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成語

來源:才華庫 9.88K

十面埋伏成語1

成語】:十面埋伏

【拼音】:shí miàn mái fú

【簡拼】:smmf

【解釋】: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佈置了重重埋伏。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示例】:操與諸將商議破紹之策,程昱獻~之計。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

近義詞】:四面楚歌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

十面埋伏 成語接龍

【順接】:伏伏帖帖 伏伏臘臘 伏低做小 伏地聖人 伏地釦子 伏處櫪下 伏屍流血 伏屍百萬

【順接】:不甘雌伏 鴟張鼠伏 此起彼伏 發奸擿伏 發擿奸伏 發隱摘伏 發隱擿伏 福倚禍伏

【逆接】:得一望十 論一增十 七老八十 問一答十 問十答十 聞一增十 聞一知十 一五一十

【逆接】:十一千百 十一而稅 十七字詩 十七弟子 十萬火急 十萬火速 十三太保 十不一存

十面埋伏成語2

【詞目】:十面埋伏

【注音】:shí miàn mái fú

【出處】: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

【解釋】: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佈置了重重埋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

近義詞】:四面楚歌

【示例】:操與諸將商議破紹之策,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

【成語故事】:十面埋伏,顧名思義,是四面八方廣佈伏兵的意思,表現一種不可逆轉的軍事態勢。

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並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鬥;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戰就這樣展開了。

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裡,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聽了,益發懷念自己的家鄉。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裡喝酒。他—面喝酒、一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據說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拔劍自刎而死。項羽見大勢已去,帶了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第二天天亮,劉邦發覺項羽突圍而去.便派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連趕。

項羽渡過淮河,繼續跟隨他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到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四北),迷了路,陷進湖沼地帶,被漢軍追及。項羽領兵且戰且退,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邊正停靠著一條小船。烏江亭長請他上船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接著對亭長說:“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若非吾故人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此項王也。”項羽便說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說完就自刎而死了。

有的學者認為,“十面埋伏”發生在徐州的九里山。因為《水滸傳》中分明寫著:“九里山前擺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所以時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認為城北“九里山”為漢兵“十面埋伏”的戰場。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經有“磨旗石”,傳說是劉邦的大將樊噲插旗、指揮軍隊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傳說是漢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東,有一座子房山,相傳,是以劉邦的大臣張良的名字命名,張良在這兒深夜吹簫,瓦解了楚軍鬥志。

十面埋伏成語3

【注音】shí miàn mái fú

【出處】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

【解釋】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佈置了重重埋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四面楚歌

【押韻詞】初出茅廬、勢物之徒、畫虎刻鵠、炙膚皸足、神完氣足、龜玉毀櫝、支支梧梧、舉手搖足、乞丐之徒、視如畏途。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藏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后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成語示例】操與諸將商議破紹之策,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

【成語例句】

◎ 女樂工也顧不得一曲終了,急忙應聲放弦,只聽到銀瓶乍破鐵騎突出之聲驟起,道光臉色突變:“不要彈了,再彈下去豈不是十面埋伏了嗎?”

◎ 一詞 ,這意思是說 ,這樣的畫面與情緒沉著而激越的琶琵曲 《十面埋伏 》的情調不同 ,它更接近於情調優美歡暢的抒情曲的動聽鳴奏 。

◎ 纖纖十指能彈奏一手風波疊起的《十面埋伏》。

◎ 二十世紀的中國,裹在一片"十面埋伏"的聲浪中,嘈嘈切切,好不熱鬧。

◎ 網上的苦惱與困惑網上的苦惱與困惑段永朝指出市場不公指正社會偏見點亮希望之火點明個人觀點網上的世界很辛苦網上一月,雙目塌陷,腰縮三寸,四肢乏力,五馬分屍,六神失主,七竅生煙,八百大洋,九死一生,十面埋伏,百轉千回,萬劫不復!苦也!先是撥號難,難於上青天。

◎ 《鷓鴣飛》來自民間,通過幾代人加工而成,在樂界與琵琶曲《十面埋伏》、古箏《高山流水》等齊名。

◎ 置身十面埋伏和熱血赤膽之間,我潛心磨劍寫《抉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