給予扶持政策,對農產品深加工的企業、貿易企業,要一視同仁。對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要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物流技術加以改造,逐步升級,完善功能。要鼓勵大型工商企業、外資企業在我市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工業。同時,要藉助日益發展的連鎖超市的配送中心和分銷網路,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積極引導大型超市、酒店、餐飲系統在農村建立基地,實行定牌生產,定點收購。對採購和推銷我市農產品的大型連鎖超市企業,在稅收、網點建設、用房等方面給予優惠,以促進全市農、工、貿一體化發展,特別是農村連鎖經營的發展,從而形成現代的農產品分銷網路。

(八)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

我市目前的農產品流通基礎仍很薄弱,應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重點建設一批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

第一,建設一批農產品倉儲中心、配送中心。我市農產品專用倉庫,如冷藏庫、保鮮庫、數量很少,農產品配送中心幾乎是空白。政府應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全市統一的發展規劃,組織實施。對大型連鎖超市、骨幹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龍頭企業建設的倉儲中心和配送中心,應重點支援。

第二,建立西安農產品展示和流通訊息中心,集中展示我市名優農產品,銷售農產品的優良種子,釋出全國乃至世界農業資訊、農產品銷售資訊,以引導農民生產。

第三,建立市場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為了讓市民吃上放心蔬菜、水果、肉禽、糧食,要抓緊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制定農產品生產中農藥使用的規定,推廣和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普及“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觀念。

(九)要繼續爭取輿論上和政策上的支援。各級供銷社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宣傳媒體,綜合反映全系統專業社和村級社建設的整體面貌,大張旗鼓地開展合格社授牌活動,擴大社會影響,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要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爭取政府的扶持政策。當然政府對供銷社改制的重視,不僅體現在參加會議、講重要意義上,更體現在具體政策的制定上;體現在政府領導的身體力行、大力協調上,體現在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上。對於供銷社企業在產權制度改革中,以國撥土地使用權作為改制成本的,我的意見是,可以通過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售、減免建設專案的有關稅費(例如減免土地出讓金、城市建設配套費等)等方式籌措改制資金。但是,這將涉及到財政、稅務、工商、房產管理、勞動、銀行、社會保障、審計等諸多部門,因此,建議市供銷社儘快拿出一個具體意見,供市上有關部門研究與論證,以便儘快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

改革狀況調研報告2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為貫徹落實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全省林業大發展,承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承擔了河北省重點政研立項課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林農思想狀況的調查與思考》的調研工作。抽調專人組成專題調研組,針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林農的思想狀況走村入戶進行專題調研,全面總結了承德市林改工作的做法和成效,並針對林農思想狀況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一、關於承德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成功實踐

1、承德市在具體工作中大膽實踐“均山”、“均利”、“均股”、“均山+均利”等多種林改模式,得到了林農一致擁護,順利完成了林改工作。是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

2是維護了農村穩定。

3是促進了林農致富。

4是加快了林業發展。

5是推動了農村民主。

二、林權改革後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一些地方存在不穩定因素。主要有兩種:一是確權爭議引發矛盾。二是利益再分配引發矛盾。

2、部分林農對林改政策有後顧之憂。

3.一些地方林牧矛盾依然突出。

4、林木砍伐及融資難問題突出。

5、林業技術服務存在滯後問題。

三、有關對策建議

1.加大林權政策宣傳力度,切實穩定林農心態。繼續加大林改政策宣傳力度。明確告知林農,本次林改政策總結了歷史上林業改革政策的經驗和教訓,以《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權法》為基礎,將農村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引入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並結合林業生產特點,確定了合理的承包期限。我國已進入民主與法制社會,林改的政策不會變,如果變也應向著有利於林農、有利於林業發展的方向變化。再者是今後制定涉及林業方面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要保持林改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讓廣大林農吃上“定心丸”。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本著尊重歷史,面對現實,依據相關政策,加大林權爭議調處力度,積極穩妥地調處林權爭議,消除農村社會不穩定因素。

2.創新林業管理體系和執行機制。建立“穩定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開人工林”的執行機制,簡化林木砍伐手續,縮短審批時間,進行有計劃的砍伐,調動林農愛林、護林、育林、營林的積極性,真正實現“還山於民、還權於民、還利於民”,使林農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3.推進林業融資改革,籌集林業發展基金。結合林業生產週期長的特點,完善財政貼息和農業低息貸款政策。加大林業補貼、林業產品稅費扶持力度,保證林農發展林業事業能貸到低利息和長時間使用的貸款。同時為了保證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順利開展,結合林業生產風險大的特點,建立和開展森林保險制度。按照經濟領域慣有的金融產品+保險產品配套開展的模式。建議上級部門將森林保險納入國家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範圍,加強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由中央財政在地方財政提供配套保費補貼的前提下,對各地政策性森林保險業務給予一定比例的保費補貼。森林保險業務開展起來後也能促進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順利開展,才能保障林農投入林業後不擔心。

4.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有效化解林牧矛盾。結合土地規劃調整,根據生態條件合理確定牧業用地。根據牧場大小或牧草生產力合理確定載畜量。劃定的生態脆弱區嚴禁放牧,幼林期(5年內)林地嚴禁放牧,對違規放牧實行嚴厲的經濟處罰,有效地解決林木矛盾,使林業、畜牧業協調發展。

5.轉變職能,改革林業管理體制。林業管理部門、林業工作者要從重管理向管理、服務並重轉變。尤其是在為林農提供技術服務上下功夫,深入基層農村,為林農解決技術、組織、管理等難題。林業機構的設定應獨立,增加人員編制,大鄉(鎮)7-9人,小鄉鎮3-5人,選調農林類大學畢業生充實鄉(鎮)林業站,在林改中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和特長。

改革狀況調研報告3

近兩年來,xx區緊緊圍繞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收支兩條線管理等財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斷加強財政財務管理,規範收支行為,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形成了一個部門一本預算,一本預算管一年的格局

從20xx年開始,在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區教育局、區城建四局進行部門綜合預算改革的試點。通過總結和完善試點單位綜合預算管理,制定了《xx區部門綜合財政預算管理辦法》,將單位預算內外資金統一納入預算管理。另外,通過對部門預算收支狀況調研分析,按其工作職能、特色工作和資源佔有狀況,制定出不同類別的部門預算定額標準,人員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額、專案支出視財力,統籌安排、分類管理、綜合平衡。對不同性質的部門採取不同類別的預算編制方法,執收執罰部門按“收支兩條線”管理要求編制綜合預算;城建部門按預算內外資金統一包乾,預算外部分以收定支編制綜合預算;街道辦事處按街道財政體制管理辦法編制綜合預算;其他行政事業單位按預算內外統一標準編制綜合預算。到20xx年全區所有的51家一級預算單位、184家二級預算單位全部實行綜合財政預算,形成一個部門一本預算,一本預算管一年。部門預算推行以後,不僅使全區一、二級預算單位的內部財務管理得到加強,也使財政分配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公開性得到較好體現。

二、推進國庫集中收付改革,實現了財政資金“中轉”變“直達”

20xx年底,全區所有一二級單位全部實行國庫集中收付,所有預算資金支付全部實行網上執行。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網上直接支付力度,將納入財政工資統發範圍的人員工資、津補貼實行“二卡合一”,對人員經費及政府採購資金全部實行網上直接支付,實現財政資金使用中“中轉”變“直達”格局,有效控制了預算單位擠佔、挪用和截留財政資金行為。與此同時,還制定了《xx區預算單位銀行賬戶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加強預算單位銀行賬戶清理工作。至20xx年8月,統一撤銷全部預算單位的銀行基本賬戶98個,集中資金13,500萬元,實行財政資金統一管理,分戶核算,增強了財政巨集觀調控能力,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三、推進收支兩條線管理,切斷了部門執罰收入與自身利益的“連結”

20xx年,區財政部門首先對政法系統、城管執法大隊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徹底收支脫鉤。由過去的預算內定額包乾、預算外補充經費不足,改變為現在的以“收支兩條線”管理為核心的部門綜合預算管理。對收取的非稅收入全額上繳財政,列為財政收入;取消比例返還,不再實行收支掛鉤,未納入預算的資金,部門一律不準使用;部門履行其職能所需的經費支出全部通過編制部門預算由財政予以解決(人員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額,專案支出按財力)。這一做法既保障了執法部門的正常工作經費,又切斷了部門執罰收入與自身利益掛鉤的“連結”。在政法系統、城管執法大隊實行徹底的收支脫鉤的基礎上,20xx年,全區所有執收執罰部門全部實行了徹底的收支脫鉤,從源頭上避免了因收支“連結”而產生的腐朽問題。

四、推進政府採購管理制度改革,實行了“採”“管”分離,大大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為進一步規範全區政府採購行為,增強政府採購活動的公開化、程式化、制度化,區政府出臺了《xx區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採購管理工作的通知》,區政府每年印發xx區政府集中採購目錄及限額標準,使全區各單位政府採購意識得到不斷增強,區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不斷提高。按照《政府採購法》,於20xx年率先在全市城區中實行採管分離,區採購辦和區採購中心各司其責,區採購辦履行監督和管理職能,區採購中心負責實際採購活動和定點採購服務的管理工作,完善了政府採購管理體制。20xx年,財政部門把全區教育系統中國小的工程採購作為管理重點和突破口,深入推進全區政府採購工作。截止20xx年年底,全區工程採購規模突破千萬元,佔全部採購規模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長295%,採購規模達到區歷史最好水平。與此同時,為配套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對全區公務用車的定點管理辦法作了重大調整,制發了《xx區公務用車定點加油管理辦法》、《公務用車定點維修管理暫行辦法》和《公務用車定點保險管理辦法》,規定凡屬於財政性資金即不論是預算內資金還是預算外資金負擔的公務用車必須全部納入定點管理範圍,全部定點供應通過招標來確定。實現了新的公務用車管理方式、資金結算方式和車輛費用節約激勵方式,充分調動了各單位公務用車管理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五、推進街道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大了街道公共事業投入,促進了區域經濟全面發展

為進一步加強街道財政收支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20xx年6月,區財政部門實行了以“街道財政收支實行賬戶統一管理和預決算制度”,在保障街道辦事處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嚴格控制消費性支出,加大對社群建設、城市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投入為核心內容的《xx區街道財政收支管理試行辦法》。為充分發揮街道服務群眾、管理城市的職能,20xx年4月制定了以“提高財政基本保障水平,增強街道運轉能力;鼓勵街道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加大公共事業投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指導思想,以“擴大基本保障、稅收超收分成、綜合預算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調整和完善街道財政管理體制的試行辦法》。街道財政體制的執行,促進了街道服務群眾、管理城市職能的進一步發揮;服務企業、服務群眾、環境創優、社群建設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xx年全區街道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4.68億元,比體制調整前的20xx年10.48億元增長40%,並配合“公司總部區”、“首義文化區”和“白沙洲都市工業園區”建設,逐步打造出一批以中華路“戶部巷小吃”、糧道街“胭脂山衣坊”、“曇華林歷史街區”為品牌代表的區域特色經濟。通過財政基本保障經費和街道超收分成收入,街道用於社群建設、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文明建立等方面的經費投入達1,558萬元,比20xx年1,047萬元增長48.81%。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