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課文主要內容

來源:才華庫 2.01W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衝擊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繁星課文主要內容,歡迎大家分享。

繁星課文主要內容

描寫了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經歷和感受,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對星空的觀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文章蘊含作者的童心、童趣,對大自然的熱愛、親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故鄉、祖國的依戀,去國懷鄉的孤心和憂情。

推薦閱讀:《繁星》原文

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從前在家鄉,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裡納涼的時候,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彷彿回到了母親的懷裡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後門,每晚我打開後門,便看見一個靜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園,上面是星群密佈的藍天。星光在我們的肉眼裡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那時候我正在讀一些關於天文學的書,也認得一些星星,好像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談話一樣。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對,我把它們認得很熟了。我躺在艙面上,仰望天空。深藍色的天空裡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這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彷彿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彷彿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這時我忘記了一切。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著,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裡了。

有一夜,那個在哥倫波上船的英國人指給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著:那四顆明亮的星是頭,下面的幾顆是身子,這幾顆是手,那幾顆是腿和腳,還有三顆星算是腰帶。經他這一番指點,我果然看清楚了那個天上的巨人。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寫作背景:

1923年,19歲的巴金和三哥毅然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了上海,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在學習期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著名的“五卅”運動對他影響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國輪船“昂熱號”離滬赴法,衛惠林同行,先後同船的中國學生計9人。他去法國是為了學習經濟學,“向西方找真理”,進一步研究無政府主義理論,考察歐洲的社會活動。法國既是無政府主義的發源地,也是當時歐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護所。2月18日,“昂熱號”郵船抵達馬塞。19日巴金抵達巴黎。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撰寫了《海行雜記》38則。《繁星》是其中的一篇遊記,寫於1927年1月。

老舍文學思想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複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鬥爭裡,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學思想的基調是強調文學的自由表達,同時認為文學對社會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遠期的。

但是由於受到時代的影響,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學的實用性靠近,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藝術家的他又感到不適,於是又重新呼喚並實踐文學的自由表達和藝術性,在此期間其文學思想也出現了反覆和震盪。因此而言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錶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在作家不受外力干涉下進行自由表達的基礎上,老舍進一步加深了個人的文學思考深度——形式的美好。老舍多次提出“文學是以美好的文字為心靈的表現。”同時受到英國文學的啟發,追求簡潔樸素的語言風格“脫去花豔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躶體的美”,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英國文學相通的,同時也是老舍受狄更斯等作家影響後在創作上的重要投影,是老舍文學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表達自由和形式美好是老舍最基本的追求,在這基礎上老舍也反對文以載道的文學觀,但並不否認文學的社會性和社會作用,如老舍早、中期的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中心旨意都是探索振興國運、強盛民族之路的。老舍是以平民生活為描述物件,以傳統倫理道德的哲學觀為思想基礎,以人道主義的善惡觀為最基本的出發點,以是否有利於振興國運、強盛民族為尺度,而進行文學描述的,而後期老舍在抗戰時期則發表了大量的宣傳抗戰的文藝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