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國小科學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來源:才華庫 3.16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科學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國小科學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1

一、我對課標及教材理解

《熱起來了》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教科書第26—27頁)。本單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即:熱脹冷縮現象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關於冷熱現象,學生已經有了不少經驗,如根據天氣的冷熱增減衣服;把壓癟了的乒乓球浸入開水裡燙一下,重新鼓起來;喝太燙的水加一些涼水等。這節課是熱單元的起始課,從“怎樣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話題開始,讓學生討論,我們的身體從周圍獲得熱量的途徑和方法。讓學生重點展開對“衣服是否能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自主探究活動,並由此引發學生探究熱及熱現象的興趣。

本課圍繞“衣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嗎”設計了二個對比實驗,二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一定的層次,第一個實驗探究書和衣服對比,衣服能否產生熱量?採取“扶”的策略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毛衣和書一樣不能產生熱量。第二個實驗探究被衣服包住的書和被衣服包住的身體對比,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熱,只是起保溫作用,防止熱量散發”。每次實驗後讓學生交流,形成解釋,構建起加穿衣服會使身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會給人體增加了熱量。讓學生經歷了“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驗證――解釋問題”這樣一個探究過程,對學生學會如何從正反兩方面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探究、驗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我對學生基礎及特點的分析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五年級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已經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係以及五年級上冊的“光”單元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有關熱的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他們心裡有想表現的慾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時又希望能被肯定等這些都需要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另外,“冷熱現象”雖然學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三、我將採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及依據

《國小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國小生”、“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在設計本課時,我關注了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整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採用“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釋問題”的教學模式,通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驅動學生的好奇心,根據生活經驗對該教學情境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猜測,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有目的地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釋相類似的生活問題。整節課讓學生處於不斷的猜想設計驗證當中,思維不斷地啟用,過程不斷地完善。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幫助他們運用各種思維的技巧來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四、我的教學設計

1、激趣匯入。和學生握手,感覺手很涼,你們有哪些辦法能讓老師的手熱起來?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使手熱起來的多種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層次推進,再次思維碰撞。老師身體也很冷,你還能想些辦法讓我的身體熱起來嗎?學生開啟思維的閘門,想起了生活中使身體變熱的種種方法,學習的熱情進一步高漲。

3、提出問題。師順勢引導,這些辦法是怎麼使我們的身體熱起來的?一一分析解釋用熱水袋、烤火、開暖氣、晒太陽等是外界物質傳遞熱量使身體熱起來,吃熱食物是食物吃進身體中產生熱量讓身體熱起來,跑步、打羽毛球等運動是運動加快產生熱量使身體熱起來的,最後留下加穿衣服、蓋被子――這些方法是怎麼使身體熱起來的呢?是衣服也可以產生熱量嗎?

4、思維論證。讓學生猜測。學生一種觀點,多穿衣服就感覺熱起來了,說明衣服可以產生熱量。另一種觀點,衣服不能生熱,只起保溫作用。師引導學生思維,假如衣服能增加熱量,那衣櫥裡掛滿了衣服,衣櫥的溫度會不斷上升,上升到一定的溫度後,衣櫥裡的衣服就會燃燒起來了,事實是這樣的嗎?晚上我們鑽進被窩,感覺被子是涼的還是熱的?早上醒來,被窩裡又是什麼感覺?這說明了什麼?

5、實驗驗證。衣服到底能不能給身體提供熱量?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嗎?讓學生說實驗方案,並進行猜測-可能會發生怎樣的結果,不同的結果又能說明什麼。根據學情分析,我預設了一個實驗記錄表:

讓學生通過這兩組對比實驗得出的實驗結果,證明衣服不能生熱,加穿衣服身體熱起來的原因是衣服能起保溫作用,能阻止熱量散發,防止冷氣進入。

6、提出新的問題,促進思維。既然實驗結果證明了衣服本身是不能提供熱量的,那為什麼我們多穿衣服還是感覺更熱了呢?讓學生在弄明白一個問題的同時,又能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熱愛科學的興趣。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拱形的力量》(出示課件),《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已初步瞭解改變材料的厚度和形狀會增強抗彎曲能力。在本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形狀——拱形。拱形結構是一類很重要的結構,應用廣泛。拱形結構又叫推力結構,它的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的壓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結構中唯一產生外推力的結構。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點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

教材精心設計安排了兩項活動。第一項是測試紙拱的承受能力,這個活動讓學生初步瞭解拱形承重的祕密。第二項活動是搭一個瓜皮拱,這個活動是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教學目標:

據此,我設定了一下幾點教學目標:(出示課件)

1 科 學 概 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2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 (出示課件):我認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設法保持拱形的形狀,使它承受更大的壓力。

難點(出示課件):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發揮拱的受力特點。

教學準備 (出示課件):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準備的材料有: 做拱形的紙 ,鐵墊圈若干 ,課件 , 小木塊若干,西瓜皮塊若干 、 抹布。

二 學情分析:(出示課件):

通過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增加材料厚度和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增加物體抗彎曲能力的探究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下相信進一步探究拱形,學生們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三 教法學法分析:

教學目標能夠順利的完成,需要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法,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課我將採用“探究-研討”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出示課件)

(一):自主——探究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利用舊掛曆紙和墊圈探究紙拱的承受壓力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更好的得到自主發展。

(二):合作——研討法。

科學活動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動過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間進行互相交流,最終達成共識。

四 教學過程:

我一直認為科學課堂必須是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它著力於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的興趣更濃厚,讓學生的智慧更靈動。以這個為基點,我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出示課件)

首先我將出示一張紙,引導學生觀察:看老師手中的這張紙。它連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這樣柔軟無力的紙你能用什麼辦法讓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嗎?通過學生回答,不但可以檢查學生對前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說到拱形,這時我(做一個拱)繼續啟發學生,做成拱形後它沒有塌下去,看來拱形也有科學道理。你們發現了嗎,我們的周圍中也有許多的拱形建築,請看(播放課件圖片:趙洲橋、拱門、九洲體育館) 為什麼這麼多的建築都採用了拱形呢?同學們願意和老師一起來研究拱形中的學問嗎?(這時我板書:拱形的力量 )

我這樣

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拱形”是“改變形狀”的另一個視角。通過欣賞拱形建築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後的提問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並且通過教師演示平紙和拱紙的承重能力,使學生明白同樣大小和材料的拱紙比平紙承重能力強,同時親眼目睹了拱紙承重過程中的形變,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點。

(二):探究研討——測試紙拱 (出示課件)

這裡我設計了三個實驗活動:

為了突破重點,我設計了第一個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課件)

學生把紙拱放在墊板上,並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記號。觀察之後,說一說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裡?引導學生說出在拱的下部。

教師解釋概念:在拱與墊板接觸的地方,我們把它叫拱足。下面請同學們輕輕地放一個墊圈在紙拱上,來測試拱的承受力,仔細觀察紙拱的變化。並回答:哪個部分承受著墊圈的重力?學生會發現拱足向兩邊伸展,而墊圈的重力是被拱頂承受的。

再加一個墊圈,觀察一下新的變化。學生髮現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後就平了。根據這一現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解釋。“紙拱”為什麼會向兩邊伸展開去?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觀察描述活動,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拱形的受力軌跡,從而建構第一層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看到拱足分開自然想到要用什麼東西去抵住它。

教學進行到這裡,基本抓住了本課的第一條基本概念。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設計了第二個實驗: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

實驗二: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課件)

教師設問:既然我們知道了紙拱受力變形的原因,你有什麼辦法使紙拱不容易變形,能承受更大壓力?承受幾個墊圈你能預測一下嗎?怎樣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用實驗檢測一下看行不行。學生開始分組實驗:用東西(書本)抵住拱足,在拱頂上不斷加墊圈。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紙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強。引導學生進一步改進實驗方案,讓拱形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

通過師生談話,進一步肯定學生的想法,用東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壓力要大一些。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討論觀察到的現象。當拱頂上的壓力不斷增加時,它的形狀會有什麼變化?紙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通過這樣的設問,再一次讓學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現象後,對出現的問題作出解釋,當拱頂上的墊圈不斷增加時,紙拱還是要塌,向左右偏,通過操作適當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方案,怎樣讓拱形承受的壓力再大些,進而引出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出示課件)

科學必須用事實講話。科學資料就是探究活動中獲得的事實性資料,對科學資料的分析是啟用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我提問:我們怎麼做能讓紙拱承受更大的壓力?你打算怎麼做?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案寫下來,再彙報。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我用課件出示:(【溫馨提示:1、進行實驗時,做好資料記錄。2、每個實驗,“拱橋”的拱足之間的距離要保持一致。3、如果紙條被壓壞或有明顯摺痕,應該換上新的紙條。】)

學生分組實驗大多數學生都在拱形的兩邊放木塊,把拱足抵住,實驗結束後,教師提出問題,現在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抵住拱足,就能提高拱的承受力,

請學生試著解釋。

(演示課件說明: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拱形受壓時會產生一個向外的推力,抵住這個力,拱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從同學們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看到抵住拱足的物體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強了!那現在老師有個問題了,要是我們繼續在旁邊加,拱是不是會一直都這樣,承受的物體越來越多呢?學生可能回答:不能或能,老師點撥:拱有一定的承載能力,不能超過它的限度,就如我們天天經過的大橋——招蘇臺河大橋,他的限載重量是20噸 。 通過生活中的拱形建築可以引出極限限載的含義。&nbs

p; 最後讓學生總結拱形承載的祕密。(同時我把拱形承重的祕密展示在黑板上)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瞭解了拱形承重的祕密,同時培養了大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樣課堂教學主線清晰,學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理性認識—搭瓜皮拱

學生分組活動,課前每小組準備了西瓜皮塊來搭一座拱橋,兩組學生分別在講桌兩邊搭拱,

本環節的活動用到了瓜皮,會弄髒學生的手和課桌,我會讓學生用準備的抹布,待實驗結束後擦乾淨,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 。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紙拱畢竟是一個不會轟然垮掉的拱,做一個瓜皮拱不但饒有趣味,而且更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拱形的承重特點,兩個活動相比,前者是感性的探究,後者是理性的認識,相輔相成。

(四):拓展延伸 ,情感昇華

在教學的最後,通過身邊一些熟悉的建築中拱形的運用讓學生將知識還原生活。再讓學生欣賞培江三橋等(課件圖)拱形建築的圖片,讓學生吸收資訊,提高創新意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五 板書設計

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把拱形承重的祕密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能清楚、明瞭地理解拱的受力原理

拱形的力量

拱形承重的祕密: 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 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

俗話說:“科學探究無止境”。我更覺得:“科學教學藝術的探究更無止境”。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3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首師大版科國小科學第五冊的《浮力》。而我說課的內容主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一、 說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在課標中是處於“物質科學領域”之中的“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部分。在教材中處於首師大版科學第五冊第三單元《力與生活》中的第二課,前一課為《推力和拉力》,這為《浮力》的知識和技能作鋪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這課中,學生對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瞭解,對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感受什麼是浮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幾種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節課 我採用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後讓學生進行初步的猜測,然後進行簡單的體驗,然後再進一步做實驗,再一次體驗活動,最後得出結果,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術準備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體鐵塊、繩子、測力計

分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繩子、測力計、記錄單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生活中存在著浮力;知道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收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具有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祕密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意思。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知道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難點:通過實驗分析,知道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故事匯入,引入新知——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鞏固與總結

第一環節故事匯入,引入新知

1、教師說故事:一天,小明與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將乒乓球打進了一個窄小的鐵水管裡,由於水管口太窄小了,他們的手都伸不進去,小明想:將水管翻轉,乒乓球就會滾出來啦,但是這個方法也行不通,因為鐵水管太重了,他們兩個抬不起。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將乒乓球取出來呢?

2、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拿出實物水管和乒乓球,將乒乓球放進水管,讓同學們親身動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加水進水管,讓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

1、(1)談話:老師這裡還有一些物品,它們放進水裡是怎樣的呢?是浮還是沉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師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提問:同學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實驗吧!請同學們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

2、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3、提問:為什麼這些物品會浮起來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義。

第三環節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1、提問:在水面上漂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那麼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學生猜想

3、談話:到底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現在,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證明我們的猜想。

4、老師示範,學生跟著做:用繩子將正方體鐵塊綁著,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氣

中的重量;然後將正方體鐵塊的一半(老師事先已在每個鐵塊的一半上標出一道線)浸入水中;最後將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6、用測力計把正方體鐵塊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測力計的讀數記錄下來,填寫在表格中;然後將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將它緩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有什麼變化,把這兩次測力計的讀數也記錄子表格中。

7、彙報實驗結果。

8、小結:測力計的讀數慢慢變小,由此看來,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那麼,測力計上的讀數是不是浮力呢?

9、談話:我們先來正方體鐵塊的手裡情況,在實驗中,它主要受到什麼力呢?(老師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拉力和浮力,還受到一個向下的力,是重力。因為當物體不動時,受到向上的力與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於重力大小。

總結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據公式,計算出正方體鐵塊一半與完全浸入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

通過這環節讓學生知道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並且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大小。

四、鞏固與總結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聯絡實際:利用水的浮力,我們能做些什麼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五、板書設計

1、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2、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風》是九年義務教育冀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空氣中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初步感知空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構建風是由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這一科學概念,然後模擬製作風車模型實驗理解人類利用風力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初步歸納概括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直接感受風的力量、動手創作風車模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能根據材料,獨立進行探究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

在這一課內容中還有關於風力歌的介紹,培養學生觀察風力及時記錄的內容。考慮到一節課容量較大,放在第二課時完成。本節課的說課主要說第一課時的內容,感受風的力量,做風車模型,理解人類對風的作用。

二、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雖然才接觸科學學科,進行實驗探究剛剛起步,但對於風這一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從科學的角度認識理解風的形成。這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在學習了《認識空氣》之後,已經知道空氣會流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懂得風形成的原理,認識人類對風的作用。三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模擬製作實驗環節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

三、說教學目標

遵循新課標,科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依據這一理念,確立了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按示意圖組裝出可正常運轉的風車模型,通過實驗說明流動的空氣有力量。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激發探究知識的慾望。

3、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

4、stse目標

能舉出例項說明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風有力量,瞭解風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製作風車模型,理解風力利用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聯絡國小生對實驗動手特別感興趣的實際情況,本課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實驗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親自動手,從而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聯絡生活等教學方法。

1、教法

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問題。然後,對問題進行猜想,探究,實驗的形勢分析,最後,歸納總結獲得結論並通過動手實踐應用聯絡生活。

2、學法

科學來源於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而國小科學課就應該是一個充滿個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並通過猜想,實驗,結論,應用一系列學習活動,實現由“學會”到“會學”。

六、說教具準備

本節課中需要提前準備的實驗材料有:紙,扇子,吹風機,氣球,風車模型製作材料(白卡紙、圓木棍、紙盒、線繩、電風扇每兩組一個)

七、說教學過程

(一)、謎語匯入,引出課題

1、師:雲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猜一自然現象)教師評價鼓勵。

師:風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時常伴隨在我們身邊,誰能能說出她的摸樣?讀詩:《誰見過風》。我們對風有哪些瞭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風”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讀詩,既激發學生思考,又讓學生體會到無處不在的風充滿了奧祕,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對風進行探究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們的教學就開始了。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風是空氣的流動”

師:我們怎樣才能“製造”出風、感受到風呢?看誰想出的辦法多。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複,只闡述不同的做法,對每組的回答教師都要給予評價及時鼓勵表揚,激發學生們的自信心。

2、分組實驗,用盡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風。

3、彙報交流:你是怎樣感受風的?(學生的方法很多,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歸納兩種方式:一是面板直接感受到的空氣流動。二是被風吹動的頭髮,紙片等物體是被流動的空氣帶動的。從而得出結論:“空氣流動形成風。並進一步感知風是有力量的)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初步進行科學探究,獲取知識,根據材料,讓他們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推測,鼓勵他們,讓學生體驗創造風的快樂,激發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所見和親身感受來體會到空氣的流動形成風,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聯絡生活,體會人對風的利用

教師介紹: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利用風的力量來做事情。指導學生到謎底的同學教師給與表揚2師瞭解風車的應用。

1、出示風車提水圖。指導學生觀察,瞭解風車的基本結構和利用風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利用風車能做很多事情,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3、瞭解風力的其他作用。(風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圖片)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在讓學生動腦筋想、動眼睛看的過程中,認識風力的利用原理。使學生把自然現象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絡,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增添樂趣。)

(四)、實驗操作,製作風車

師:風不僅可以是大自然變得美麗,還愛幫助人們,為人們服務。風車就是藉助風的力量推動下轉動的,從而可以提起重的東西。現在就拿起你的材料,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根據書中的提示一起製作吧,注意要小組分工合作。

1、學生觀察製作圖,動手製作風車模型。

2、分組展示製作成果,同時提出問題:“怎樣能讓風車轉得快呢?物體是怎樣被提起來的?學生敘述想法,初步除錯。

3、利用電風扇比一比哪組風車模型提起的物體重,給做的最好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正所謂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讀圖、自由奔放的發揮。引導學生結合書中給出的示範圖,在小組內充分發揮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尋找問題答案。

(五)、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風,知道了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自己也動手製造了風車模型,並瞭解了風對我們生活中的用途,老師為你們的表現喝彩,感到驕傲。風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課後查閱資料繼續探討研究。

【設計意圖】: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願望,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資料蒐集,延伸科學學習的時空,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更廣闊的科學學習大課堂。

八、說板書設計:

空氣的流動→風→風有力量→風力作用(發電、帆船)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簡析: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研究身邊十分熟悉的鐵製品生鏽現象來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探究鐵釘生鏽的原因,並制定防鏽的種種措施。學習的重點是能夠制定“影響鐵釘生鏽因素”的實驗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意在啟發小組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蒐集資訊、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讓孩子們“真刀真槍”地搞科學,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水平。

二、教學背景:

鐵生鏽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學生們非常熟悉,可能沒有考慮過鐵鏽是否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本課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這需要學生收集足夠的證據,而探索活動將成為學生收集證據的過程。

觀察鐵生鏽的過程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將自己設計對比實驗的研究計劃,並在課外進行對比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把課內和課外的學習有機地融合了起來。

三、教學設計:

(一)科學概念:

1.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2.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鏽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2.願意與同學合作交流,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及愛護、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鐵鏽是不同於鐵的物質,瞭解形成原因。

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並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

相關圖片、課件資料、鐵片、鐵鏽、簡單電路、磁鐵、榔頭等儘可能找到純的鐵鏽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觀察鐵鏽指導探究課堂總結

匯入新課和鐵形成對比認識(探索鐵生鏽的原因)拓展延伸

活動過程

基礎設計個性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課件出示物體生鏽的圖片)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2.鐵生鏽的現象你在生活中見過嗎?(請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鐵製物品生鏽的事實)

3.看來生活中鐵生鏽的現象還真多。鐵生鏽了,才有鐵鏽。鐵鏽是新物質嗎?(學生猜測,並能說說理由)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鐵生鏽了》(板書課題)。

二、觀察鐵鏽,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嗎?如果鐵和鐵鏽是不同一種物質,那就說明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如果鐵和鐵鏽是同一種物質,就說明這是一種——物理變化。看來,要想弄清楚鐵生鏽到底是什麼變化,還得先弄清楚鐵和鐵鏽是不是同一種物質。

2.師出示新鐵釘和鐵鏽,提問:對它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研究?(顏色、手感、亮度、鬆軟、導電性……)

3.教師提供材料(自制電路檢測器、榔頭、磁鐵、鐵、鐵鏽等),要求學生觀察鐵鏽,尋找證據,並做好記錄。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體有傷口,請不要接觸到鐵鏽。

(課件出示)鐵盒鐵鏽比較記錄表

顏色光澤空隙手感敲擊導電磁鐵

……

鐵鏽

4.交流彙報:

(1)請一組學生彙報,其他組補充。(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應知識點)

師演示鐵與鐵鏽的導電性、吸鐵性。(鐵能導電,能被磁鐵吸引;鐵鏽不能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

(2)小結

同學們通過實驗,找到了許多鐵與鐵鏽的不同點,現在你能判斷鐵與鐵鏽是同一種物質嗎?鐵變成鐵鏽是什麼變化呢?(板書:化學變化)

三、指導探究,探索鐵生鏽的原因

1.過渡:

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驗證了自己的假設,用證據支援了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的.假設,那麼鐵為什麼會生鏽呢?鐵的生鏽與什麼因素有關?(水、空氣)

2.如果我們研究“鐵生鏽與空氣有關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控制哪些條件不變?學生設計實驗

3.交流。說說方案,相互質疑,不斷完善實驗方案。

(課件出示)要點:

兩枚鐵釘要一樣新。

一枚鐵釘完全隔絕空氣(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鐵釘暴露在空氣中。

每天觀察一次,並做好記錄。

4.小結。

根據我們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我們來分享研究成果。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相關資料)瞭解鐵生鏽的危害: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全世界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7000億美元,是地震、水災、颱風等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總和的6倍。鋼鐵生鏽是鐵的致命弱點,鋼鐵因腐蝕而報廢的數量約佔鋼鐵當年產量的25%—30%,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

你們說我們該這麼做呢?(防止鐵生鏽)

2.引導學生探究防止鐵生鏽的方法,為下節課準備。

板書設計鐵生鏽了

鐵鐵鏽(化學變化)

空氣

課外活動根據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拿到課堂上繼續研究。

生成預見用磁鐵研究鐵與鐵鏽的區別,可能實驗結果是磁鐵能吸鐵鏽,因為理論上鐵鏽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磁鐵不能吸引,但我們提供的鐵鏽中往往含有鐵,磁鐵吸住的是鐵鏽裡的鐵。教師用鐵屑與從生鏽鐵製品上刮下來的鐵鏽細末做對比實驗。如果找不到純鐵鏽或者找到的鐵鏽仍然可以被磁鐵吸引,可做演示實驗,也可以用與鐵鏽相似的材料代替鐵鏽做實驗,這也是允許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鐵的鐵鏽如做不到,也應向學生說明。

課堂評估學生能否歸納出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對學生設計的對比實驗方案做出合理的評價,並適當加以指導。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螺絲並瞭解其功能。

2、能說出正確使用工具固定螺絲的方法,要求動作規範、安全。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螺絲的外形特點,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固定螺絲。

2、能在選用工具時大膽猜想,並在使用其固定螺絲的過程中對猜想進行驗證。

3、能在探究過程中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科學態度

1、能對擰螺絲的活動產生深厚的興趣。

2、能對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進行判斷,在使用過程中用事實驗證猜想。

3、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孔的帶條,十字螺絲、一字螺絲、內六角螺絲、內三角螺絲,六角螺絲,十字型螺絲刀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看一下,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個零件,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回答,對是螺絲,螺絲的用途可真大,你會擰螺絲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擰螺絲。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選擇工具

1、螺絲的種類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工具。

利用大螢幕,讓學生練習。

2、完成《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2、固定螺絲

看視訊。然後讓學生看老師擰,再讓學生一個一個操作,老師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讓其他學生觀察評價。完成活動手冊。

(三)應用與拓展

讓學生觀察桌子與板凳的螺絲有鬆動的現象沒有,有的話擰緊。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評委大家好:

我是潁州區袁集鎮***國小教師張鑫,今天我展示的內容是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蚯蚓的選擇>>,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學生在三、四年級的科學學習活動中,已經對生物體的基本特徵進行了觀察、認識和研究,本課是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們進一步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建立起初步的動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對於一個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環境有陽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在這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兩個對比實驗,瞭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環境條件--黑暗潮溼,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

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絡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點:如何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二、 學情分析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五年級是學生從中段進入高段的一個開始,學生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如觀察、假設、簡單實驗、合作、記錄等。因而在進入高段的科學學習中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培訓,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比如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並學習設計控制變數實驗等,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探究方法的培養,讓他們從事物表面興趣發展為對科學探究持久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探究中思考與發現的樂趣。

三 、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過程"。根據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這一基本理念,針對《蚯蚓的選擇》這堂課,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利用實物創設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教師在課的開始就要啟用主體,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學的伊始,我為學生創設猜一猜,看一看實物蚯蚓的情境,讓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同時點燃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引導-探究法

"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著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祕密的探索者。

四、 說學法

1.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全過程。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提問、猜想、設計、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有選擇的進行開放式學習。

新課程標準把學生定位為科學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教師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訴的原則"通過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機會"逼"學生自己去猜測、驗證的方法。從而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學探究的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以小組為單位,加強與同組同學的交流,通過團結合作來完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協作精神。

五 、教學模式

1.結構

情境匯入--猜測--討論交流--設計實驗--實驗驗證--歸納結論--延伸探究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現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絡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六、教學流程

(一)聯絡生活,激趣匯入

1、今天我給同學們請來了一個動物朋友,想不想見見?是誰呢?教師板書。今天我們請來了蚯蚓跟我們一起上科學課。

2、大家在哪兒見到過它們?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為學生創設觀看實物蚯蚓的情境,並聯系學生生活,在哪兒見到過它們?使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讓他們在原有認知和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蚯蚓的生活環境,使學生輕鬆進入學習狀態,激發起學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動參與的慾望,為下一步學生們能以飽滿的熱情進行學習做好鋪墊]

(二)質疑猜測,引發前概念

根據大家的經驗,你能大膽地猜測一下蚯蚓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潮溼、乾燥,陰暗、明亮)教師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學生在三年級時就已經對蚯蚓這種小動物有了初步的瞭解,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讓學生猜測蚯蚓喜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當學生產生了認知的衝突,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同時培養了學生大膽猜想,進行科學預測的習慣。]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8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2、認識鐵生鏽變成鐵鏽是一種化學變化。

過程與方法:

1、懂得運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設計實驗探究鐵生鏽與哪些因素有關,在實驗中能確定自變數,並控制無關變數。

3、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控制變數在鐵生鏽實驗中的重要性。

2、具有收集證據證明鐵生鏽是不同於鐵的物質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對鐵生鏽的原因作出猜測,並能設計實驗來證明猜測。

2、認識鐵生鏽變成鐵鏽是一種化學變化。

難點:

1、能正確設計變數控制實驗並能在實驗中控制無關變數,探究鐵生鏽的條件。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鑷子、鐵釘、水、課件、一次性杯、保鮮膜、未生鏽的鐵片、鏽蝕嚴重的鐵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鏽的情景,引出課題。

引入:(PPT出示生活中生鏽的圖片)課前老師收集了幾幅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怎麼了?你知道它們都是用什麼做的嗎?(板書:鐵生鏽了)

師:請你們回顧一下,生活中你見過有哪些常見的鐵器有生鏽現象?(二)、活動一:觀察鐵鏽

(1)鐵生鏽是什麼變化?請說說你的理由?

(2)那鐵生鏽到底是什麼變化呢?我們必須找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請各組按要求進行研究。

PPT提示要求:1、用感觀觀察它們有什麼不同?

2、從金屬的特徵進行比較?

3、把研究結果填在記錄單上。

(3)觀察鐵片和鐵鏽,並做好記錄。

(4)彙報交流。

(5)通過我們的觀察和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那鐵生鏽是什麼變化?

小結:我們尋找到的證據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鐵和鐵鏽是不同的物質,所以鐵生鏽屬於化學變化。(板書:鐵鐵鏽)

(三)活動二:探索鐵生鏽的原因。

過渡:鐵生鏽好不好?有什麼不好?

(1)學生交流鐵生鏽的危害。

(2)視訊介紹鐵生鏽的危害。

過渡:鐵生鏽危害那麼嚴重,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既然我們想讓鐵不生鏽,那我們就要先研究鐵生鏽的原因。課前同學們都對鐵生鏽的原因進行了猜測,你們猜鐵生鏽與水、酸和空氣有關,你們設計的實驗合理嗎?下面我們要請其他組的同學來評一評。每個小組都會拿到不是自己組的實驗,請根據評價表上的兩個問題對他們小組的實驗進行評價。(PPT展示問題)

(3)小組圍繞教師的兩個問題互評小組實驗。

(4)彙報交流。(教師用板書引導)

(5)用不同顏色的筆修正完善實驗方案。

(6)小組領材料實驗。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六、板書設計:

鐵生鏽了

鐵鐵鏽

化學變化

問題:鐵為什麼會生鏽呢?

猜想:鐵生鏽與

空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