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篇

來源:才華庫 1.94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篇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角和直角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以前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學習前面的幾何知識和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角,這為本節課的教學提供了感性認識基礎。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準上,這就要求教學時,既要巧妙地避開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質屬性。為中高年級繼續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奠定基礎。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開始,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用一張紙折角,用兩根硬紙條做活動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後再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可見,這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實際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其中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難點是: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和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識規律,採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學手段,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身感知親手操作,把外在可見的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裡。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加強觀察和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因此,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摺疊、製作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在手腦並用中獲得感性知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首先,我讓學生依次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並指出這些物體表面的角。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

接著,出示一張圓形紙,讓學生觀察有沒有角,啟發學生用圓形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講怎樣折,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折。再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後讓學生用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最後,鼓勵學生用圖釘和硬紙條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也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做。然後讓學生隨著教師一起活動自己的角,邊活動紙條邊觀察:角的大小有什麼變化?這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使他們直觀地看到,紙條張得越開,角就越大,紙條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由此滲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在學生的所有操作活動中,我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教具為自己動手,使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多感官並用,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操作的主體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意識。

二、利用多媒體優勢,優化課堂教學。

這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直觀、形象的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優化課堂教學。

1、利用多媒體,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作為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教學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過程,使其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本節課中,從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是教學的關鍵。如何把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呢?這又是教學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分兩個層次進行突破。

首先,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教學中,讓學生從觀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動角,然後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如何抽象呢?為此,我設計了由活動角到角的幾何圖形抽象過程的動畫。用點來代表圖釘,用一條直直的線來代表這根紙條,再用一條直直的線代表另一根紙條。這樣,變抽象難懂的知識為直觀的畫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實物中的角與角的幾何圖形聯絡起來,增強了角是源於生活的認識。而且,用線代表紙條的連續過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形成的圖形這一幾何概念。

然後,從學生已經感知過的實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學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後,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生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利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的角的形狀,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幾何角。讓學生觀察這些角雖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麼共同特徵?這時畫面上同時閃動所有角的頂點,然後閃動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就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2、利用多媒體,變靜為動,化難為易。

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認知水平還處於具體形象階段,其思維活動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援。而讓學生直觀感知不管邊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做到。比如用實物演示,首先角的兩邊伸長縮短的教具難以製作,其次是演示時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變動,不易比較。於是,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通過活動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紙條張開的大小有關,再提出疑問:角的大小跟紙條的長短有沒有關係呢?這時,我設計了把活動角的兩根紙條伸長和縮短的動畫,讓學生觀察,角的大小變沒有?學生非常形象直觀地看到,不管紙條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說明角的大小與紙條的長短無關。這樣,就達到了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練習題第二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先用動畫演示怎樣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接著讓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學生得出兩個角的大小一樣的結果後,我又告訴學生:剛才,我們是藉助三角板比出了這兩個角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重疊的辦法進行比較。這時,又藉助多媒體用動畫演示把兩個角移近,使兩個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三、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1、匯入激趣。

課一開始,我就用動畫顯示出色彩鮮豔的鐘面,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在滴答滴答地走動,有聲有色的畫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等聲音和畫面靜止後,才問學生:剛才是什麼聲音?對,剛才是時鐘走動的聲音。這時閃動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問學生:現在,時針和分針之間形成了一個圖形,認識這個圖形嗎?這是什麼圖形?自然地匯入了新課。這樣,利用模擬逼真的動畫和聲音,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於課堂,而且渲染了氣氛,創造了意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2、在動中感悟知識。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對單調的刺激容易產生厭倦。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例如,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在師生共同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3、練習中創設故事情景、競賽情景。這節課我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功能,使練習生動有趣。如判斷角的大小一題,我是這樣出示的:小烏龜畫了一些圖形,這些圖形是不是角,要請小朋友們用角的特徵來判斷一下。然後投影出示一隻小烏龜和圖形,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並伴隨有趣的聲音。又如,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一題,我也是把題目融入故事當中,對學生說: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請你當裁判。有兩個角,一個叫紅角,一個叫藍角,一天兩個角爭吵起來,紅角驕傲地對藍角說:我比你大,可藍角不服氣地說:你並不比我大,那麼,這兩個角到底誰大呢?請小朋友來噹噹裁判。並伴隨藍角紅角的聲音。這樣,一段形象生動的故事,激起了學生解疑的興趣。最後的發散練習勇奪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誰最聰明能幹,誰能奪得智多星,創設競賽的情景,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目的。

四、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注重人際交往活動。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的交往形式優化和多樣化,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摸式,能發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創造力。為此,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用了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在各自獨立學習的基礎上,一起討論,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給學生以活動的空間,各個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的獲得有活力、有創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積極創設一種平等和諧、富有人情味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培養了學生的互相協作精神,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上就是我設計本堂課的一些想法。

總之,教學中我本著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思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在生動、活潑、和諧、合作的氛圍中,達到既長知識,又長智慧的目的,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設計中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課內容: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1、認識釐米 2、認識米 3、認識線段 , 量、畫線段

二、 本單元教材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

米和釐米是兩個最基本的長度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比如,學生形成了1釐米、1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就不至於產生“1米=10釐米”的錯誤,才有可能利用表象進行一些簡單的估測,如估計窗的寬和高約是幾米。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有關長度單位的觀念。

線段的概念與直線有著密切的聯絡,但直線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時無法藉助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因此教材在這裡不教學直線,只教學線段, 課本上是線段圖並配了一句話:線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三、本單元學情分析:

這是本學期的第一個單元,兩個月的暑假可能讓學生在很多時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學這個單元的時候,老師一定要讓孩子以一個良好的狀態進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進行整體和個別共同關注相結合的原則。通過一年級上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本單元的知識, 學生容易接受。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五、教學重難點:

1、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

2、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

六、單元教法與學法:

教法以親身體驗法、講授法、觀察法為主, 學法以動手操作法,小組合作法為主。注重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課堂教學“一刀切”的現象,分層次向學生提出要求。

七、單元教學準備:

主題圖、1角硬幣、曲別針、正方體、米尺。

八、課時安排、

這部分內容可以用4課時進行教學。

1、統一長度單位?(1課時) 2、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1課時) 3、認識米 用米量???(1課時) 4、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1課時)

九、教學建議:

1、注意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讓學生通過親身體會感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認識長度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釐米、1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直釐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3、把握好線段的教學要求。

過去線段是從“線段是直線上兩點間的一段”來教學的,現在教材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改編了教材。因此教學線段時,不應再從線段與直線的關係來教學,而應採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我們要補充線段的練習,儘量不要將直線與線段進行對比。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000以內數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數學第四冊《萬以內數的認識》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學習過100以內數的認識基礎之上,數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因為1000和10000都是比較大的數,在學生的認識還很有限的基礎上,如何讓學生儘快地建立起大數的概念和意識,在這裡顯得格外重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親自運算元數,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1000以內數的數數過程。

2、在鞏固“個”“十”“百”等計數數位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係,認識計數單位“千”,感受大數的意義。

3、準確認讀寫千以內的數。

過程方法:

1、 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操作、驗證等數學活動過程,結合現實材料感受大數的意義,逐漸發展學生的數感。

情感與態度:

1、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猜測意識和估計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2、進一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的成功與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數1000以內的數,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在本課設計中,我主要採用實踐探究法、問題情境法。本課要在100以內數的認識基礎上設計教學,努力促進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通過一根一根的數,十根十根的數,明確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一百,為學習一千做好了鋪墊。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學生在因猜測、產生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質疑、探索。通過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一步一步解決問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老師給學生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交流、質疑、互動,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讓學生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成功體驗。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在現有基礎方面: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部分學生對1000以內的數也有所熟悉。

在學習動力方面:二年級學生處於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自覺性很差,動力明顯不足,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學習能力方面:二年級的學生學習時間不長,他們思考、觀察、表達、練習、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

2、學法指導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應掌握以下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會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學會分析、綜合、整理。

四、教學程式設計

關於本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本環節通過數數練習,明確一百以內數的順序,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進一步鞏固十個一是十,十個十一百。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每個小組準備100~120根不等的小棒,先讓學生估一估,在合作數一數本小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數完之後,引導學生看一看如何擺一擺、捆一捆讓大家一眼就看出小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從而引發學生對數位的探究。

3、實踐操作,質疑突破:

本環節讓學生實踐操作,明確十個十是一百,學生在動手數數,通過擺放數位盒,一次又一次經歷滿十進一的數數過程,初步理解相鄰數位之間的十進關係,而且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建立了“個”“十”“百”“千”等計數單位,在數數的過程中,自然安排寫數,讀數以及數的組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貼近生活,應用新知:

本環節通過燈片展示校園生活中的資料,如“本班捐款352元,全校共有825名男生等數學資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品嚐求知過程的愉悅同時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五、板書設計:

1000以內數的認識

10個一是(一十)

10個十是(一百)

10個一百是(一千)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觀察物體及對稱圖形。這些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學習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識的基礎上,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通過實際操作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實踐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學會欣賞數學美。

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認識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軸。

本課難點是:認識對稱現象及找對稱軸。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新課開始,通過觀察玩具小狗,用遊戲猜一猜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既複習舊知識,又為新知學習做準備。接著設計一個畫小狗的情景,讓學生動手畫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畫出的小狗的形狀不同。然後通過設計分禮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學生探索對稱圖形的學習高潮。

2.演示法 充分藉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對稱圖形時,通過電腦動態演示對稱圖形對摺後兩邊完全重合的畫面,使學生得到感性認識。接著利用電腦演示生活中的對稱事物,使學生感受對稱美,學會欣賞數學美,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

3.發現法 教學對稱圖形時,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組圖片,引導同學仔細觀察、動手摺一折、比一比、畫一畫,在觀察發現的基礎上進行分類。當學生分出對稱與不對稱的兩類圖形後,再次引導觀察發現。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實踐操作法,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 教學例1時,設計讓每位同學把觀察到小狗的形狀畫下來,通過動手畫,親身感知、體驗 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如,教學對稱圖形時,學生在折、畫、比等活動中細心地觀察、比較、分析中體驗對稱圖形的特徵。

3.觀察法 例1觀察物體及例2的對稱圖形教學中的觀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例1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玩具狗,畫小狗,再觀察其他同學畫的小狗,觀察結束後組織討論,同一只小狗為什麼同學們畫出來的形狀不同。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1、激疑引入,讓學生猜一猜今天要觀察什麼物體,然後出示玩具小狗。

2、明確位置 ,讓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麼位置,可能看到小狗

的什麼。

這樣教學設計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的內容又複習了舊知為探索新知做準備。

3、畫小狗

請學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樣子畫下來。教師從正面、背面、側面各選一張小狗圖投影展示學生作品。

4、質疑明理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樣一隻小狗,為什麼他們畫出來的形狀卻不一樣呢?組織各小組同學討論。

然後反饋彙報結果。最後引導小結:因為這三個同學觀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狀就不一樣。

5、全面觀察,體驗新知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全面觀察,這時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全面去觀察這隻小狗,並引導總結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必須全面地去觀察。

6、知識應用

此環節的教學通過讓4名同學分別坐在4個方向,觀察同一物體,並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然後組織質疑明理,接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觀察物體。這樣的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認識對稱圖形

1、引導分類,初步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首先教師通過分禮物的情景,讓學生又進入探索高潮。這份禮物裡有四個對稱圖形和一個不對稱的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這些圖形,再動手摺一折,比一比,說說有什麼發現後把它們分類,並在小組內交流。

彙報分類方法,當有學生說出把梳子分一類,老虎、蝴蝶、樹葉、七星瓢蟲四種圖形分一類時,引導全體學生再次觀察、操作,發現這些圖形的兩邊確實都是一樣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接著電腦驗證並在此基礎上揭示什麼是對稱圖形

2、認識對稱軸

然後教師通過讓學生找藏在對稱圖形裡的一位線朋友,請同學給這位線朋友取名字等系列活動認識對稱軸。

電腦演示對稱軸

最後教師示範畫對稱軸

3、(接著)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本環節教學,不經教師提示而直接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後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第二次觀察、比較、分析,在充分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同時突出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聯絡生活實際

1、課件出示一組日常生活的對稱圖形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並激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美的慾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對稱的。

(四)創作,在學生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創作對稱圖形比賽。

(以上兩小節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理解對稱圖形的性質,並利用對稱性質創作出美麗的圖形,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五 、總結

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麼?

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這次說課,選擇的內容是人教實驗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統計》。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材內容、學生情況、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教法及學法指導、教學效果等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先說教材:

1、本冊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本冊教材最大的變化是隨著統計資料的增加,條形統計圖的每格表示 2 個單位。這一部分內容,是一年級下學期所學的統計知識的繼續, 同時又是為下學期學習複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每格表示 5 個單位)進行知識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過渡銜接的作用。

2、在內容的選擇上,教材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的編排上,教材注意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瞭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

3、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制訂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2)讓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 個代表 2 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用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學生情況:

接下來,是對二年級學生情況的分析。 在學習使用本冊教材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早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中, 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資料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初步具備了運用簡單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記錄方式,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1 個表示 1 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這些必要的知識基礎以外,與一年級學生相比,二年級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他們能夠比較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二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小組合作的經驗,合作學習活動中不再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識已經初步形成。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

下面,我將主要談一談這部分教學內容在新授課階段,也就是在第一課時中的教學設計。在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個教學環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統計過程的感受和體驗;鞏固與拓展深化練習;課堂總結評價。

1、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在第一課時中,我選中的切入點依然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下來就自然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要想知道我們班同學對每種小動物的喜歡程度,統計知識會幫助我們的。”

2、統計過程的感受和體驗。

揭示課題以後,下一步就是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

具體來說,有 4 個小步驟

(1)個人選擇,收集資料。就是讓學生在調查表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組長對組內同學的調查表進行收集。在這個小環節中,要注意 2 個小問題。一是提醒學生只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動物, 二是注意調查表的數量和實際人數是否相符。

(2)資料的整理和記錄。收集上來的調查表,自然要進行彙總。在小組學習中,每人選擇記錄其中的一種小動物,同時,為了能更好的反映問題,還要選擇一個小組到黑板前進行分別記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記錄方法,不過,為今後著想,應引導學生儘量選擇“正”字的記錄方法。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鑑於這種隨機調查中資料的不確定性,調查表中的資料最好由教師進行彙報,學生只是負責記錄即可。

(3)資料的描述。對資料的描述,一個是學生根據自己記錄的資料,小組內合作完成統計表, 另一個則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內容: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的認識。關於這一點,可分為三個層次,三個教學梯度。首先讓學生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獨立繪製條形統計圖,可是,由於課前準備的條形統計圖格數有限,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問題:格子不夠。這樣,就進入了下一個層次:“同學們,既然格子不夠,就請你動動腦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學商量一下,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在組內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可能會想到許多中解決方法,比如說接著往上塗, 塗在另一邊等。當然,如果有學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方法,那麼,在經過了展示、交流、彙報、比較以後,學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個單位將是最佳解決方法;反之之,如果沒有學生想到這種方法,那麼,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了 “同學們,老師也想到了一種解決方法, 你想不想聽一聽?”最後,進入第三個層次,也就是本節課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當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統計圖。在這裡,也有幾個問題要處理好:一是統計圖左側的頻數變化範圍要補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學生以一當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資料中若出現了單數,半格的處理或者塗法。

(4)資料的分析。就是根據學生完成的統計圖表,啟發學生思考:從這份統計圖表中, 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討論彙報的過程中,相機出示並解決教材中的練習題。

3、鞏固與拓展深化練習。

由於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費時會比較常,所以,本節課的鞏固拓展練習只安排一個內容即可:教材中練習第二題――某地區 11月份的天氣情況統計。

關於這一個練習內容,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了解並認識幾種氣象標記。

(2)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統計表,獨立繪製條形統計圖,並進行展示。

(3)是對統計圖表的分析,在這裡,尤其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語言表述的清晰、準確性。

4、課堂總結評價。

最後,進入本節課的課堂總結評價階段。由於這一節課,教學內容完全放手給學生,且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所以在評價時,可採用小組內自評和小組間互評的方式,讓學生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穫和表現。

教法及學法指導: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第四大部分內容――本節課的教法及學法指導。本節課需要做到的課前準備有:調查表、4 種動物卡片、統計表和空白統計圖、實物投影等。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調查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討論學習法等。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注重合作學習過程中合作精神的培養等。

預期的教學效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尤其是讓學生經歷了從資料的收集、整理到資料的描述、分析的整個過程,學生將會初步認識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真正從實踐的層面上了解了統計的意義,同時,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精神也將得到培養和鍛鍊。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說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滲透排列組合的數學思想,為便於學生理解,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使學生對排列的有序性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能依據一定規律來處理排列問題,做到不重不漏,為以後探索其他有關的數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說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都需要用排列的知識來解決,如數字組成數、照相時的位置安排等等。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時也可能運用到排列知識解決問題,但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排列”的數學思想只需感知,而不需教給他們“排列”的有關概念術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來自主嘗試學習解決問題,經歷簡單的排列規律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逐步培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意識。

說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2、使學生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在自主嘗試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說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的過程,滲透“排列”的數學思想。

說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簡單事物的排列規律。

說教學準備:

數字卡片、課件、作業紙。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構建知識坡度。

1、都說咱們二(2)(或1)班特別喜歡學數學,今天老師帶你們去數學廣角闖一闖,有沒有信心?(課件出示:數學廣角)可是,大門被一把密碼鎖鎖住了。小朋友們有信心解開嗎?(有)

2、(課件出示)密碼是1和2組成的兩位數。(請學生齊讀)

數字1、2擺在一起,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呢? (12或21)(板書)

3、那麼12和21這兩個數有什麼不同?(引導:十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數交換了位置)

4、你覺得可能是哪個數?

5、那12和21你能確定哪個是密碼嗎?(不能)

6、提示:密碼是1和2組成的兩位數中的較小數。(請學生齊讀)(12)

點選“12”,課件演示鎖開啟。

(設計意圖:教材中直接呈現了給出3個數,能組成多少個兩位數,對於部分學生還是有難度的。因此,我先出示1和2兩個數,利用開門密碼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體會排列是有順序的,也為後面三個數的排列提供了活動經驗和思維方向。)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一)嘗試學習

過渡語:歡迎順利進入數學樂園!讓我們用我們的智慧開啟“數學城堡”之門吧!還有沒有信心?

第二道門出現。

1、獅子大王來提示!這道門的密碼也是兩位數,但它是由1、2、3當中的兩個數字組成的。

(課件出示:密碼是用1、2、3組成的兩位數,這個兩位數十位和個位上的數不一樣。)

2、指名讀提示,問:這個提示告訴我們什麼?

3、追問:有可能是11嗎?為什麼?

4、誰先猜猜可能是幾?(12、23等)

這麼回答很亂,容易遺漏和重複。怎麼把組成的兩位數的情況不重不漏地全部找出來呢?請你們小組合作,用數字卡片擺一擺。(師介紹3張數字卡片)

5、(課件出示)要求:同桌兩人分工合作,先商量怎麼樣擺出的數既不會重複也不會遺漏,並確定一人擺數,一人把擺出來的數寫在練習紙的背面,最後數一數一共擺了幾個兩位數。

學生活動,師巡視

(二)展示交流

師指名3組上臺交流。

彙報交流結果並介紹方法:一個組到前邊來彙報,要求2個人一起來。一個人擺卡片,一個人把

擺出的數在黑板上寫出來。

預設:

1、 12、21、13、31、23、32 共6個

師:哪些同學跟他們一樣?誰來猜一猜他們是怎麼擺的?--------十位和個位上的數交換一下。(師板:交換位置法)

2、 12、13、21、23、31、32 共6個 (固定十位數)

3、 21、31、12、32、13、23 共6個 (固定個位數)

請學生多說幾遍:誰聽懂了他們的想法?你再來說一說?

老師發現我們的小朋友真有辦法,排數的時候能按一定的順序來排,這樣不會遺漏也不會重複了。

(板書:有順序 不重複 不遺漏)

展示課件(3種方法)並追問: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密碼提示:第二把密碼鎖的密碼是其中最大的兩位數 。你們說是幾呢?

點選“32”,媒體演示鎖開啟。

(設計意圖:教師點撥提升,讓學生進一步系統地、全面地掌握知識,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為承上啟下,又讓學生找出密碼數:32,再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

三、靈活運用,解決問題。

師:恭喜你們,闖關成功,門打開了。我們到智慧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吧。(課件出示任務)

1、 你能用數字9、3、7組成( )個不同的兩位數。

請寫出來:

其中最大的是( ),

最小的是( )。

(1)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適當指導。

(2)全班交流。

2、 9 3 0

這三個數字能組成( )個不同的兩位數,

請寫出來:

小結:0不能排在高位!

3、任務二:幫照相。(練習二十四第1題)

數學城堡為了獎勵你們剛才破解兩道門,想給你們照個合影,你們樂意嗎?

(1)學生先寫一寫。

(2)指名3位學生演示拍照位置展示。

(3)展示課前的拍照。

(設計意圖:以活動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應用意識。通過不同內容的活動練習,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特別是課外作業的佈置,讓學生在完成明白考慮問題要全面,沒有十位上是0的兩位數,這需要靈活地學以致用,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今天你們在數學廣角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你們能到做嗎?只要你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更多有趣的數學問題,掌握了這些知識,我們就可以把生活裝點得更加美麗!

五、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