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是燈籠的謎語大全

來源:才華庫 7.51K

中國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謎底是燈籠的謎語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謎底是燈籠的謎語大全

謎面:一個冬瓜兩頭通,裡面開花外面紅。 (打一照明用具)

謎底:燈籠

謎面:骨也零零星星,皮也薄薄輕輕,問它什麼病,原來火毒攻心。 (打一物)

謎底:燈籠

謎面:打我知曉,背後有人挑;因何出門來,為指路一條。 (打一物)

謎底:燈籠

謎面:頭大嘴厚,皮黃骨瘦,問他什麼病,得的心火盛。 (打一物)

謎底:燈籠

謎面:口抹胭脂一點紅,任你萬里到西東,竹絲皮紙雖然密,只怕旁人口吐風。 (打一物)

謎底:燈籠

謎面:身體輕飄飄,滿身細骨紙來包,只知我肥肥胖胖,哪知我肚內心焦。 (打一物)

謎底:燈籠

謎面:一隻罐,兩個口,只裝火,不裝酒。 (打一物)

謎底:燈籠

謎面:大肚子,鼓青筋,什麼病,火燒心。 (打一物)

謎底:燈籠

謎面:一個南瓜兩頭兒空,肚裡開花放光明, 有瓜沒葉兒高高掛,照得面前一片紅。 (打一物)

謎底:燈籠

謎面:身上紅彤彤,心裡亮晶晶,節日上門樓,臉上笑盈盈。 (打一物品)

謎底:燈籠

謎面:沒根沒葉不開花,房簷底下結個瓜,雖說熟透吃不得,過了正月才吃它。 (打一物)

謎底:燈籠

謎面:自古紅顏薄命,處處被人刁難,只因送往迎來,含羞吊在門前。 (打一物)

謎底:燈籠

擴充套件閱讀:燈籠的由來

燈籠,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紮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紮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還有一種說法:清代雍正年間河北省有一個老漢,此人心靈手巧,酷愛民間工藝,有一套做燈籠的手藝,每到年節,他都要做幾對鮮豔奪目的燈籠掛在自家的門前,為新春佳節增添了祥和、喜慶的氣氛,每年都吸引眾街坊鄰居圍觀欣賞。有一年老漢做了幾對燈籠到藁城集上來賣,恰巧被遊集散心的縣太爺看見了,便把所有燈籠都買下,掛在府邸整日觀賞。燈籠做工別緻,富麗堂皇,縣太爺視為珍品,愛不釋手。這年又到向皇上進貢日期,縣太爺正苦思冥想送什麼物品來取悅皇上,有人指點他送幾對燈籠試試。縣太爺雖有點捨不得,但為討好皇上只得忍痛割愛。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龍顏大悅,重賞藁城知縣,並把燈籠定為貢品。後來皇宮內外到處掛上了這大紅的屯頭燈籠。河北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後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宮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