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程工作改進方案

來源:才華庫 2.12W

方案是進行工作的具體計劃或對某一問題制定的規劃。那學校課程工作改進方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來看看下文。

學校課程工作改進方案

學校課程工作改進方案一

一、指導思想

後士郭國小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是決定》精神,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和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圍繞學校辦學理念和發展規劃,以課程實驗為契機,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資源,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目標和任務

1.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適應當今教育高速度發展需要和學校發展需要。

2.探索課程管理運作規範,形成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工作機制,提高學校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形成有體育+藝術校本特色的學校課程方案及管理工作機制。

3.改革教學評價與考試製度。形成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制。探討符合模組課程特點的多樣化的考試方式,形成校內學分認定的規則和程式。

4.建立校本教研製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使學校成為教師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組織,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建立新型師生關係,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新機制。

三、具體工作

在課程管理上嚴格執行上級部門要求,努力突破常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加強課程管理,特別是在拓展、探究兩類課程上作了一些努力。

(一)學校建立課程管理的組織執行系統。

開發和實施學校課程,既有決策問題,又有執行問題,必須明確和理順兩者關係,建立有效的組織網路,進行了明確的職責分工,保障學校課程管理的順利進行校長、教學校長負責有關學校課程的決策問題。教導處主要負責執行問題。任課教師主要負責具體實施。

(1)校長室明確四個部門四個中心在課程執行力上的監管分工對課程管理流程進行監管,部門中心負責人不定期地向校長室進行課程執行情況彙報,以便校長室能及時瞭解課程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不足和亮點經驗。

(2)教導處主管三類課程的日常管理。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規律安排好學校課程計劃,嚴格控制周活動總量和學科教學課時。按照各年級課程計劃,編制班級課表,根據師資情況合理安排教師任職任課。並根據《新密市教體局關於做好本市中國小校科學安排作息時間工作的意見》的要求,科學安排學校作息時間。實行“兩操、一活”。學校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教育活動和校園體育、藝術活動。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在各學科綜合平衡後佈置課外作業。國小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國小其他年級的課外作業,絕大多數同學能在1小時以內完成。認真組織各年級月測查和質量監控,加強教學質量的過程性管理。三、四、五年級期末考試僅限於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其它學科只進行考查,考查形式可靈活多樣。

(3)學校強化層級管理,確定“層級首問責任制”,提高課程領導力和課程執行力。

校長——課程管理一級責任人。引導全員共同制定學校課程文化核心價值,巨集觀規劃整體課程;健全課程開發組織,監控課程實施過程。

副校長——課程管理二級責任人。制定學校課程方案,具體細化目標,組織落實方案和實施流程,監控課程實施過程,創新特色課程,總結管理經驗。

教導處——課程管理三級責任人。結合市、校課改精神,指導教師制定學科教學計劃;統籌協調課程實施,引領組員開發自己獨有的校本教材、校本“學材”和校本“習材”,創造性地實踐,總結反思經驗。

組長——課程管理四級責任人。指導組內教師制定教學計劃、有計劃地開展教研活動,提升本組教師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程實施的教學能力。

教師——根據課程方案,通覽學段教材;參照課程標準,擬訂學期教學計劃;整合課程資源,充實課程內容,提煉教學經驗,評價課程效能。

(二)學校建立課程計劃執行的監督檢查制度。

嚴格按照教育部和新密市教體局有關檔案要求,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對我校開設的三類課程實施情況,加大執行情況管理和監督檢查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1)學校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開足開齊國家、地方、學校各課程。

(2)教師要按學校總課程表,按時備好上好每堂課。

(3)教師有病、事假,要事先向校長室提出書面申請,到教導處做好課務工作。

(4)如違反學校課程計劃,按學校《教學常規要求》中的有關規定處理。

(三)學校課程的開發

1、學校課程領導小組在校長的領導下,根據學校辦學目標和特點,確定本校學校課程開發的原則和總體規劃,並提出課程開發領域,可以確定一些課程目錄。我校為了體現體育+藝術教育的辦學特色,重點在藝術校本課上進行規劃和開發。

具體操作流程:

(1)學校課程資源調查。調查、瞭解校內外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摸清校本課程開發的家底。

(2)學生課程意願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學生的興趣及學習方向,在對每個學生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歸類整理,形成校本課程的開發“選單”,以供學生選擇,確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制訂課程開發方案。以一學期為一個週期制定方案,內容包括課程指導思想、課程目標、師資、課程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等。

(4)教師申報課程。教師根據學校課程開發方案申報課程,填寫申報表經學校審批同意,撰寫課程實施計劃。

(5)學校對開發課程評價指導。學校根據教師撰寫的課程實施計劃進行督導檢查、指導評價,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

2、學校鼓勵教師積極承擔學校課程開發任務,教師根據學校課程開發領域及相關目錄同時根據本人情況向課程建設領導小組提出課程開發意向,經同意後實施。

(四)學校課程的開設

1、體育、藝術教育校本課程原則上任課教師自主申報,經學校稽核同意再開設.部分學校課程可能被學校指定。在新學期開始前彙總,形成本學期面向學生的擬開設課程目錄,並將擬開設課程目錄在開學第一週向學生、家長以書面意向徵詢書公佈。

2、學校課程的開設與否將由學生做最後確認.原則上少於5位學生的校本課取消本學期此課程內容。

(五)學校課程的教師管理

1、接到教導處下發正式開課通知的教師應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課,做好學生出勤記錄(如有學生缺席應及時報教導處),指導學生做好學校課程的記錄,填寫活動記錄單。

2、教師在學期第二週向教導處上交該課程教學進度表,並按照教學進度表進行教學。教師應認真聽取學生意見,並可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教學計劃,經教導處同意後執行。

3、教師應根據學校要求做好所開設課程的學生考核工作,在學期結束前到教導處登入、歸檔。

4、教師開設學校課程情況應記錄在教師業務檔案中,在學校評等評優中作為參考。學校將對所有的課程任課教師實行考核.考核結果將與課程津貼的發放及獎勵直接掛鉤.

(六)學校課程的教務管理

1、教導處應會同教研組根據學校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的決定提前做好學校課程計劃。一般在學期第一週確定開課課程和選課名單,第二或第三週正式上課。學校課程開設準備工作應儘可能在第一學期結束前進行。

2、教導處認真排出學校課程開課課表,確定上課教室(在可能情況下滿足教師對教室或裝置的要求),編制學生名單和成績記錄卡。

3、做好日常教學檢查,組織學校課程教學研究。主要通過組織學校課程教學研究課、任課教師討論會,進行教學交流和探討。通過聽課、召開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進行考查等形式進行教學檢查。在教研和檢查的基礎上,由學校及時研究調整設課計劃,修訂教學內容和要求。

4、做好學校課程資料收集、歸檔等工作。

(七)、學校課程的評價

(1)對學生多元激勵評價。學校從“學科學業成效”、“技能特長髮展”和“行為規範養成”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價方式是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結合、階段評價與輔導跟進結合。基礎型課程的`“學科學業成效”評價實施等第制和爭星制,“爭星”活動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爭星”的不同“星級”結果與學科等第相結合。德育課程的“行為規範養成”評價由大隊部實施校本化爭章活動。每學期開展一次“校園之星”評選頒獎活動,綜合評價肯定學生的學力,幫助挖掘其潛力,增強學生自信心。

(2)對教師個性化評價。圍繞“建立道德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專題活動,由分管領導組織組內教師在聽完實踐課後,對教師提煉的三條教學特色進行評價。學校改革課堂教學評價表,制訂出每個教師個性化課堂指標,共性專案佔70%,教師的教學個性化特色佔30%。學校對教師教育教學綜合表現在時間上採用長短考核,即每月月考核、每學期全面考核和每年綜合考評。每月考核專案事先公佈,將課堂教學、課題研究、課程開發、師德修養等納入教師評價體系,由德育、教學和後勤三個部門實施。學期、學年考核程式規範、科學,採用個人自評、組內互評、組長考評和行政考評的層級評價。此外結合學生調查問卷和家長調查問卷,全方位客觀、公正地量化評價,評價結果與教師榮譽推薦、獎金髮放和職稱評聘掛鉤。

(3)對教研組捆綁評價。學校注重團隊互助,合作共贏,建立《國小教研組及教研組長考核評價表》,對教研組工作評價採取:捆綁式考評,常態考查和期末集中評定相結合、教研組自評與各教研組互評相結合,並由學校分管領導和考核小組進行綜合評定。每學期進行優秀、優質、合格教研組的評比。

(4)對實施課程有效性評價。基礎型課程以實驗國小教師個性化課堂教學評價表和全科質量監控獎懲條例為評價標準。拓展型課程評價以五個方面進行檢測:彙編校本教材、教學實施、資料收集包、成果、學生對課程滿意度的網路評價。探究型課程評價以學生(班級)課題研究、建立資源庫、學生對課程滿意度的網路評價。

(八)、學校課程的保障

1、課程制度保障

(1)教研製度。教導處落實兩週一次的教研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定時定點定人定主題,主題內容體現“五個一”,確保成員互動和教研實效性。

(2)培訓制度。每學期教導處結合“十一五”師訓要求,制定教師校本培訓計劃,將課程理論學習,師德與育德培訓,教改實踐,資訊科技運用作為教師專業發展必修專案,做到有培訓,有反思,有評價。

(3)質量監控制度。建立質量監控管理體系,樹立全員質量監控意識,根據教學流程管理要求對課程實施隨機和定期檢查,發揮師生在監控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師資隊伍保障

(1)建立課程研究制度。學校科研處關注教師課程的執行力,提高課程的研究力,開展學科學術研討、課程評議研討。發揮家長委員會和家長義工資源,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給予家長代表對學校課程實施的知曉權、參與權和評價權。

(2)建立教師考評制度。融態度、能力、合作、創新、成效為一體的評價依據,以團隊捆綁評價和教師個體評價相結合,實行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考評制度。

3、經費保障

(1)學校加大對教學儀器裝置、圖書資料等硬體建設的資金投入,強化在日常管理中的使用率,提高使用效益,滿足課程的需要。

(2)開闢課程實施專項經費。對校本教材的編制,社團活動的競賽,專家指導引領,課程特色專案的評比,課程改革創新實踐教學展示,家長、社群資源的利用等,都提供經費,確保學校課程建設持續發展。

學校課程工作改進方案二

課程是教育的載體,是學校一切教育教學的總和。我校依據學校教育哲學、學校辦學理念,基於對學生需求、社會要求、教師實際、學校特色發展以及各類課程資源的分析,按照《鄭州市第七中學三年發展規劃》(20XX-20XX)中對課程建設提出的要求,特制定《鄭州市第七中學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以《鄭州市教育局關於加強課程建設工作的意見》為依據,認真落實學校“五個一”的管理思想和《鄭州市第七中學三年發展規劃》(20XX-20XX)的要求,深化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構建基於師生需求與發展為本、彰顯學校品位與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個性明顯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終達到學校特色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發展個性明顯的和諧教育。

二、基本思路

校本課程開發要依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進行頂層設計,要根據學生需求、社會要求及學校特色發展選擇課程內容,並結合學校教師等人力資源、硬體等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學校在研究了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諸多要素後,初步形成了我校校本課程建設的思路:在校本課程開發原則上,堅持學校“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以師生需求、學校發展以及未來社會對人才素養的要求作為開發校本課程的依據;在課程的選擇實施上,以需求分析為依據,對有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學校培養目標的課程必開必選,對體現個性特色的課程要必開選學。還要考慮河南學生升學壓力大的實際情況,要創新課程開發方式,注重校本課程的實效性,走不以犧牲升學為代價的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新路子;在課程形式上,要體現課程即機會,學習即體驗的理念,堅持實行活動課程化和課程活動化的策略,讓活動成為課程從而使活動更有目的性,讓課程結合活動從而使課程更加生動有效;在課程類別上,堅持全面性,即要考慮學校培養目標要求,還要考慮學生全面個性成長需要;在課程開發隊伍上,以課程開發中心、教務處、團委、政教處、國際部、新疆部等為開發團隊,以一線教師為主力,依託學校、社群、地區現有資源,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構建學校課程體系;在課程價值取向上,堅持以是否“有利於提升學校特色與辦學價值、有利於教師專業成長、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有利於中原文化傳播”作為校本課程開發成效的判斷標準;在課程的評價上,必須堅持多渠道、重過程的綠色發展性評價。

三、需求評估

1、社會需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培養祖國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學校教育,不僅要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責任感,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德育教育,實現“德育為先”的辦學要求。開設品德教育等身心修養課程,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

2、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需求

《鄭州市第七中學三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具有本土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具有遠大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現代中學生,堅持“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相結合”的學生培養目標,具體體現為:“四種素養”(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執行能力、領導能力)和“五項技能”(自主高效的學習技能、專業的英語表達與交流技能、高水平的計算機應用技能、嫻熟的游泳技能、熟練的駕駛技能)。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完全依靠國家課程難以完成。因此,學校要為學生提升相應素養與技能搭建平臺,還要結合游泳館、駕校、植物園、通用技術實驗室、校園電視臺、國際部等現有硬體軟體條件,開設相應校本課程,努力實現既定培養目標。

3、學生髮展需求

(1)學生自身發展需求:目前我校已形成本土教育(初、高中)、國際教育、民族教育(內地新疆高中班)等多元辦學元素,學生年齡跨度大,成長環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素質等都有所不同,學生之間個性差異明顯,成長需求、愛好也不盡相同,通過對我校學生進行調查,學生對增強體質的運動類專案、提升欣賞能力的電影鑑賞文藝類科目、增強社會實踐能力的軍事體驗課等科目、具有學校特色的游泳駕駛技術等科目比較喜歡;國際部和新疆內高班的學生對太極拳少林拳等具有中原文化生活特色的課程比較喜歡;在家長的問卷調查中,家長關注學習方法介紹的課程居多。因此,學校要為為學生提供相關課程,滿足不同元素學生的成長需求。

(2)時代對未來學生的要求:隨著我校教育教學質量快速提升,社會聲譽有了極大提高,學校生源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對一部分學生來說升學已不是主要問題,他們需要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高層次的能力提升。隨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在具備紮實的基礎知識同時,還應該具備的能力素質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協作能力和多媒體通訊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只通過國家課程和課堂教學是不能實現的,因此,學校要提供條件、創造機會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能。

4、傳承中原文化需要

鄭州市第七中學創建於1950年,是一所具有60多年辦學歷史的“老品牌、新內涵、新形象”的中原名校,有健康路和三全路兩個校區,高中部是河南省首批示範性高中。經過七中人的努力,尤其是近幾年的跨越式發展,學校基本實現了教師和生源兩個結構性調整,實現了規模與質量的穩步提升,初步形成了本土教育、民族教育和國際教育三大教育模組。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文化積澱深厚,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之一,尤其是對具有民族教育和國際教育的七中來說,弘揚中原文化,傳播國學精髓,更是重要責任。

5、學校課程資源優化配置需要

學校現有的“通用技術實驗室、星空實驗室、心理諮詢室、資訊中心、植物園、駕校、語音室、機器人實驗室、校園電視臺”等硬體條件,為實施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提供了可能;中原地區深厚的文化,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素材;學校與社會、高校專家的聯絡,使校本課程更具有時代性;教師、學生、家長等的積極參與為校本教材開發提供了人力保障。

四、校本課程總體目標

校本課程開發,是推進新課程改革,完善課程設定,構建具有鄭州七中特色的發展性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課程結構多樣化,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學校培養目標,提升教師業務能力,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凸顯學校特色,輻射引領七中聯盟及社群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學校課程建設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提供平臺;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理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品質;讓學生掌握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終身學習所必備的知識、技能與素養。校本課程具體目標如下:

1、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2、培養學生人文藝術修養:提高學生審美和鑑賞能力,傳承中原文化。

3、培養學生社會生活技能:教會學生現代生活中游泳、駕駛技術、資訊科技等現代生活基本技能;提高安全意識。

4、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演講、溝通、表達、領導力等能力。

5、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等優秀品質;加強學科建設,提高學生學科科學素養。

五、校本課程結構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學生升學及終身發展需求、教師及學校特色發展和多元辦學元素等因素,我校以國家課程為藍本,形成了“基礎(國家課程)+自主(校本課程)”的課程體系。依據我校校本課程制定的:“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人文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社會生活技能、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總體目標,在“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指導下,我校深入挖掘校訓中“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真”文化內涵,要教給學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知識,要辦“尊重人的個性、關注人的發展”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課程,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需要,為此,我校校本課程分為:身心修養、人文藝術、生活技能、社會實踐和科學探究等五大類校本課程,並根據不同年齡段預設“有梯度、成體系、可發展”的校本課程體系,初步規劃和已開發的校本課程如下: (略)

六、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與評價

(一)校本課程開發

1、學校成立課程開發中心,建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本課程開發審議小組、校本課程評價小組,制訂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建立健全校本課程開發相關制度。

2、組建開發團隊,科學分工,明確責任。形成課程開發中心組織,根據課程性質,由相應處室組織開發,開發人員以一線教師為主,必要時聘請專家參與指導。

3、定時徵求學生、家長意見,結合學校培養目標,開發和開設校本課程。

4、開發程式:學校和各處室每學期都要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調研,根據學校發展、學生(家長)需求和各部門發展需求,決定開發目標。

(二)校本課程實施安排

1、課時安排及學分分配

國中部:每週一課時,由教務處統一安排。

高中部校本課程學習實施學分制,修完一門課程且通過考核評價的獲得2個學分。

非畢業年級每週不少於2課時,學生經過修習每學年至少獲得4個學分。

畢業年級每週不少於1課時,學生經過修習每學年至少獲得2個學分。

2、實施流程

(1)公佈課程:(2)選課。(2)排課。(3)上課。(4)考核。

3、反思總結

(1)教師重新整理完善講義,上交全部實施材料。

(2)教師進行反思性總結。

(3)教師應收集學生的作品、資料以及在活動、競賽中的成績資料,並提交學校存檔

(三)評價

1、對學校校本課程實施評價:學校要通過召開學生、家長、教師等各方面代表座談會、填寫徵求意見表等形式,對校本課程實施定期進行評價,徵求各方面對學校校本課程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學校將根據反饋意見,逐步完善方案,改進措施,規範實施。

2、對教師評價:學校發揮評價對教師成長的促進作用,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維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教務處、課程中心等管理部門,通過聽課、調查訪問、查閱教案和課程綱要、課時完成情況等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評價。評價結果作為評學評教重要依據。

(2)教務處要通過學生對教師校本課程實施進行評價。

3、學生評價:學校要發揮評價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激勵功能,採用發展性評價,評價形式要多樣。

(1)側重於態度與能力,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評價。

(2)在學生活動情景中評價學生,提倡學生自我評價。

(3)學生學習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記入學生成長檔案。

(4)終結性評價以學分形式體現,但要側重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