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角色和施教方法

來源:才華庫 3.38W

父母與孩子的良好感情是家庭教育順利進行的前提,成功的家庭教育,其父母子女間的感情往往是非常好的。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角色和施教方法,希望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角色和施教方法

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基礎教育又是終生教育。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將家庭教育列在對兒童教育的六大因素之首;我國古代的“孟母三遷教幼子”已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兒童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成功地進行家庭教育,是全體家長關心的問題,也是當前教育體系中的難點。下面就教育中家長應解決好的幾個問題談一點粗淺看法。

一、要明確家庭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取向

由於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展開,它除了具有早期性、權威性、及時性、連續性等特點,還具有伴隨性、情感性、利益性。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幾乎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一種伴隨性的、沒有時間限制的教育,這種教育更多的是在直系血親之間開展的,具有情緒性和情感的參與。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教育還具有利益性,父母不自覺地將對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未來或多或少地聯絡在一起。所謂“望子成龍”便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家庭作為社會的一個單元,也不可避免地被滲透進社會的要求、社會的因素和價值取向。如英國大作家狄更斯,作為出生在一個小城鎮的他,其母親的教育目標是把他培養成一位白領人士,以光耀門楣,其家庭成員也有依靠他出人頭地的經濟上的動機。這是一個典型的家庭教育的利益性或叫功利性的例子。雖然我們當前的社會現狀和狄更斯時期的英國大相徑庭,但僅從家庭教育的功利性這一點講,還是有共同之處的。我們常聽人講:“自己這輩子不行了,就指望下輩子了”等等,說的不過是這種思想一種不經意的表露。

我們分析一下這種利益性:一方面,它是社會生活在家庭教育上的必然反映,是無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不明確地指出,如果家庭教育的目標和社會教育的目標發生了錯位,就會給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傷害和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常常可以觀察到,現在不少孩子在性格上具有兩面性和性格扭曲。不久前,東北某縣發生了一起國小生傷害案。兩個國小生事先口角幾句,其中一名學生用刀刺死了另一名學生。而奇怪的是,當記者採訪兩名學生的家長時,家長竟異口同聲地說自己的孩子平時非常老實、聽話。有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他們平時越老實,心理越壓抑,所以一旦爆發起來就越強烈。我們反思一下,孩子“強烈”爆發的心理積澱是什麼?是什麼使孩子做出這種極端、殘酷的行為?平時不少家長常常在孩子耳畔叮嚀的“不吃虧”、“怕他啥”等等起到了致命的作用。在目前社會轉型激烈的競爭中,家長在生存競爭中積累的負面的心理負擔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了,社會的教育目標和家庭的教育目標相碰撞了,所以出現了問題。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搞清楚家庭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如果目標不明確或乾脆將自己的社會角色,潛意識的生活意願不假思索地施加於孩子身上,就會產生一些家長都始料未及的後果。

二、要弄清角色、理順關係、端正態度

教育孩子是一個培養人的過程。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也必須不斷地進行調整。第一要弄清角色。我們不贊成盲目地宣稱“父母是孩子的朋友”。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朋友之間是平等的、互惠的,是站在一個平面上的,但父母與子女之間實質上不具備這樣的前提。英國最近有篇文章,認為一位嚴厲的父親更能使孩子適合未來的社會生活。社會是個等級結構體,客觀存在著秩序和維護秩序的力量,如果誰擅自破壞它就必然付出相應的代價。在社會中很自然地存在著上級與下級、長與幼、尊與卑,這種秩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確性,否則就不必奢談什麼社會的穩定。而家長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尊者,在家庭中的代表,孩子需要正視這種存在,並學會與這種存在相適應和協調,這有助於他們未來的社會生活。所以家長有必要明確自己的家長角色,家長有創造家庭秩序、建立兒童心理適應能力的義務,而這種角色的明確更多地是從嚴格的教育中體現出來。所以我們認為家長應得到孩子應有的尊重。當然,隨著社會民主、開放的要求,同樣要求家長做一個通情達理、善於溝通、善於自我批評和調適的人。作為家長,過分的嚴厲和過分的寬容都是不足取的。

三、要明確規則、善於引領、方法為主

具體到操作過程中,怎麼進行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要明確哪些是家庭教育的內容,它應包括哪些部分。有的家庭,父母事無鉅細、過分照顧,過多地干涉了孩子生長的空間和自身人格的建立;有的家庭又過度放任,任由孩子興之所致,兩種極端態度都不足取。應明確家庭指導施教的範圍、干預的程度,當然這些也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調整。

孔子認為教育要“憤啟悱發”,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時候適機施教。家庭教育也應採納。家長不應見到孩子遇到問題或預計到會出問題就頻出“援手”,這樣會挫傷孩子自主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有的家長還經常說“你應該這樣”,而不喜歡問孩子“你怎麼看?”、“你準備怎樣做?”,我們應該在他們遇到問題解決不了時再進行指導,這樣更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要以方法引導為主,要讓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具體的學習方法是方法,而意志品質、道德情操等等的訓練和養成更是一種方法的教育。有學者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成功,智商誠為重要,情商更是關鍵。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培養他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質對成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正面教育外還要適當給孩子提供一些艱苦環境的體驗,採取適度的責與罰,使他們具備一定的抗挫折和克服困難的能力;當孩子遇到利益衝突時,幫他們學會明辨是非,所有這些都是更重要的方法培養。

四、要以良好的言傳身教,教育和感染孩子

家庭中,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指的就是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與途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的天然性、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髮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心理學家說,孩子的優點是父母的,孩子的缺點也是父母的,道理即在於此。現在許多家長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矛盾、不合理的現象的評論,都可能動搖孩子的政治信仰,產生模糊認識,產生與學校正面教育的對立;有的父母背後說張家長、道李家短,有的父母文化品味低下等等。所有這些都會使孩子產生錯誤的道德認識與評價,自覺或不自覺地用父母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來統一自己的道德情感與意志、思想和行為。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起典範作用,創造一種健康、和諧、高尚、高雅、向上的家庭氛圍,以給孩子良好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通過正確的言傳身教,把社會的道德準則,自己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傳給孩子,使孩子終生受益。

總之,作為家長如果能夠理性地、科學地認識家庭教育,明確角色、確定目標、善用方法,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就一定能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