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高中生調查報告

來源:才華庫 5.79K

當想知道某一情況、某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時,我們通常要進行細緻全面的調查,調查結束以後,還需要寫調查報告。你想知道調查報告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高中生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高中生調查報告

春節高中生調查報告1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它不但代表著新的一年的開始,也標誌著春天的來臨。對農民伯伯們來講,這是一個伸展身心的好機會,但是對現在正處於緊張學習中的高中生來講,他們會如何安排這美好的春節呢?因而,我們對這一項進行了全面的社會實踐調查,目的是為了瞭解高中生春節的外出情況和假期安排。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21日——20xx年1月31日

調查物件:

親戚、同學、朋友、家長、教師.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電話諮詢、訪談。

調查程序:

首先製作好問卷,電話諮詢親朋好友,再採用訪談諮詢家長、教師來記錄高中生的假期安排和外出情況,以便給出恰當又公道的建議。利用網路整理出資料。

調查結果:

經過訪談記錄知道里大部份高中生都喜歡蝸居在家裡造作業,特別是高三學生,在為最後的衝刺做預備。高一學生比較悠閒,大部份喜歡外出,但是有小部份外出都是往網咖等不良場所。固然都喜歡外出,但是出往鍛鍊身體的極其少數。高一學生外出的大約有60%,但是鍛鍊身體的只有20%。高二學生外出的大約有40%,鍛鍊身體的只有15%。高三學生外出的只有15%,鍛鍊身體的幾近是沒有,只是微不足道,唯一3%左右。經過計算,高中生均勻外出的時間約為2—3個小時,一般都是往書店、公園等公共場所。這些人中,是父母清楚緣由後才外出的有60%左右。

對假期的學習安排,百分之百的學生會上網或看電視,均勻在1—2個小時,由於不論是誰,都承受不住這些。高一、高二的學生在完成冷假作業後,都喜歡上網或聊天,但也有部份學生喜歡瀏覽有益書籍,大約在1—2本書。高三學生做完冷假作業後,還喜歡溫習之前的知識,然後做做大學聯考的題目。

在這個假期中,大多數家長們喜歡讓孩子們反思一下這一年自己的表現如何,也會敦促孩子們趕快完成作業,讓他們不要總是負著作業這個沉重的擔子。沒錯,作業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是有一些對孩子管束嚴厲的家長喜歡讓孩子上假期補習班,大多數為高三學生,為了在這次大學聯考會考出好成績,他們不能不在休息的時間再給自己再給自己增加一點學習時間。但是,我以為,這樣做只是徒勞無功的,由於假如你上課不好好聽講,那末你課後想怎樣補習也是沒有用的。這也不就白白地把這個美好的假期浪費了嗎?

對上述情況,我以為學生外出是不能完全否認的。由於一些學生外出是為了有益身心,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一些學生在寄宿學校就讀的就應當多多外出,否則一些學生會因此得憂鬱症,最後走上不回之路。我們現在的任務主要還是學習,但是親近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不能少,外出也不能少。我們應當公道的制定好假期計劃表,將學習和外出相結合。所以,以下是我給出的建議:

1、制定一張假期計劃表,公道安排時間。

2、外出時應先和父母說明緣由,讓父母放心。

3、外出時最好是多往一些有益的地方,盡對不能往不良場所,特別是網咖。

為了更好地安排學生外出與學習的時間,我們諮詢了家長、教師的意見,也上網採取了一些建議。

制定冷假生活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現在的國中生更應當制定一張假期生活計劃表,充實自己的假期生活,同時也能公道的安排學習時間,不但能學習還有走進大自然。在冷假的最後幾天裡,還可以寫一份新學期的打算,為新學期做好充分的預備。

組員感想:假期生活多姿多彩,很多人都喜歡趁這個假期外出。但是,有部份學生把這個假期全都放在了玩樂中,卻忘記了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也有大多數學生把假期都放在了學習上,使自己的生活缺少歡樂和嬉戲。對,沒錯,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生活上,適當的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愈益多姿多彩。

春節高中生調查報告2

前言:春節是中華民族極為醒目的文化符號。放鞭炮、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一個個古老的習俗,構成了春節濃濃的年味兒。在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今天,大家的生活是輕鬆了,然而對去傳統節日大家卻是感覺漸失了節味。鞭炮聲沒了,春聯變了,祭祖也忘了······而對於我們新一代的青年們,對去春節了的傳統習俗懂得也甚少。祖國的未來在我們青年,傳統習俗歷史文化都在我們的傳承。雖然現在政府在節日上做了許多措施,然而看現今的社會,春節的年味還是漸淡了,人們對去傳統的瞭解也漸少了。

於是我決定利用寒假時間,對於衡陽地區人們如何過傳統節日春節做了相關調查。

調查人員:xxx

活動地點:

衡陽市區及周邊部分鄉村

調查物件:

各個層面的群眾

活動時間:

20xx年1月29日至20xx年2月18日

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取隨機問答部分實地調查的形式,瞭解大家是如何看待春節以及對於春節中傳統習俗的瞭解情況。並在調查過程中對相關情況及其具體事例進行了記錄。

一、網上過年成新寵。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味不同。在春節前後的.調查過程當中,我發現網路漸漸在成為大夥新年裡的新寵。網購年貨、微博拜年、網路春晚、網上晒年味兒一鍵連通全國各地,網路一下佔盡春節年輕人的主題。一臺電腦一鍵滑鼠,宅在家裡輕輕鬆鬆的購物拜年就都OK了。

與此相對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卻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了”。春節長假剛過,登入論壇、貼吧、微博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發出這樣的感慨。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人還在乎年味嗎?城市化程序是否沖淡了那些古老的年符號?網路能否找回“失落”的年味,引起了人們的探尋和思考。

雖然在調查中也有不少群眾表示對網路過年的反對。但更多的年輕人表示,一年辛辛苦苦的工作,就是在春節好好休息下,網路能夠使自己輕輕鬆鬆在家足不出戶就辦好所有的事情何樂不為呢。而且目前全國各地也都對於網路新年漸漸轉向熱潮,對網路新年的追捧也更多的反映了年輕人對與時尚潮流的追捧與當今社會對於傳統轉變的趨勢。

網路不僅讓祝福充滿情趣和快樂,而且將人們的情感交匯、串聯、凝聚。長假即將結束,歸家的遊子又將遠去,網路上,微博上,網友紛紛“晒團圓”“晒幸福”;也有80後集體晒春節賬單,從幾百元到上萬元的過年花銷,凸顯了年輕一代的“年關”經濟壓力,這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也讓更多人理解他們。假日尾聲,“向日葵”成為網路熱詞,“兔年裡,我要做一朵積極的向日葵,給點陽光就能燦爛。”不少網友把簡單而快樂、知足而奮進作為新年積極生活方式的標籤。

二、炮竹聲聲聲漸輕

每年春節,鞭炮禁、放的爭論總是一個熱門話題。出於安全、環境等因素的考慮,前幾年很多城市曾試圖“禁鞭”。但2006年之後,又有不少城市陸續放開禁令,還俗於民。衡陽市也早將禁放令給取消了。但在調查中大多人表示對於燃放鞭炮已不再曾經,家中所購鞭炮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封而已。對於此種變化,大家反映最要是出於安全考慮,而且再燃放鞭炮後對於空氣也嚴重影響。在精神和物質受到威脅的壓力下,人們不得不將曾經的大封鞭炮轉變為小封短封的,給孩子買的炮竹也都是一些火藥少的彩珠棒之類的炮竹。

根據相關部門對於春節燃放鞭炮的習俗調查,72.3%的人承認“對環境有一定汙染”,63.8%的人認為會導致安全問題。77.2%的人支援“應該限定燃放時間和地點”,也有39.8%的人認為“不放鞭炮還能叫過年嗎”。

我在調查中大家也反映,炮竹燃放的確存在安全問題,但大家不會放棄這一習俗,只是對於過去的多放大放,改為小放定點燃放安全燃放。

不少人表示沒有煙花炮竹的燃放,這年也沒味了,正是煙花炮仗給“年”帶來的快樂和儀式感,現在的我們要重視傳統習俗,不是取消,而是要引導改進它。

三、青年一代不懂民俗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在我調查過程中,對於傳統習俗的瞭解,青年一代是知之甚少。寫春聯,祭財神,開門炮,佔歲接神這種種習俗大家都表示聽說過但不清楚,對於過年先長輩拜年也不是很瞭解。大家表示過年的事大部分都是父母在家安排妥當的,自己並不過問。有部分年長者也反映,現在年輕人根本就不過問過年的那些習俗了,都是家裡安排好了,叫他怎樣做就怎樣做,教他們也不願意學,還嫌長輩麻煩。

李漢秋也在網上強調,過年要有儀式感。儀式沒了,“年”的莊重也就沒了。在他看來,“家庭團聚”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它的核心是人倫感情。一個農民工不遠千里趕回家,絕不只是為了吃頓餃子。年三十團聚是儀式,大年七年級向長輩拜年也是儀式。這些儀式是一定要回到家才能參與的。要是習俗沒了,那這年還能叫做“年“嗎?

然而青年一代則多數表示是春節太過麻煩,想輕輕鬆鬆的隨便聚聚就是了,那些習俗懂不懂無所謂,只要在一起熱鬧就行了,春節圖的也不就是一熱鬧快樂,只要熱鬧快樂,那些習俗在青年一代這也就顯的有些無關緊要了。

調查過程中也明顯的發現如今舞龍燈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都是一些中年人和小孩,青年一代幾乎是看不見了。途中一老者反映:“曾經舞燈大家都是掙著去,當時的廟堂為了防止人員過多每戶還限制了人數,可現在廟堂裡派人家家戶戶的請也就只有這麼一點人。現在的燈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問及當地的青年人時,則大多表示舞燈太累,拿的錢也少的厲害,而且舞燈又沒什麼保護措施,常常就是舞完燈回家口裡鼻子了都是炮竹灰,身上也不時會被炮竹炸到。

過年要適應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需要,有些老的習俗該去的就該去掉。如此的青年一代,新年在今後的時間裡就真會“旺”起來“鬧”起來嗎?我想要現在的青年一代還是需要更多的去了解春節裡的傳統習俗,“年”才會真正的紅起來鬧起來。

四、總結:

毫無疑問,“現在的民俗,感覺更像是花裡胡哨的點綴,就好比饅頭上點的紅點一樣。這不是對民俗應有的態度。”但是,在我看來,無論是改變稱呼,還是前些年出現的“保衛春節”呼聲,都難以改變年的文化色彩越來越淡的現實,儘管這種現實有著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春節是一種文化的縮影,其中的習俗、禮儀等方面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春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重大的影響。幾千年來,人們把心靈的祝福不斷融入春節,使之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我以為,傳統的春節通過代代傳承,除了文化的象徵,還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通過寒假期間的調查瞭解,我認為復興傳統節日,加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並非就是對傳統節日過法的“照搬照抄”,否則就是南轅北轍,就是對時代發展和變化的漠視,這同樣是一種誤區。

春節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繼承,更需要的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揚棄與創新,保持可持續的發展態勢,這樣才能成為開放的節日。我們應該重視傳統中具體的年節民俗事項,正是春聯、年畫、鞭炮、龍燈、獅舞、團年飯、拜年、廟會、社火、壓歲錢、年節禮物等年俗細節共同營造了年節的祥和氛圍。

在全球化與商業化的浪潮中,春節的變化正在發生。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春節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它不僅需要呵護、珍視,更重要的是要善於經營。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資源,只要我們經營得法,它就有著巨大的文化增值潛力。

做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必須得弘揚傳統,保護傳統,應是從實際行動出發,主動去了解儲存中華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是我們新一代的任務,而不是單單的做些口頭的呼喚。

我們昭示著祖國的未來,只有我們認真行動起來,將中華傳統習俗傳承下去,年才會繼續紅下去,各種傳統節日也才會鬧起來熱起來,中華文化才會長盛不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