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划龍舟

來源:才華庫 1.26W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說到端午節,大家肯定都知道是紀念屈原。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做香包、懸菖蒲艾葉等等,為什麼端午會需要賽龍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為什麼划龍舟,希望你會喜歡!

端午節為什麼划龍舟

端午節為什麼划龍舟 篇1

一、端午節要划龍舟的原因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二、端午節賽龍舟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裡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開啟,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

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裡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裡。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端午節為什麼划龍舟 篇2

自2006年端午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2014年作為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又被國務院列為法定節日。為了過得喜慶,過得隆重,有些地方在端午節小長假期間推出了賽龍舟、包粽子比賽等端午節活動。一般民眾,基本上也就是吃粽子、給孩子買個香包,算是燼了端午節。作為一個傳統的民間節日,這些傳統活動對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僅僅侷限於沒有細節的復古,又不注意補充新的'活力因子,是很難使端午節重煥青春的。在用法律形式確定端午節之後,如何發掘、傳承和創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使以後的端午節與現代社會融合,仍是需要我們截注的。

傳承和創新的前提是發掘端午文化的富礦。端午節之所以被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保留下來,是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實際生活的價值。比如端午的起源、端午的歷史人文內涵、端午的人與自然、節氣的關係、端午的地域區別等等。為什麼過端午要划龍舟、吃粽子、戴香包?許多人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划龍舟作為體育娛樂受條件限制;在當下不缺吃的環境裡,粽子算不上什麼珍饈;戴香包在現在年輕人看來或許又覺得太土氣。如此看,端午節受冷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當務之急還是採取各種方法讓國人瞭解端午的文化內涵,領會端午蘊含的民族情感,汲取古人的精神和智慧,傳承和發揚其合理的文化基因部分,使端午節這一古老節日能與現代生活結合,煥發生機活力。

給古老的節日注入新的因子是重建傳統節日文化的生命所在。綜觀我們的傳統節日的歷史,是不斷髮展和演變的。端午節發端在中國,傳到韓國後他們進行了民族化改造,所以,現在韓國的“端午祭”,已與我們的端午節有了很大的不同。發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應該注意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進行創新,特別需要與當下民眾鮮活的生活節拍與韻律相協調。舉例來說,由於氣溫升高,各種疾病容易爆發,我們的祖先懂得順應這種自然的變化,所以端午節要插艾草,抹雄黃酒,以驅邪避瘟,免災去病,這其實是節日傳承的一種古老的衛生防疫措施。在現代條件下,中醫甚至醫藥界能否深入發掘古老的防疫寶庫,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節日聯絡起來?推而廣之,文化界、體育界、娛樂界能否發掘或開發出更多更適合現代人需求的端午節目和體育活動?商界能否在端午產品中浸入更多的現代文化因素?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也要靠我們所有中國人來傳承和發揚光大。

更多的人們已經嘗試著用貼近現實和現代的方式來過端午節了:節日期間,藉端午節可以驅邪避疫的涵意,許多國內以及國外的華人為地震災區人民祈福、募捐。幽默簡訊、充滿詩意的電子賀卡也風行於網路之間,為端午節增添了新的形式,寓意著端午節將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重新整理”著自己。

這其實都僅僅是個開始,祝願端午節在傳統的繼承中綻放更多新的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