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來源:才華庫 7.67K

過去的認識裡,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希望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1、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都與眾不同,都是帶著不同使命來到你我的家庭,不可能千人一面,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作為家長,不能按照我們的要求讓孩子成為我們認為的完人,而應該喚醒孩子內在的成就動機,讓他成長為最優秀的自己。家長苛求完美只會抹殺孩子的天性,一個沒有任何個性和特點的孩子很難成為未來領袖。

精神的陪伴,心靈的溝通,格局的放大,價值的體現,助人的樂趣,成就的夢想,雞蛋裡挑骨頭地找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得到精神的富足,才是培養孩子領袖力的最佳途徑。

中國式的母愛用近乎殘酷和氾濫的愛,讓我們的孩子一步步走向平庸和啃老。以把孩子的事情都安排好來戕害孩子的自理能力,用老母雞式的翅膀竭盡全力罩著孩子不讓他們經歷風雨,只要孩子受到任何傷害,都歸因為自己的疏忽,孩子任何的反抗都理解為挑戰家長的權威,再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這都是愛的扭曲。

用害怕來詛咒孩子,用擔心來傷害孩子,渴望孩子長大成人,又害怕孩子離開。希望孩子一步步成長,又經受不了孩子成長伴生的覺醒——這就是中國式的母愛——可憐有時候也真的可恨,大多數人都知道不對,但仍然願步入後塵。

2、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優秀的自己,而非成為我們渴望的樣子。

適時地退出和放手,才是孩子長大的動力。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遠比只關注成績更重要。孩子自己學會做出決定,學會嘗試,接受失敗,挑戰自我,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功課。只要沒有危險和方向性錯誤,讓孩子“折騰”不愧為最好的散養。

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做學問,但一輩子一定要做個好人。智商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起點,但情商可以決定一個人生命的寬度。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養,往往過多地關注了“養”,而忽略了“教”。所以對孩子從小的規則、規矩教育尤為重要。

一個孩子如果六歲之前沒有形成規則意識,將來就很有可能做出挑戰規則甚至無視法律的事,甚至有可能成為傷風敗德之人。這種規則的教育,一般是做父親的給予,所以孩子(尤其是男孩)在成長過程中,一定要有父親或者一個類似父親的人陪伴(養不教,父之過)。

3、培養孩子的目標要重新定位。

我的建議是:培養一個身心健康、較高的道德修養、做事有底線、有敬畏感恩之心、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平常人,恐怕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人心變得圓融,接近道德,懂得敬畏,尊重生命,學會感動。任何背離以上目標的教育最起碼不能算是完美的.教育。而我們目前的教育現狀確實令人擔憂:分數至上,實用主義;競爭激烈,自我英雄主義;重養育、輕教育,模糊主義;物質滿足、有求必應,享樂主義;獨生子女,過分保護,自我中心,鮮有感恩。

作為一名老師和家庭教育工作者,我強烈呼籲我們的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千萬不要糊塗。一定要站在孩子一生的高度上去養育孩子,孩子“用”得越早,獨立得越早。

同時建議我們的老師在學生分數和道德方面更要傾向於道德,最起碼要同時要求,二者同等重要。摒棄“學段”思想(為完成本學段的教學任務而做教育),讓學生“先成人,再成才”(雖然做起來真的很難,但一定要有這種意識)。

建議我們的社會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和諧、寬容、允許犯錯誤的生長環境,讓愛的陽光普照到每個孩子心裡,讓競爭、對手、分數、獨木橋等等這些因素儘量來得晚些、再晚些。

每位成功的人固然各有各的成功之處,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道德修養、價值取向、性格形成、生活習慣、規則意識都是在家裡面形成,學校主要是對孩子進行文化知識、團隊合作、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培養。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互相不能取代。“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方式。同心同德,同向同力,才能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得更好。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見多方能識廣,經歷才能開悟。任何完備的提醒都不如粗淺的嘗試,參與就是最好的教育,體驗就是最好的師傅。孩子的應人能力都是在交往中得到鍛鍊,孩子的應物能力也是在探索中得到提高。多與人交往,多親近自然,多交流心得,多傾訴感受,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