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祕訣

來源:才華庫 1.9W

過去的認識裡,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祕訣,希望有所幫助!

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祕訣

親近大自然,培養創新能力

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日本幾乎還是極度服從、謙遜禮貌的刻板印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家庭從小就非常注重孩子與大自然的接觸。他們認為,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從小接觸大自然才能萌發孩子天真的興趣和探究欲,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

日本屬於島國,地理條件有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懷有一種親近感、自豪感,對各種自然現象非常敏感。晴朗的天氣裡,家長們就會帶著孩子做一件很普通的事兒,觀察天上的雲朵。帶孩子觀察天上的雲朵的同時,會啟發孩子將不同形狀的雲朵看成動物、仙女、天使。

不就是對著天空發個呆,這又有什麼神奇之處?在日本人看來,這正是一種利用大自然鍛鍊兒童右腦的好方法。此外,日本的國小生會被要求參與蔬菜種植,照顧學校飼養的小動物,經常去參加戶外活動

對世界抱有寶貴的好奇心,才是一切的開始。日本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童年經歷充分印證了這句話。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大隅良典從小就非常喜歡自然,採集昆蟲是一大愛好,他還是國小科學教材的編撰者。在他看來,讓小孩子們愛上自然、愛上科學,對世界抱有寶貴的好奇心,是一切的起點。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談及自己的科學之路,也說:“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

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江崎玲於奈更是感悟道: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較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慾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理應無比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

好奇心誰都會有,能夠把想法付諸實踐背後驅動的是創新能力。而日本家庭教育從小也十分重視對孩子創新人格的培養,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父母都儘量解答。此外,家長還經常帶孩子到科技館看書、借書,玩各種創造性遊戲,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重視閱讀,用心營造讀書學習氛圍

日本高度強調自立的價值觀也深深影響著孩子的學習,與中國孩子學習需要老師、家長時刻盯著不同,日本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更多來自於,童年時期家長自覺為孩子營造讀書和學習氛圍。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曾在《我不是好學生》一書中坦誠,上國小時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書——愛因斯坦著的《物理學是怎樣產生的》,使他對物理產生極大興趣,並較終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如果說閱讀是諸多諾貝爾獲獎者走上成功之路的必備因素,那麼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自覺自立的學習習慣與氛圍是較為關鍵的原因。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立志研究化學,正是受父親的影響。12歲那年,父親帶他參加一家公司的新產品展示會,新發布的一種從水、空氣和煤中提煉的黃色尼龍絲讓他覺得“化學實在是太神奇了”,此後他的生活再也離不開化學。

從小鍛鍊自立能力,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我們經常感嘆於日本國民的素質,今年世界盃上日本隊清理更衣室,日本球迷將球場清理的乾乾淨淨的舉動更令世界驚歎。高度自律和自立的素質離不開日本家庭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

在日本,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務勞動,包括吃飯前後的幫忙、燒飯;讓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間及身邊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等等。此外,在日本乘火車、輪船旅遊,經常能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跟隨父母旅遊的孩子們,每人身上都揹著一個小小的揹包,而包裡裝的正是自己的生活用品。

在日本人看來,“自己的東西由自己來背”,哪怕是象徵性的,對養成孩子的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都意義深遠。一個連生活自理意識都沒有的人,對家庭、他人、社會是沒有什麼責任感的。而這種品格,必須從小培養,這種品格的形成,也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必備的品格,是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而日本的國小生們從小就被要求自己整理書包,幾乎沒有孩子抱怨,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的。曾有調查稱,日本孩子是獨立性較強的孩子,與能力無關,背後更多的原因是從小就被灌輸的自立的要求。

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獨立自主,同樣需要學會面對挫折,而這種能力從小就需要練習。日本小孩走路摔跤,父母不會主動扶他起來,而是鼓勵孩子自己起來。大一點的孩子遇到挫折,父母會鼓勵他們自己去克服困難。在日本,國小生在冬天都穿短褲,有的孩子腿凍得都發紫了,父母並不“心疼”,而是支援鼓勵孩子那樣做。

或許,世界上任何獎項都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但獎項背後是一個國家從上到下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與用心。好奇心、創造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是一個成年人必備的素質,而這些背後凝聚著整個家庭的耐心付出。任何比我們優越的教育理念,都值得借鑑和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