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分析報告

來源:才華庫 2.76W

分析報告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文體。分析報告的標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公文式,另一種是新聞報道式。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就業分析報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學生就業分析報告

大學生就業分析報告(一)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建設人才,因此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從某種意義來說是教育投入的回報的開端。在第一時間內將教育的成果轉化為社會的發展動力,其首要問題也是要解決就業問題。但有這樣一份資料: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下降,就業問題比較突出。2003年是高校擴招後本科學生畢業的第一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比2002年淨增67萬人,達到212萬,6月份初次就業率為50%;到9月,全國高校畢業生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業率為83%,高職高專畢業生為55%。2004年,全國將有300萬高校畢業生,比2003年增加78萬,就業壓力依然很大。這份統計資料無疑向我們表明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式,就業問題將在社會問題中日益突出,因此我整理了一些資訊,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第一部分:我國的社會因素

人口“自重”引發就業難題。2005年初,我國人口已經達到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相當於亞洲總人口的1/3,比世界上現有的所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人口總量還多1億。巨大的人口“自重”對就業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壓力。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莫榮說,人口總量大,勞動參與率(參加就業的人口與總人口的比值)高,而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城鎮勞動參與率高達70%,全國平均勞動參與率也為60%,比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數值高出10個百分點。按此計算,目前我國共有接近8億人需要參加就業,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數的3倍。

從增量上看,我國每年新增城鎮勞動力在1000萬人左右;從存量上看,我國每年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在800萬人左右,下崗人員100萬人,此外還有1.5億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就業。勞動力供給的存量和增量壓力都很大。相反,雖然中國改革開放26年來保持了平均9.4%的年經濟增長率,但在現有經濟增長就業彈性的約束下,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最多隻有900萬個左右,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專家預測,目前中國已經進入為期10年的勞動力高峰期,約在2015年前後,參加就業的人口將達到約9.3億人的峰值。今後20年內,勞動力仍將始終處於供大於求的嚴重失衡狀態。

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數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必然受到很大的影響,雖然我們屬於高智力群體,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業的形勢必然不樂觀。

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 由於勞動力供給遠大於需求的人口總量壓力持續存在,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就被凸顯出來。前些年的大規模產業工人下崗再就業現象,現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學生群體就業困難等突出問題蓋緣於此。

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目前,我國雖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但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並且正在進行紛繁複雜卻毫無既有經驗可循的經濟和社會轉型。這些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映在就業上,形成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並表現在產業就業結構、企業結構、勞動力素質結構等幾個方面。

我國的勞動力素質結構很不合理。一邊是技術性人才,特別是高技術人才的極度短缺,一邊是大量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中國勞動力素質結構失衡的現狀一目瞭然。

**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全國113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監測資料分析表明,各技術等級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技師和高階技師嚴重短缺。預計到“十五”末,我國技能勞動者需求總量將增長20%~25%,其中,高階以上技能勞動者所佔比例預計增長15個~20個百分點,特別是技師、高階技師的需求將翻一番。然而與此同時,擁有高學歷的大學生群體出現就業困難。2004年,我國280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僅為七成,70多萬畢業生沒有找到工作,今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還將首次突破300萬人。在大眾教育時代,大學生進入到勞動力市場參與就業已成為必然。但是,目前我國大學的整體教育模式並沒有根據市場的需求而轉變,勞動力素質結構的錯位與脫節亟待解決。

就業問題面臨全球化挑戰。以加入WTO為標誌,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對外開放的時期。此時,企業的競爭已不僅是國內的競爭而是全球競爭,這使得勞動力的競爭也成為了全球競爭。已經融入世界的中國,其就業問題也面臨著全球化的衝擊。

第二部分:我國的教育因素

應試的教育模式所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考試的分數在我國教育的.體制中一直是評價教育成果的核心標準,因為分數是一個硬性的指標,但能力是一個彈性的指標,而且不易評判,所以在教育中我們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此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的人才很難適應社會的快節奏高素質的需要,因為他們的知識被侷限於教科書中,而不是拓展在應用與實際的問題之中。

教育文理分化嚴重,專業設定過細,所培養的人才素質結構單一,不能適應社會多方面的需要。如今的社會所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而且學科的交融性互補性也越來越強,而我們的課程體系依舊單一乏味,高中教育文理分制,在大學聯考的指揮棒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忽略了另外一個學科方向的學習,因此知識的結構體系沒有得到健全,思維方式比較單一;大學教育將專業劃分過為細緻,將學科甚至設定在某一應用領域而不是學科領域,因此就業的方向較窄,不能在學科基礎上跨越領域。

教育經費不足且分配不平衡。我國在教育的投入和世界其它各國比較屬於偏低,而且國家在教育投入側重於一些重點院校,而一些二類學得到的投資卻很少,這樣就加劇了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同時,一些學校為了發展硬體但缺少必要的資金,就盲目的擴招,使得原本不足的教育資源的壓力更加劇烈,同時擴招造成生源質量下降,也造成了畢業生素質的整體下降但數量卻整體提高,就業矛盾也因此加劇。

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民族優秀成文化的遺失,人文素質的整體下降。而如今的社會越來越有續和群體化,因此社會對高品質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而我們教育中的功利性無疑不是一顆巨大的毒瘤,個人利益的突出而群體利益的忽視造成了“孔雀東南飛”的局面,東南沿海地區就業已經飽和,而急需人才建設和發展的中西部地區卻很難招到人才。

第三部分:大學生個人因素

大學期間不學無術,將寶貴的時間沒有用於對知識的學習而是用於網路遊戲和一些其它的休閒的生活方式。很多同學在大學期間由於學業壓力不是很重,而放鬆自己,將許多學習時間荒廢,考試僅僅靠考前的突擊式學習,根本沒有掌握知識的要點,更談不上對專業知識的應用素質。

大學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之間存在匹配上的困難。調查發現,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收入預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遠遠高於美國和歐洲等國的10%左右。

大學生大多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就業,願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有一項對3000餘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首選到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這些畢業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於月薪2000元堅決不幹。這就表明大學畢業生有主動不就業的可能性。

藉助一些網路所得到的資料我簡單的分析了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諸多原因,這裡簡單的談談我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一些想法。

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社會因素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改革都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因此我覺得社會部分問題的改革解決空間不大,我們應該把改革的重點放在教育上,因為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過程,具有其彈性的空間。我們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可以比喻為人才塑造的模型,因而來改變模型,使其適應如今社會發展的需要無疑不是緩解就業問題的一個必要的途徑。同時我也認為大學生的個人因素中所暴露的問題也和我們的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一個人的人格的形成因素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教育的方向和文化的背景可以決定這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因此我覺得教育的改革是解決就業問題的突破口,是問題緩解的捷徑。

大學生就業分析報告(二)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真正原因

1.供過於求

在沒有泛起經濟危機的時候,大學生的就業題目也是比較凸起的題目,從整個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應顯著大於實際需求。不是總量的供過於求,而是結構性的供過於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脫節的。

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其次是高潛質的人,由於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職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也為一部門專業分歧錯誤口的大學生解決了就業的題目。

當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企業普遍實行的守舊的發展戰略和緊縮的財務戰略,一方面人力資源的補給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用於培養與培訓的用度也大幅減少,在招聘的時候會對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優中選優。經濟危機造成的結果是,不管是從結構看,仍是從總量上看,大學生的數目都是供過於求。

2.缺乏勝任力

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把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即便是對實踐要求極高的技工類,良多學校由於種種原因取消和減少了實踐的課程。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天生了空言無補的高手。

企業長短常現實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空言無補的大學生並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給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現在良多企業都休止了招聘新員工,尤其是大學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實力的公司進行的優中選優的戰略性人才貯備;而有些有實力的公司,在進行人才的戰略性調整,但願通過現在的經濟危機帶來的變化,招募和貯備一批中高階人才和優秀的技術骨幹,從而迎接經濟危機過去後的新的發展。

由此可見,一些企業以為經濟危機也是轉機,在這個轉機的過程中,良莠不齊的企業進行了天然而然的優越劣汰,使得企業乃至整個行業以後的發展會更加規範。而大學生沒能在這一轉機中受到青睞,其根本原因是大學生畢業後,不具備相關工作的勝任力。

二、大學生就業難帶來的影響

1.負面影響

首先是大學生本人,原本認為考上大學就是天之驕子,原本認為大學畢業可以養活自己,原本認為找個好工作賺錢可以孝順父母;沒想到考上大學後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運任天擺佈),沒想到畢業後還沒上崗就已下崗,沒想到本應自力更生卻還要父母牽腸掛肚,這些對大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不可謂不大。

其次是對大學生家庭的影響,本來大學期間就花了良多錢,大學畢業後還得為孩子承擔一定的經濟壓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給孩子帶來的精神壓力。家長真想把這些壓力都攬到自己身上,既著急又沒有辦法,有些家長甚至但願孩子有點事幹就行,哪怕一分錢不掙也行。

再次是社會壓力,有那麼多人不能就業本身就長短常大的社會題目,而且還有可能變成更多的其他社會題目。

2.正面影響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題目,對教育的反思也愈發深刻,政府、高校、企業也都在自己的範圍內進行著自己的思索。

政府從財政上予以支援,固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究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門題目,政府還應該在教育改革長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學校也在積極尋找教育改革途徑,固然每個學校都在做著虛假的就業率統計和講演,但是有些學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經在幾年前就開始了,好比有些學校的計算機院系幾年前就成立了實驗室,引進了實訓的教授教養模式,現在又在積極探討本身引進企業的教育產品和模式,應該說這些學校已經開始思索教育本身的題目、解決途徑和自身的價值了。

企業首要考慮的不是教育題目,卻間接地促進了教育的改革和對教育本身的思索和探索。企業一開始考慮的是如何能獲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勝任工作的人,於是一些企業在相關的高校建立了定製培養班,按照自己企業的要乞降實踐培養大學生,然後招募其到本企業工作。而一些培訓公司也應運而生,對學生進行技能練習,練習後的`大學生相對會更快地勝任工作。有些民營教育機構更是集合這兩種方式,直接模擬企業的技能環境,請企業的人來授課。這些企業和相關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跟著經濟危機的到來,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及增補教育形式的優劣勢凸顯出來,這對教育本身的思索和探索無疑是一件好事。

三、大學生就業難如何解決

良多培訓機構以為09年將是就業培訓的又一個轉機,毫無疑問,對於找不著工作的大學生,培訓確實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良多機構還承諾負責就業。朗沃教育作為西南地區首家Java軟體開發培訓中央,以“一切為了就業”為根本目標,注重技能晉升,通過獨創的專案實訓,在短期內迅速進步大學生自身競爭力以及IT行業經驗,在3年內,朗沃教育已經成功的向社會輸送出上千名軟體工程師。

題目在於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這是企業的事情。但是目前情況下,守舊和收縮策略的大絕多數企業,不可能招聘大批沒有經驗的新員工,由於企業首要解決的題目是生存,為新員工支付的薪水是企業直接本錢,這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

於是政府出頭具名了,出臺了一些財政政策,企業接納大學生可以得到補貼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後企業必需接收該員工,而大多數企業不能保證半年後經濟形勢會好轉,因此不願承擔這樣的用人風險,因此對於這一政策也並不敢嘗試。

是不是可以將這些綜合起來考慮呢?大學生要解決的是工作的題目,良多人只要是有個工作不賺錢也可以,企業也要考慮假如經濟形勢好轉人才補給如何解決,政府考慮的是大學生有工作幹可以解決一些凸起的社會題目。那麼在此階段,大學畢業後可以視為見習期,由企業接收並進行實際工作的練習,當經濟好轉的時候,企業就會貯備了一定的補給人才,而大學生不管選擇是否留在該企業,都已經把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職也不再是一件難事了。而政府的補貼可以一部門用於補貼企業實訓的人力本錢和場地裝置本錢,一部門用於補貼大學生的見習期間的餬口用度,這就解決了企業的一部門題目,也解決了大學生家庭負擔的一部門題目。同時一部門培訓機構也將施展一定的作用,對於培訓機構來說,真正要考慮的應該是畢竟能夠給受訓者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帶來多大的價值,作為增補教育形式的上風是什麼,考慮的不僅僅是就業難帶來的收益機會,更應該是對教育本身的思索。

總而言之,目前既要解決大學生把握實際工作技能的題目,又要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題目。因此,政府的補貼的錢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錢花了,大學生只是延期幾個月失業的情況發生。大學生自己花錢參加培訓,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慮能否學到真實的本領。

這是解決目前題目的途徑之一,解決題目的根本辦法仍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實踐。題目一直都存在,經濟危機只不外是讓題目體得的更加尖利,假如能借助這次經濟題目,加快對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職能的探索,加強企業和高校的更深層次銜接,對於從根本上解決題目,對於未來中國的發展,也許是件好事。題目的產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決題目的過程也不會是一揮而就的。需要從各個角度,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側重點,逐步來解決這一題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