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變得有條理

來源:才華庫 9.65K

過去的認識裡,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如何讓孩子變得有條理,希望有所幫助!

如何讓孩子變得有條理

1.停止幫孩子收拾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往往是最困難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能夠變得更加有條理,你必須停止不停地幫他收拾。只有孩子自己開始管理自己的各種事物,才能開始自己學會對自己負責。我認為,這一步越早開始越好。

2.創造獨立空間

你下一步需要做的是給孩子一個獨立空間以放置他自己的東西,這樣孩子能夠自主決定各種物品的陳列地點。不要為這個空間的雜亂而感到抓狂。劃分清楚每個人的責任區有助於好習慣和責任感的養成。以下是兩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

問題1:各種衣服雜亂地堆在一起。

解決方案:為孩子購買一些收納衣服的工具,比如衣櫃、衣服收納盒等等。

問題2:找不到講義、課件、試卷等小零碎。

解決方案:使用各種資料夾,並且督促孩子按類別對這些檔案進行整理。特別是他們的家庭作業,需要單獨用一個檔案袋放起來。

3.減少凌亂感

有些時候孩子的房間裡會有很多不必要的物品,比如小收納盒、抽屜等等。其實,這些東西的存在反而增加了整理房間的難度。我建議家長定期(例如每六至八週)幫助孩子清理掉不必要的東西,這樣孩子的房屋會顯得更加整潔。

清理玩具:其實你的孩子不需要那麼多玩具,對不對?和你的孩子一起收拾這些玩具,並且清理掉那些他不再喜歡的部分。這樣不僅能使房間變得更整潔,還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你甚至還可以定下一些規矩,例如玩具只能保持多少數量等等。

賣掉不必要的東西:和你的孩子一起為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定價,並且向親戚好友甚至不認識的人推銷。你們甚至可以在網際網路上開一家小小的店鋪。

捐給公益組織:和孩子一起把這些舊東西收拾起來捐給慈善組織。

床下收納:有些時候,孩子的東西確實很多,而空間又不是非常充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一些不常用但卻很必須的東西(如不應季的衣物)放入收納箱,然後放在床底下就行了。

4.規定打掃流程

當你的孩子有一定條理性之後,這些建議可以幫助孩子保持好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最初的一週或兩週內“強迫”孩子完全遵守一套清理流程。做家長要學會現實一點,別對孩子的要求那麼高。如果他的房間看起來比較整潔,並且不會因為缺乏條理性而干擾生活就已經很好了。

例如,以下是一種可行的清理流程。週一:書桌;週二:臥室;週六:書包。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

我的朋友的孩子是整個城裡最有條理的孩子。在她的家庭,每週日是家庭的清理日。每個孩子會以固定的流程整理他們的書桌、臥室、書包(包括裡面的書本檔案)。這個習慣看上去有些刻板,但當孩子熟練之後花不了多少時間。我的另一個朋友的做法是讓孩子每天在睡前花10分鐘時間進行簡單的整理,這樣做的效果也一樣很好。

5.提高整理水平

最後,是時候提高孩子的整理水平了。這一步的重點在於,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的整理流程,因為適合你和別人的整理流程未必適合你的孩子。同樣地,也別因為別的方法看上去很好就強迫孩子遵循,這不科學。最重要的事情在於為孩子找到一個簡單、易於接受的整理流程和相應的整理技巧,並且幫助孩子內化這些東西。

以下提供的這些技巧希望你能有選擇地吸取:

同學的幫助:如果你的孩子經常忘記學校裡的各種零碎事物,那麼不妨固定地求助一個同學。拜託這位同學定期發郵件、打電話提醒孩子。當然,我覺得如果兩個孩子能夠相互提醒就更好了。

五顏六色的筆記本:為每門課準備不同顏色的筆記本,這樣很方便進行查詢和複習。

善用日曆:建議你的孩子在日曆上寫下重要事件。在一開始,你可以每天提醒孩子寫下重要事項。在他養成習慣之後,你就可以放手了。白板也是個好的工具,只需要把他掛在歆慕的地方就好了。

圖片提示法:為孩子每天的必做事項(例如刷牙、收拾書包等)拍照,並且將這些照片貼在醒目處。圖片會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運用記錄本:列下需要做的事情(考試、還書期限、足球比賽等)並且每天檢查這個列表。每天劃掉已完成的專案將給人帶來無窮的成就感。當然,也可以列下每件事情的“死線(deadline)”,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設定鬧鐘:教孩子如何在固定日期運用手機或電腦設定鬧鐘。

別不切實際地期待孩子能夠突飛猛進,只有持續地努力才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變得更加有條理性。

如何讓孩子變得勇敢

勇敢和富有冒險精神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在日後的學習、工作中獲得成功,但生活中卻有不少孩子膽小懦弱,遇到困難畏縮不前。因此,如何讓孩子勇敢起來,成了一些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只要遵守幾個原則,讓孩子變得勇敢就並非難事。

少一些無謂關心

【生活映象】亮亮和小朋友做遊戲時不小心摔倒了,他沒有立即哭叫,正準備自己站起來。不遠處的亮亮媽卻滿臉驚慌地跑過來,一把將孩子抱在懷裡,喊道:“可憐的寶貝啊,摔疼了沒有啊?”亮亮突然大哭起來。

【現象解析】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家長的過度關心和呵護成了培養孩子勇敢品質的一大障礙。這些無謂的關心會讓孩子認為“原來這件事這麼嚴重,我肯定會很難過!”或是覺得“原來這件事這麼困難,我肯定做不到!”這種錯覺讓他失去對問題和自我能力的正確把握,即使面對一些自己能夠克服的困難,也會因沒有自信而喪失勇敢面對的勇氣。

【視點提示】生活中,家長應適時“冷漠”,給孩子獨立面對困難的機會,讓他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可以應付所遇情況,從而克服對家長的依賴心理,鍛鍊獨立性和自信心。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如果情況並不嚴重,家長就應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等孩子站起來後,再通過及時的誇獎來強化這種行為。這樣,當孩子下次再摔倒時,就會勇敢地自己站起來了。

少一些威脅恐嚇

【生活映象】玲玲不好好吃飯,媽媽哄了半天還是不起作用。爸爸忍不住發火了:“再鬧彆扭就把你送給別人!”玲玲嚇得乖乖端起碗來。以後,爸爸便常用這一招來對付玲玲。漸漸地,玲玲變得心神不寧,怕見生人,膽子越來越小了。

【現象解析】孩子關於“恐懼”的體驗是後天形成的,來自家長的威脅和恐嚇是形成孩子恐懼體驗的主要來源。學齡前孩子對家長的依戀性很強,如果動輒揚言“不要你了”、“送給別人”,孩子容易產生被遺棄的感覺,變成內向膽小的“驚弓之鳥”。有的家長在孩子哭鬧時經常用“狼來吃你了”、“妖怪來了”等語言嚇唬孩子,也會讓孩子的心理感到恐慌。

【視點提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講究方法,不要依靠威脅和恐嚇獲得孩子暫時的乖巧,應該善於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同時善於理解和賞識孩子,不要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及時發現他的長處和進步。例如孩子吃飯時總是把飯菜掉到餐桌上,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精細動作和自制能力還不完善,出現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然後通過賞識和鼓勵,促使孩子改進缺點,比如:“你已經比以前好多了,繼續加油,就能成為一個節約糧食的好孩子了!”

多一點親身體驗

【生活映象】下雨了,媽媽給4歲的明明穿上雨衣,送他去幼兒園。明明高興地跑在前面,忽然他發出一聲尖叫,小臉嚇得煞白,站在那裡不敢動彈。媽媽跑過去一看,原來路上有條蚯蚓。媽媽在蚯蚓跟前蹲下,對明明說:“蚯蚓是益蟲,不會傷害人,來,你碰碰看。”明明連連擺手說:“不要,我害怕!”媽媽用手指輕輕碰了一下蚯蚓,說:“不用怕,媽媽都敢碰,你是男子漢,還害怕一條小蟲子嗎?”在媽媽的鼓勵下,明明小心翼翼地把蚯蚓捏了起來。“寶貝真勇敢!” 在媽媽的誇獎下,明明高興地笑了。

【現象解析】孩子往往會因為對事物缺乏瞭解而產生恐懼,比如有的孩子害怕色彩鮮豔的東西,有的害怕突然出現的小動物等。另外,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恐懼也來自家長的影響,比如,媽媽看到蟑螂時連聲尖叫,孩子就會因此覺得蟑螂是件可怕的東西。如果家長因為孩子害怕就任由他遠離事物,不給他觀察和接觸的機會,只會讓他對這些事物產生更深的恐懼心理。

【視點提示】孩子的這種膽怯大多是因為缺乏自信才產生的,而自信要建立在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上。當孩子對某些事物產生恐懼時,家長應先教給孩子相關的知識,幫助他建立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讓孩子明白這個事物並不可怕,然後再通過親身示範,鼓勵孩子自己去感受和體驗,從而消除恐懼感。如有的孩子害怕小動物,家長可以給孩子講關於小動物的故事,讓他建立對小動物的.正確認識和良好印象,然後通過示範和這些小動物相處的方法,鼓勵孩子去親身接觸,這樣,孩子的恐懼就會煙消雲散了。

多一點快樂冒險

【生活映象】7歲的樂樂和爸爸打羽毛球時,不小心把球打飛上了房頂,樂樂對爸爸說:“幫我搬梯子行嗎?我要爬上去撿球。”爸爸說:“我可以幫你,不過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什麼條件?”“爬房頂是很危險的,你一定要抓牢梯子,到了房頂不要亂動;另外,為了你的安全,爸爸要和你一起上去。”樂樂答應了。在爸爸的幫助和保護下,樂樂順利地拿到了球,小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喜悅。

【現象解析】勇敢與冒險是緊密相聯的,適度的冒險是培養孩子勇敢品質的重要方法。有些家長因為怕出危險,往往忽視了對孩子冒險精神的培養,這樣會讓孩子滋生依賴性強、意志薄弱、責任感差等缺點,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此,當孩子對冒險性的活動產生興趣時,家長千萬不要毫無理由地拒絕孩子,更不要訓斥和嚇唬他:“掉下來就沒命了!”“你想找死啊!”這會扼殺孩子可貴的冒險精神,使孩子變得膽小怯懦。

【視點提示】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應該鼓勵孩子玩一些帶有冒險成分的遊戲,比如盪鞦韆、滑板、游泳、騎自行車等;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嘗試坐過山車、登山、跳水等。面對孩子的冒險活動,家長要從容對待,並不失時機地給予肯定和讚賞。當然,家長一定要事先給孩子講明活動的危險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項,讓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必要時,和孩子一起活動,一起冒險,給他具體的指導和必要的保護。

如何讓孩子變得有主見

1、培養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估計,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總覺得不如別人,對自己力量的認識和可能達到的成就估計很膚淺,不穩定,完全從屬於別人的評價。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語言評價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現,切忌以懷疑或否定的語言對孩子說話,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這很容易使孩子懷疑自己的力量,對自己失去信心,從而導致孩子要向別人看齊,加重了孩子的從眾心理。

父母要不斷豐富孩子的知識,從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創造條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對他做的事情,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對自己的認識,從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2、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齡小,道德觀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斷標準還很模糊,他們主要是按自己喜愛和厭惡的情緒來判斷人物和事物的是與非。孩子模仿性強,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壞,看別人怎樣,自己就跟著別人學,難免會有些不當的言行。對此,家長既不能忽視也不可羞辱懲罰。恰當的做法是耐心地正面誘導、糾正,使孩子通過成人對其行為、言語的評價,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孩子聽見某些人說了髒話,於是就跟著學,這時父母需要解釋清楚,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不文明,不要學說等。這樣屢經疏導,幼兒便不至因從眾心理而仿學不良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盲目地隨從別人。關注孩子從眾心理的種種消極表現並引導其向積極方面轉化,對形成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有著重要意義。

如何讓孩子的思維變得活躍

爭論,是一種人們主動地通過語言交流資訊,進行思維能力鍛鍊的形式。學會爭論,給孩子一個主動發揮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在熱烈的氣氛中通過適度的爭論,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確立自己的地位,同時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鍛鍊。有時候,孩子在心理上受到壓抑和委屈,也可以通過爭論得到宣洩和轉移。

許多家長動不動就訓斥孩子:“聽話。”“不許多講!”或者看見孩子之間的“吵鬧”就強行制止。剝奪孩子這種爭論的機會就等於取消他們自我鍛鍊的權力。我們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在家庭中,社會中的角色地位也越來越明朗,他們有自己的自尊和見解,在一定程度上有與我們父母同等的行為身份與權力。這就是說,他們有願望而且可以和我們一起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參加社會活動。

孩子們之間的爭論,表達了他們幼稚心靈的感知。他們能夠積極開動腦筋,組織言以達意的詞彙與語句儘快地表達自我意識,這何嘗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現象?當然,我們在平時的教育中強調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不能用粗魯、髒穢的詞句來進行簡單的,不正常的人身攻擊。但做家長的要相信孩子,他們的爭論是為了共同瞭解世界,達到一個統一理解與認識的標準。

孩子與長輩們(包括家長、老師)的爭論,不要看作是對長輩的不尊敬、冒犯。許多時候他們的爭論僅僅是為某一具體的事物而發表的獨立見解。雖然往往是片面的,但通過這種爭論,他們能夠從別人那裡學到有益的知識,完善自己的認識,又可以加深與我們的思想感情溝通。這種爭論是他們對長輩信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因為他們認為,在他們提出觀點之後,我們一定會給予解答,他們常常會為自己的小小發現而高興,為自己能夠用如此身份來與我們對話而感到自豪。所以,面對他們的激昂語調,我們要接受平等對話的角色地位,表達我們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使他們體會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們一旦發現自己的謬誤之處應儘快糾正,更不能用自己不明白的道理或明明知道是片面的道理來維持自己所謂的“長輩”形象,若是這樣,只會給孩子帶來失望,降低對我們的信任感。

爭論不是爭吵,而是各抒已見,特別是讓孩子們的真實情感和理解主動暴露出來,通過自我的再認識,再提高,達到認識與理解的統一。這就鍛鍊了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增長了與朋友、與長輩相處的能力,掌握了生活的智慧。在平時與孩子的交流中,我們要加強對他們語言修辭、思維及反應能力的鍛鍊,讓他們學會開展爭論,發揮爭論的積極作用,去塑造他們健康的、完善的人格。

破譯寶寶最恐懼的8件小事

恐懼事件1 媽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媽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時候,壯壯正跟姥姥玩得高興呢,所以媽咪悄悄地出門,他居然一點都沒有哭鬧。等他想起要找媽咪才發現她突然不見了,壯壯好一陣哭鬧,最後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懷裡睡著了。從此,壯壯每天都把媽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準備出門,壯壯一雙小手便鐵鉤似地揪著媽咪的衣服,死活不肯鬆手。

壯膽策略:

在寶貝分離焦慮開始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他學習適應和媽咪之間短暫的分離,每次媽咪離開時都要教他和媽咪道別。每次外出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寶貝,媽咪要去哪,並以寶貝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麼時候回來,比如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和寶貝玩分離的遊戲,在跟寶貝告別時給他一個喜愛的玩具,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許諾等等,讓這些帶給他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與媽咪分離給他帶來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2 會叫的電器

那個怪叫著吃灰塵的長鼻子會不會把我也吃進去

每當媽咪用吸塵器時,丁丁就會在一旁嚇得聲嘶力竭地大哭大叫。有一次,他甚至親眼看到它吃掉了一小塊紙片呢!沒有比這更可怕的了。你沒看它那長鼻子在地上聞來聞去的,肚子裡轟隆隆地怪叫著,好像餓壞了的樣子。說不定媽咪沒看住,它就會把自己給吃進去呢。

壯膽策略:

除了吸塵器,寶貝可能還會害怕其他發出噪聲的家用電器。不管寶貝懂不懂,都要簡單地向他解釋吸塵器的作用以及它“怪叫”的原因,並且告訴寶貝這個東西不會對他造成傷害。耐心地向寶貝演示怎樣開關這些電器,讓他明白他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開關來控制這個東西,這樣可以幫助他理解他們無法傷害他的道理。

恐懼事件3 觀葉植物

陽臺上那盆長著好多眼睛的花會抓住我不放嗎

一些熱帶觀葉植物有著鮮豔的色彩或者紋路,它們大大的葉片有時候會讓寶貝覺得非持懼。露露就是這樣,她不敢看,更不敢摸陽臺上的那盆被媽咪叫做“花”的東西,即使父母把葉片揪在手裡,她也會嚇得哇哇大叫,一個勁兒往後躲:“媽咪,你看,好多眼睛呢!”……防止幼兒產生害怕心理

壯膽策略:

不要強求寶貝去接近他害怕的觀葉植物,這樣會加重他的恐懼感。父母可以經常當著寶貝的面去摸摸那盆觀葉植物,誇誇它漂亮的顏色等,以行動來告訴寶貝,它不會對人構成傷害。等到寶貝敢看那盆植物了,再抱他到跟前看看,慢慢過渡到自己用手摸摸,通過這些讓寶貝獲得一種有關這株植物的經驗,並慢慢地建立起它不會“吃人”的概念。

恐懼事件4 那個把天撕裂了還大喊大叫的東西會不會把我也撕裂了吃掉

豆豆望著窗外被閃電撕裂了的天空,聽到震耳欲聾的雷聲,簡直嚇呆了。豆豆恐懼地哭叫著躲進媽咪懷裡,她用小手捧著耳朵,小臉埋在媽咪胸前,不敢看,不敢聽,但是又忍不住悄悄地調轉頭去瞅一眼窗外。“它把天……撕破了,它生氣了!”她就這樣翻來覆去說著這兩句話,等待那個把天撕裂了大喊大叫的東西消失。

壯膽策略:

不常見的雷聲或者其它巨大的響聲都會讓寶貝感覺恐懼莫名。這時候,不管寶貝懂不懂,父母都要向她解釋這些聲音的來源,並且告訴她這些東西不會傷害到他。 為了幫助寶貝習慣這些聲音,平時可以在家適當地和他玩玩噪聲遊戲,比如給寶貝買個小鑼、其他可以敲出比較大的響聲的玩具,或者乾脆利用家裡的廚具比如金屬材質的鍋蓋和鍋等,敲一敲,讓寶貝習慣這種噪聲,並藉此向寶貝說明,雷聲也不過是一種聲音,下雨的時候才會出現,並不可怕。

恐懼事件5 陌生人

一個不認識我的人非要抱我親我,他一定是想把我從媽咪手裡搶走吧

噹噹在家活潑調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個不停。這個在家活躍非凡的小傢伙,出了門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趕緊把頭藏媽咪懷裡,雙手緊緊地拽著媽咪的衣服,生怕被搶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腦袋,他哇一聲就哭了。家裡來個客人,他一定拽著媽咪不鬆手,碰到長得強悍點的叔叔,他還嚇得不停地哭鬧,不把人哭走絕不善罷甘休。

壯膽策略:

怕生是大多數寶貝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一般到2歲左右,這種現象會得到緩解直至最後消失。對待怕生的寶貝,千萬要尊重他的選擇。他不想讓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強他。父母可以將寶貝抱在懷裡,在他離陌生人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讓他慢慢適應那些陌生的面孔,一點點地接受陌生人。平時可以多帶寶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動跟鄰居朋友打個招呼,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陌生人,幫助他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恐懼事件6 臭巴巴被吸下去了,我也會被那怪叫著的漩渦揪下去嗎

萌萌習慣了坐盆,習慣了用自己的小浴盆洗澡。當媽咪第一次讓她學坐馬桶的時候,看到自己的臭巴巴被馬桶裡的漩渦衝下去,她驚恐地哭叫起來。當天晚上,當她第一次在浴缸洗浴時,另一段類似的恐懼經歷再次嚇得她吊著媽咪的脖子尖叫起來。

壯膽策略:

下水道是很多寶貝無法理解,並因此產生恐懼心理的誘因之一。因此,有的寶貝在家習慣了坐盆,上了幼兒園就可能對幼兒園的小馬桶或者便坑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心理,嚴重的甚至因此不肯再去幼兒園。當寶貝因此恐懼時,父母不要強迫寶貝,讓他繼續坐盆、盆浴,給他一兩週時間緩解這種恐懼心理,同時,在浴缸裡沒有水的情況下可以特意讓寶貝到浴盆裡玩耍,讓他熟悉浴盆,逐漸消除他對浴盆的恐懼心理。上了幼兒園的寶貝可以跟老師商量,讓他先帶上自己的小便盆過渡一下。每次用浴盆給寶貝洗澡時,記得一定要在放水之前用浴巾將他包裹好,抱他在懷裡,這樣也可以降低他的恐懼心理。

恐懼事件7 小貓豎起身上的毛,弓著背,很不高興地看著我,它想狠狠地咬我一口吧

杭杭看到鄰居阿姨家的小波斯貓,好奇得不行,他總想去摸摸那隻毛茸茸的小動物。這天杭杭總算逮著機會接近了小波斯貓,他的小手剛伸出去,小貓就豎起身上的毛,弓著背,一副不高興的模樣。杭杭立刻嚇得大哭起來。從此只要看到毛茸茸的小動物,他就嚇得往媽咪懷裡鑽。

壯膽策略:

寶貝這種對外界事物產生警覺的現象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是心理成長的表現。如果寶貝害怕小動物到了很過分的程度,可以給他買一些有關小動物的圖書、光碟,讓他通過這些瞭解更多有關這些小動物的知識,這樣可以幫助他消除恐懼心理。平時還可以給他多一些接觸這些小動物的機會,嘗試給小動物餵食、觀看它們玩耍、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去摸摸小動物等等。隨著寶貝長大,他會逐漸接受小動物,他對小動物的恐懼心理也會隨之煙消雲散。

恐懼事件8 你看那黑咕隆咚的房間是不是怪物的大嘴巴那些看不見的牙齒一定會把我嚼個稀巴爛吧

童童怕黑,每天晚上都要開著燈才能入睡。天一黑,他就不敢出門,並且堅持要開啟所有的燈,不管他在哪裡,每個房間的燈都要大開著,這樣他才敢安心地玩耍,否則就會哭鬧不休:“媽咪,那個黑怪物會把我吃了。你快開燈吧!”

壯膽策略:

因為什麼都看不見,隨著寶貝生活經驗增多,想象力日漸豐富,很多寶貝都會對黑暗的環境無端地生出許多怪異的想象,並因此恐懼萬分。因此,父母平時不要給寶貝講情節恐怖的故事,睡前不要用“你再不睡,大灰狼就會吃了你!”“你再不睡,警察叔叔來抓你了!”之類的話哄寶貝入睡。如果寶貝怕黑,可以在他入睡前給他開個小夜燈,平時可以一家人在黑暗中玩玩摸人遊戲,或者蒙上眼睛玩聽聲抓人的遊戲等等。

幼兒教育:孩子愛說大話該怎麼糾正:

孩子愛說大話如何糾正孩子說大話的毛病!很多幼兒都有過說大話的經歷,而且他們通常都說得理直氣壯。當說大話變成一種習慣,孩子的誇誇其談、盲目自大就會成為不自覺的行為,而孩子的虛榮心也會越來越強。

很多幼兒都有過說大話的經歷,而且他們通常都說得理直氣壯。當說大話變成一種習慣,孩子的誇誇其談、盲目自大就會成為不自覺的行為,而孩子的虛榮心也會越來越強。本篇文章將介紹幼兒說大話的心理和一些方法能幫助孩子少說大話。

“上星期叔叔帶我捉蚯蚓,在地上挖呀挖呀,挖出好多條,我還把它們放在腳上、手心兒裡,可好玩了……”4歲的鼕鼕眉飛色舞地跟小夥伴講他的“壯舉”。站在一旁的媽媽禁不住皺了皺眉頭,因為鼕鼕的講述的確誇大其詞。其實,不少幼兒都有過“吹牛”的經歷,而且他們通常都說得理直氣壯。

孩子為什麼會有說大話的行為?

1、聽話“斷章取義”

三四歲孩子的專注時間有限,“聽話”也有所側重。其注意力全在自己關注的事情上面,忽略了媽媽提的條件。同時,要求孩子聽一遍,就能把媽媽說過的話全部、清楚地記下來,的確比較困難。由於這個記憶上的“失誤”,孩子在回憶媽媽說過的話時,便會用自己希望的樣子代替記憶中不確切的部分,說出來的話自然就難免有“吹牛”的成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聽話”的丟三落四狀況會有所改變,理解力也會提高。

2、誰都不如我

如果孩子聽到的都是表揚和讚美的聲音,久而久之他就確信自己是最優秀的。為了表示自己的“強大”,往往以炫耀和吹噓使自己表面佔上風,以獲得心理平衡。也有的幼兒,自尊心強,好勝心切,把話說得大大的,以壓倒對方來維護自尊。另外,當三四歲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讓別人瞭解他的“壯舉”時,也會誇大其詞。

3、想象惹的“禍”

孩子富於幻想,天馬行空。但由於年齡小、生活經驗少,認知能力不強,經常將現實、想象和願望混淆起來,說出一些“大話”,比如想象著自己在海洋館裡穿上潛水員的衣服,和大鯊魚比賽游泳。這與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有一定的關係。

聽到孩子說大話怎麼辦?

當說大話變成一種習慣,孩子的誇誇其談、盲目自大就會成為不自覺的行為,而孩子的虛榮心也會越來越強。下面這些方法能幫助孩子少說大話。

1、還孩子一個真相

一旦孩子的話與媽媽的“原版”相比走了樣兒,媽媽一定要還事情一個本來面目。否則,孩子很容易將自己曲解的內容和想當然的成分信以為真。

2、強化自己的說法

媽媽講話時母子一定要對視,語速要慢,確認孩子聽明白了。另外,不妨多說兩遍,指望這麼小的孩子聽一遍就能記住是不可能的。

3、爭強好勝與實事求是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誇獎要恰如其分,引導孩子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父母不妨對孩子的爭強好勝給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訴他們:爭強好勝不能誇大其詞。使之明白:實事求是不丟面子,言過其實才是不受歡迎的。同時,恰當引導孩子的好勝心,多鼓勵。

4、孩子也要換位思考

當聽到孩子誇耀自己、貶低同伴時,父母應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這麼對待你,你心裡怎麼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啟發他將心比心、設想一下他人在遇到類似情況時的感受。讓他意識到,處處佔上風的孩子,會受到同伴的嫌棄,最後就沒有朋友了。然後,再給他們一些建議,比如,當他下一次想吹噓自己有多棒時,就先來告訴爸爸和媽媽吧,“我們願意做你的聽眾。”這不但能抑制孩子吹牛,還能幫他學會尊重別人、為他人著想。

5、利用“大話”激勵孩子

孩子的“大話”,有助於父母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趁機引導他們分清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訴孩子,有願望是好事,我們要從零開始,好好學本領,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比如,要想在海洋館潛水,就得先學會游泳,且要堅持不懈。學潛水是第二步。

6、多帶孩子去“開眼”

經常帶孩子實地學習,瞭解事物的本質特點。有了這個基礎,即便孩子的思維信馬由韁,其想象也能遠離不切實際的“吹牛”。

媽媽的語氣影響孩子一生

核心提示:專家表示: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幹,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麼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寶寶愛討好小朋友怎麼辦?

Q:菲菲已經5歲10個月了,漂亮可愛,但是我感覺她比別的小孩幼稚。她非常想跟小朋友玩,按她的身高應該是領導者,可她總是追隨者。在親人面前有時桀驁不馴,而對別人(主要是小朋友)卻殷勤討好,最擔心別人不跟她玩。我想將女兒培養成一個自信、有獨立能力、願意思考的人,尤其擔心她將來是一個缺乏個性,易被他人影響和操縱的人。我該怎樣做?

A:小朋友在一起玩,誰應該是領導者,這並不取決於他的體魄,而是源於他的夥伴關係和組織能力。所以菲菲家長認為“按她的身高應該是領導者”,這種觀點不太恰當。

另外,菲菲在親人面前膽子較大,還有點放任,可是對小朋友卻殷勤討好,這其實也是常見現象。五六歲的兒童對家長和對別人的態度有時會不相同,這是因為他們知道怎樣表現會讓別人(家人、老師、小朋友)喜歡,有點“兩面性格”。至於她怕別人不跟她玩,是否她曾感受過被排斥在集體之外的“痛苦”?可能她以前在和小朋友玩時有幾次表現不好,以致別人不愛和她玩。她認識到這一點,想改正,所以才好像要去“殷勤討好”。再說“殷勤討好”這個說法也不恰當,她只是願意表示和小朋友友好而已。

家長想讓菲菲成為自信、獨立的強者,這是很好的願望。不過如果孩子的性格就是比較隨和,願意和別人友好,願意接受別人的領導,也沒有什麼不好,不能說她就是容易受人影響。

培養五六歲兒童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重視給她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如果事先知道幼兒園開展什麼活動,一定鼓勵她去參加。一開始可能做不好,但時間長了會有很大的進步。機會是培養人的好條件。

和幼兒園老師聯絡,儘量讓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在班上表揚她,樹立她的威信。

瞭解她能力不足的方面,給她補課。比如,動手能力不強,可以在家裡訓練她搭積木、拼拼圖、繪畫、寫數字等;玩的時候反應慢,可以和她玩比賽的遊戲,鼓勵她贏等。

給她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務,比如擺碗、端菜、給爺爺拿眼鏡、到信箱拿報紙等,她做到了就表揚。有時也讓她做一些比較困難的事,如洗手絹、擦皮鞋、整理玩具上架等,會做了更要大加表揚,樹立她的自信心。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要讓她自己穿脫衣服,鍛鍊獨立性。自信心和獨立性的培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是抽象的。

讓孩子有一種“我能行”的自我評價。越是認為“我能行”的孩子,就越能行,千萬不要把孩子“看扁”了。任何一個孩子都有長項與短項。不要拿孩子的短處與同齡孩子的長處去比較,這樣會有礙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不同血型幼兒的教養對策

A型幼兒:A型的孩子多很膽怯,經常躲在母親背後,小心謹慎地觀察周圍動態;他不喜歡處於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喜歡獨自一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A型的孩子較缺乏自信心,稍微受點挫折和打擊,就會喪失自信;喜歡感情用事。他對陌生人給予他的評價非常敏感,所以他會討好別人,怕惹人討厭。

◎教育的重點———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誇獎”。懲罰的原則就是絕不能傷害他的感情。

O型幼兒:O型的孩子有強烈的自信心。做事時只朝自己的目標努力,不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當這種性格走到極端時,就會顯得非常任性,倔強與固執,拒不認錯。

◎教育重點———適當得體的誇獎與稱讚,並採取先誇獎、後責備的方式絕不可以用不適當的“報酬獎勵”方式來表揚他,以免養成他事事過於精打細算,索要報酬的習慣。另外對待任性與固執的O型孩子,只靠說教是不會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父母可著重培養他謙虛的學習態度。

B型幼兒:他們也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反應也很靈敏,愛注意他人的臉色;他是樂觀主義者,總是悠閒自在,但容易衝動,易隨心所欲地做事;最大的弱點則是缺乏耐心、穩定性和永續性。

◎教育重點———在誇獎時,首先要告訴他鼓勵他的原因,然後再予以獎勵;切忌過分與盲目地誇獎。你不妨在誇獎他時伸手去抱他,或者用自己的臉頰貼在他的臉上,這些親近的動作最容易穩定B型孩子的情緒。

AB型幼兒: AB型的孩子的優點是凡事富有決斷力,動作敏捷,且極其細心、考慮周全;易衝動,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難和障礙時,情緒會馬上顯得很不穩定,心煩意亂,甚至大發脾氣。

◎教育重點———適當的誇獎溫和的態度會使他的情緒穩定下來,鼓勵性的語言會讓AB型的孩子乖乖地接受父母的意見,並且會重新喚起孩子的自信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