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改寫作文6篇

來源:才華庫 2.62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改寫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古詩改寫作文6篇

古詩改寫作文 篇1

咕、咕、咕&&,清晨那洪亮的雞叫聲,喚醒了在夢中徜徉的我。我穿好衣服,吱呀一聲門打開了。我走出自己家的小園,深深地呼吸著春天清晨特有的甜潤的空氣。瞧呀!小鳥在那高高的樹枝上譜寫著春天的讚歌。一片綠茵茵的綠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在晨光中閃耀。美麗的花兒綻開了可愛的臉蛋。空氣中瀰漫著清香的味道。這春天的清晨多迷人啊!不知此時朋友家的園子是怎樣的呢?

不遠,我就看到他家的那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緊閉著,會不會沒有人在家呢?大概是怕我的木底鞋踩壞了他園子裡的蒼苔吧!去看看好了。

我走過去,輕輕地敲了敲門,敲了許久,始終沒有人來開。哎,看來是沒人在家吧!我轉身想走,瞬間,一處景物吸引住了我。嘿,瞧呀!一枝粉紅的杏花正悄悄地探出頭來呢!這景物彷彿讓我看到了朋友家裡的美麗的春色。我也知道了,一切有生命力的東西都會去拼搏、進齲

想到這,我心血來潮,寫下千年古詩《遊園不值》。

古詩改寫作文 篇2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洩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我36歲時,身體強壯,滿腹詩文。那年,皇帝千挑萬選,把我選到京城做官。從那時侯起,我日日公務繁忙,也沒有時間回家和親人團聚。39年以後,也就是現在的我,已經老態龍鍾。皇帝見我不中用,耳朵有點聾,眼睛有點花,是個75歲的老人了,就下旨讓我辭官,告老還鄉。想到我能很快見到我的親人,我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著馬車,看著祖國的秀麗風光,心想:我的家鄉——紹興還是那副老模樣嗎?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嚐嚐那園子裡的嫩絲瓜、通紅通紅的西紅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樹下乘涼,還要到那個又大又圓的魚塘釣魚……我的家鄉口音幾十年沒有改變,可我的頭髮卻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還認不認識我。

經過一個月的風餐露宿,我終於趕回了家鄉。啊,我的家鄉,我的家!我年輕時蓋的那間茅屋還在,那清清的魚塘還在,那五顏六色的金魚還在!我還看到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戲,啊,這一定是我的兒孫吧?我雖白髮蒼蒼,一把鬍鬚,但現在兒孫滿堂,我也心滿意足了。幾個小孩見我走來,好奇地圍著我,一位稍大的、膽大的小男孩,仰著頭,

笑嘻嘻的對我說:“老爺爺,您從哪兒來,要到哪去呀?”聽到這話,我滿臉苦笑,感慨萬分,一時詩興大發,吟出了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認識,笑問客從何出來?

古詩改寫作文 篇3

唐朝洛陽城內一條熱鬧的街上,此時正走著一位書生,此人姓張,名籍,叫張籍。只見他眉頭緊鎖,正想要寫一封家信,可苦於找不到人給他帶信。想著想著,他頓覺口渴。於是,便走進身邊一家酒館,老闆立刻笑臉相迎:“客官,想來點什麼酒菜?”張籍一聽,怎麼這麼像自己故鄉的口音啊!便說:“你是安徽烏江烏鎮人嗎?”那老闆臉上多了一份欣喜:“對呀,難道你也是?”“是的,太好了,我有件事正想拜託同鄉人,這不中秋節了嘛,我想給家裡寫一封信,能幫我帶給爹孃嗎?“可以啊。”老闆馬上就答應了,“我正好想中秋節回家過節呢。”“那真是太好了!”說完,張籍向老闆作揖告謝。

這之後,張籍一直在寫他的家信:當年離家時我種的那一顆小樹長高了嗎?不知道娘身體如何?他拿起筆寫寫停停,有太多想寫的內容,不知道從何說起。直到那位老闆離開當日的清晨,他終於把信寫完了。

他把寫好的紙塞進了信封,交給了老闆。正在老闆準備要走的時候,張籍突然喊了起來:“等一下,別走,讓我再看看。”他重新開啟信封,仔細地將信又看了一遍,覺得可以,才放心地遞給老闆。望著送信人遠去的背影,他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古詩改寫作文 篇4

在廣闊無邊的原野上,綠茵茵的菸草,高低起伏,像是在歡快的舞蹈。一陣風吹過,原野上發出“唰唰”的聲音,這聲音是那麼悅耳,那麼動聽,彷彿一曲優美的鋼琴曲。蟋蟀“蛐蛐”地叫著,這時放牛未歸的牧童的笛聲突然響起,就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愈來愈近,令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一天的疲憊沒有了,一天的煩惱也消失的無影無蹤?那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

在晚風的伴隨下,牧童回到了家,與爸爸媽媽坐在一起,開心地吃起了豐盛的晚餐,飽飯之後,牧童來到了草原,放了一天的牛,他感到有些累了,索性連蓑衣也沒有脫去,就聽著蟋蟀與小草那優美的搖籃曲,躺在月色的露天地裡睡著了。

古詩改寫作文 篇5

辛棄疾信步走在寬闊的大馬路上,想寫一首關於村莊的詩詞。他想啊想,走啊走,不知不覺地走出了城門,來到了一座小小的村莊旁。

村莊裡的小房子,並排地挨在一起,屋簷矮矮小小,上面還有清晨的露珠,“滴答”的一聲,一顆露珠滴落在青石板上,濺起了小小的水花,圓圓滾滾。

村莊旁,有著一條涓涓細流的小溪,水清澈透底,水中的鵝卵石一枚枚都五光十色,色彩斑斕,靜靜地躺在水底,成為了小蝦兒溫暖的小巢。成群結隊的小魚兒在水中撲騰著,忽上忽下,有時躍出水面,有時又沉入水底,互相追逐者,打鬧著,玩得不亦樂乎。

突然,辛棄疾聽見一間屋子裡傳來了人們互相歡笑的聲音,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對白髮蒼蒼,滿臉皺紋,牙齒都快掉光的老婆婆和老公公,面對面地坐在矮矮的小椅子上,正用婉轉動聽的吳鄉口音互相取笑呢!

走出村口,不遠處有著老夫婦的三個年齡不一的兒子:

大兒子正拿了一把鋤頭在小溪東邊的農田裡為豆子除掉旁邊的野草,看,他幹得多賣力呀!揮汗如雨,滿臉通紅;年齡中等的兒子正坐在一戶人家的門前,用細細的竹子編織著一個又一個的小雞籠;最天真可愛的是最小的小男孩兒,正趴在溪頭剝著蓮蓬……

黃昏下的這個簡樸的村莊,寧靜、祥和而溫馨,辛棄疾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這樣一首《村居》的古詩。

古詩改寫作文 篇6

清明節那天,綿綿的細雨沙沙地下著,詩人走在異鄉的小路上,只見芳草清香,花兒綻開了笑臉,大地上充滿了勃勃生機。是人們外出遊玩踏青的好時節。但詩人心裡卻欲斷魂,因為在他鄉的詩人不能和親朋好友家人一起去掃墓,心裡感到淒涼憂傷。

怎樣才能解除心中的憂愁呢?詩人一邊走,一邊苦苦地思考著,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俗話說:“醉解千愁!”我只要找家酒店,喝醉了,憂愁煩惱的事不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但詩人轉念一想,我在異鄉人生地不熟,上哪去找酒店呢?想到這裡,詩人不禁又皺起眉頭。忽然,詩人聽見一陣竹笛聲,循聲望去,只見一個牧童騎著黃牛,吹著竹笛走過來。詩人問:“小兄弟,請問哪有酒店?”牧童指著杏花盛開的那個地方說:“那有一家杏花村酒樓,有上好的女兒紅,陳年的花雕,茅臺等;那裡的老闆娘心靈手巧,有紅通通的蟹,香噴噴的乳鴨,肥美的豬肉......包您一飽口福,一醉方休。”說完,牧童還流了口水,詩人說:“小兄弟,謝謝你。”牧童說:“不用謝,兄臺,您快點跑過去吧,不要淋壞了身子啊!”

詩人消失在茫茫的雨簾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