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禮儀現代價值

來源:才華庫 7.89K

一、《弟子規》內容的闡述

《弟子規》的禮儀現代價值

1.家庭禮儀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父母的呼喚,應該立即迴應;父母的命令,應該立即執行;父母的教誨,必須恭敬聽從;父母的責備,必須虛心接受。雖然提倡孝順父母,但我們還是需要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盲目順從也不是明智的行為。父母的選擇有時候也會有錯誤,這就要求我們有方法地做出選擇,不能因為父母的過失就對父母不尊重,應小心勸導父母改過向善;勸導時要和顏悅色、態度誠懇;可以在父母高興的時候規勸。忽視父母的建議、對父母的話置之不理、對父母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這是非常不正確的選擇,即使你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沒有意義的。做到孝順最簡單的事情就是關心父母的身體,冬天要保證父母能夠在溫暖的環境生活,不要讓父母受到寒冷的侵蝕;夏天要讓父母感覺清爽,不受烈陽的照射,這是孝順首先要做到的。其次是出入門的時候應告知父母,減少父母的憂慮。出門告知、返家相見,這一條在當今的家庭中被嚴重忽略了,最近總有學生無故走失,而父母卻不知道孩子去了何處,許多人離家並未告知父母,等到出事的時候,父母都不知去何處尋找孩子,這使父母難過、擔憂,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也是當今兒童必須要學習的禮儀,這既是對父母的尊重,也是自身安全的保障。再次,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子女應該在身旁照顧,不應該有嫌棄之意。父母把孩子當作至寶,呵護備至,而作為子女也應該如此善待父母,讓父母感受到子女的關懷。做到“孝”是對於父母而言的,對其他的長輩和兄弟,就應當做到“悌”。古代家庭子女眾多,長幼有序,互幫互助,家庭和睦,父母歡喜,家庭和諧,就是做到了“孝”。對於長輩,在就餐、坐行走方面,應當是長者優先;不可直呼長者的姓名,遇到長者要主動打招呼,要低聲說話,不可大聲直言。現在的許多兒童見到長者不知道主動打招呼,甚至都不知道如何稱呼長輩。做到“孝悌”即要求兩點:一是態度上的恭敬,二是行動上的到位。

2.個人禮儀

修身養性是每個人必要的修為,良好的修養會受到眾人的歡迎和尊敬。個人禮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的儀容儀表;二是個人的言行舉止。每天早晨洗臉、刷牙是必不可少的,衣著也應該端莊、整潔。服裝的整潔不在於華貴,而在於乾淨、整齊,所以不必要過分追求衣服的華麗,在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要穿和自己身份相符的衣服,這是對自己的負責,對別人的尊重。這對於現在衣著攀比、追求奇裝異服者,無疑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代表著他的家庭教育和個人的修養。首先,別人詢問自己姓名的時候,應當及時回覆;使用他人物品時,要先告知主人,不能私自取用;同時和他人說話的時候要咬字清晰,態度端正,讓他人在態度上感受到自己是受人尊敬的;其次,飯桌的禮儀也是不可忽視的,飲食的時候不能挑揀,讓他人感覺粗魯,食量要適中,不可過分,暴飲暴食傷及自身;年少的時候,不要飲酒,醉酒容易失態,展現自己的醜陋,嚴重的還會使身體受傷。這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很有借鑑意義:過分飲酒失了分寸,身體受損,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後果,這是不可取的。最後,行走的禮儀要求,這要求我們步伐從容,站立端正;進門不要碰觸門檻;坐的時候要安靜、沉穩、優雅。對比當下的青年,站立倚靠、坐時蹺腿,過分釋放身體,給人一種不穩重的感覺。

3.處世禮儀

“樂修內,禮修外”,除了對自身禮儀的規範,在處世方面也有社交禮儀的要求。《弟子規》提出了兩條原則:一是信用原則,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人際關係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人相處,凡是所言,都應該是守信、誠實的,那些虛假、欺騙的話是不能說的,不是君子所為。沒有真憑實據的話是不能說的,不能隨便傳,這是處世禮儀中首要的原則。然而在現在,無論兒童還是成人,完全遵循信用原則的寥寥無幾,生活中總會有謊言的存在,即使有的話語是“善良的謊言”,同樣也是不可以取的。二是泛愛親仁的原則,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下,只要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和睦友好,不要侷限於自己的家庭。對比古人,我們會發現在當下不仁愛自己家庭的也是大有人在,不贍養老人、不愛護幼小的現象也不鮮見。當我們自己有能力時就應當幫助別人,不應自私;別人有能力,就應該學會欣賞,而不是產生嫉妒之心。對於別人的幫助應該永記心頭,不應該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有所遺忘,“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假如不能及時相報,也應該將這份心意傳遞給他人,讓他人感受溫暖。想做到仁愛他人,就應當向有仁愛之心的人學習,能夠親近仁德的人,自己也會向好的方向發展,隨著德行的進步,錯誤也會減少。

4.求學禮儀

《弟子規》在求學禮儀上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力行和學文的關係,即理論和實踐的關係。不實際行動,只學習文化知識,不能成為一個能人、德人;只重視實踐,忽視文化學習,堅持己見,掩飾真理的存在,這都不是良好的求學禮儀。力行和學文應當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充實的理論知識,也有足夠的動手能力,二者不可或缺。第二,讀書有三個要素,即心、眼、口“三到”,三者缺一不可。讀書要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當心裡有疑惑的時候,一定要向他人求教,直至解惑為止;當看到不懂知識的'時候,不要跳過,要仔細研讀;學到的知識要經常複習、鞏固,不要羞澀於口語的練習,做到身心合一。第三,對學習要有尊重之心。求學的態度是最重要的,讀書之前要保證房屋整潔,桌面乾淨,文具要放端正,這是對讀書的重視和敬重。取書之前要淨手,不要在書本上亂寫亂畫;如果書有破損,應該及時修復、粘補。取書看完之後放回原處,不要隨意擺放。對書有所選擇:矇蔽智慧、誤入歧途的書禁看。

二、當代禮儀教育的現狀

“禮儀”在封建社會的作用不僅限於道德教育,更有社會規範和安撫四夷的作用,現在禮儀的作用在弱化,更多地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在古代,父母的言語就是權威,子女不能反駁家長意見,對父母要順從,不能駁斥父母的意見。然而在當代的家庭中,子女就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必須滿足子女的要求,不管這些要求是否合理、父母能否承擔,一旦不滿意,有的孩子就是吵鬧,甚至言語辱罵、拳打腳踢。父母在現代和古代的地位正好反過來,這是禮儀教育在家庭中的缺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古代,學生必須尊敬老師,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是知識分子,是高層次的人物,學生及家長都必須以禮相待。現在的學校,學生對老師視而不見,課上做出各種違反規範的行為,課後有各種吐槽教師的言語。對於教師的規勸置之不理,更有甚者學生和家長對教師進行身體上的攻擊,這是禮儀教育在學校中的缺失。近幾年來,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衝突在不斷升級,不尊老的行為屢見不鮮,簡單的公交車上讓座的行為都在減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被漠視。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外出旅遊成為潮流,然而帶來的結果並不樂觀: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各種亂寫亂畫的行為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給外國友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三、《弟子規》中禮儀教育的現代價值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有機統一的,三者是否協調一致對一個人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要求家庭、學校、社會相互配合,實現三位一體全方位教育。許多教育家都曾強調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作為兒童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小的兒童有極強的模仿能力,長輩的言行舉止對於兒童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從自身衛生到人際交往的禮儀,都要進行細緻的教授,同時自己也要言行一致,讓兒童感受到父母的行為和教授的禮儀是同步的。言傳身教是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期望的就是長者應該做好榜樣,用自己的良好的德行引導兒童健康發展。學校教育是遵循教育規律的,應當有正規的禮儀教育。

首先,在課程設定和行為規範方面應有明確的規定。禮儀教育的課程設定應該貫穿幼稚園、國小、中學和大學,每個階段根據學生的教育規律進行不同的課程教學,由淺入深地影響學生。其次,在學校中營造良好的禮儀氛圍,師生之間的禮儀,學生之間的禮儀都要制定相應的禮儀規範,對不遵守規範的行為應當有相應的懲處,不能因為這和學習無關有所放鬆。再次,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應當是全面發展的,而不應該是學習上高能,道德、禮儀上嚴重缺失,對於社會的文明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在學校中和學生長期相處的是教師,教師不僅傳授知識,還要傳授道德禮儀,教師是學校教育的關鍵。要提高教育者的禮儀素質,培養進行禮儀教育的專門人才。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在低年級學生的眼中,教師的言行舉止比家長更有權威,教師要注重個人禮儀、社交禮儀等,增加人格魅力,做好示範。學校的各種資訊途徑都可以宣傳文明禮儀,讓禮儀教育深入到學生的方方面面。

古語有言,無規矩不成方圓,正確規範內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社會領導、社會團體、各種機構和媒體都應做出一個表率,時刻注意自己的禮儀。加強監督、引導輿論,媒體可以經常報道那些遵守文明禮儀的道德模範,領導可以設立獎勵措施,鼓勵禮儀教育。社群可以經常組織一些和禮儀相關的活動,比如,每月評比出尊老愛幼的“禮儀先鋒”。八榮八恥就是禮儀的規範,把社會上的良好和不良的行為都作出規定,讓民眾遵守,樹立典型和榜樣,將失德、失範問題減到最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