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說課稿範文

來源:才華庫 3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說課稿範文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說課稿1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月光曲》是義務教育新課程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篇課文。教材的編排按專題組織單元,本文是單元主題為“藝術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貝多芬同情窮兄妹倆為他們彈琴,並即興創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課文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讀後,既能讓人進入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無限的嚮往,又能對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愛戴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我依據課標理念,充分發揮文字的資源優勢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二、以學定教說目標

本次活動,學生的學習情況是:預習課文,讀熟課文,學習字詞。基於此,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預設的本課教學目標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弄清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思想。

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瞭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教學難點為:

1、探究貝多芬情感變化的原因。

2、感受音樂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資源說策略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以讀促悟策略:在教學中,實行多向互動,通過多種形式的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把文字中《月光曲》的意境內化為學生自己腦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貝多芬樂曲音樂的魅力。

2、情境創設策略:主要通過PPT課件展示文章重點句段,並結合《月光曲》音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當中。

3、適時引導策略:因為本課容量較大,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現文字內容,所以採用了以教師敘述相關文字,自然過渡的辦法,突出本節課的教學中心。

四、多向互動說過程

依據課堂教學靈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為三個環節:

(一)圖片激情,揭示課題

教師出示貝多芬的照片,並通過感情敘述匯入新課。這樣設計的原因是考慮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短,對第一課時的學習不繫統,在學生讀熟課文、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文章主人公拉近師生與文字的距離,給聽者一種融合的感覺。

(二)精讀探究,體會感情

1、敘述故事,領會“平靜”

教師敘述貝多芬演出結束後散步的情節,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當時輕鬆平靜的心境。之後教師在通過敘述貝多芬聽到有人斷斷續續彈自己的曲子,出於好奇,走近茅屋,聽到了對話——課件出示對話。

2、品讀對話,領悟“感動”

引導學生品讀人物對話,體會兄妹倆的互相體貼,並通過想象貝多芬的心理活動,體會兄妹倆的手足之情給貝多芬帶來的感動和他對兄妹倆的同情。

3、思讀語言,領悟“激動”

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願,但他沒有馬上離開,又要彈一曲,是什麼原因促使他這樣做呢?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找到盲姑娘的語言,課件出示語言,學生通過品讀,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和對音樂的理解,領悟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動心情及藉助月光譜曲表達心情的現實。

(三)品讀揣摩,入畫悟情

劉勰曾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學習寫《月光曲》內容的第九自然段,通過默讀思考、讀後交流、朗讀悟情、欣賞體會等活動,將《月光曲》的意境內化為學生自己腦中的畫面,達到學生個性化體驗,使之與兄妹倆產生情感共鳴。具體做法是:

1、默讀課文,想象畫面

課件出示課文第九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自己默讀本段,並想象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

2、根據描述,展示畫面

根據學生描述,教師相機出示三幅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樂曲的旋律,並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喜歡讀哪一處就讀哪一處,教師通過激勵評價,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體驗,努力走進畫面描述的意境中去。

3、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學生閉眼想象。教師指導:在樂曲中你好像看到了什麼或感受到了什麼?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皮鞋匠的聯想,拓寬思路,說出自己對樂曲的獨特感受和理解。

4、激情敘述,總結下課。

本課的板書設計圍繞教學重點,按三條線索展開,分別由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樂曲的旋律、貝多芬的心情變化組成,通過板書,既可以瞭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確《月光曲》創作的原因。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說課稿2

《月光曲》文詞優美,感情細膩,意境深遠。課文所記敘的故事,時間距今幾百年,地點相距幾萬裡,加之語文課上談音樂,教學比較困難。在這節課上,教師的幾點做法值得借鑑。

一、在欣賞音樂中體會人物情感

為便於學生深入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和《月光曲》旋律的變化,王老師在這節課上幾次播放《月光曲》。“由於直觀的剌激作用,使學生提高對所學問題的興趣,激發起能夠戰勝疲勞的新力量。”(巴班斯基)收到一舉兩得之效。

二、理清脈絡

王老師不僅抓住了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的一條明線,而且還緊緊抓住課文的一條因事情發展引起人物感情變化的暗線。這條文脈由盲姑娘的感情發展(對聽演奏的渴望——聽了演奏的滿足——知道是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聽《月光曲》的幸福)和貝多芬的感情發展(對兄妹倆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動——用《月光曲》抒發情感)交織而成的。教師的每一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步驟,始終緊扣行文線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讚美貝多芬熱愛人民,為人民而創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確。

三、師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應注重於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捨棄繁瑣、機械的分析、解釋。這篇文章的人文內涵的具體體現就是意境美——環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美的,人的心靈是美的,而音樂則是美的極至,所以,學生無論從中感悟到什麼都是在與作者直接對話,都是有價值的情感體驗。於是,王老師把一大篇文章交給學生,讓學生去用“心”感悟,不給具體問題,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統一答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考、想象、表達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所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些體驗遠比我們講出來、問出來的要深廣得多);教師則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做引導——引導讀書,引導思考……

四、教師用“心”與學生交流

我們看到,這節課上,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是那麼和諧、自然、愉悅,這源於教師角色的轉變。我們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絕”的“教師”,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師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圍中完成的。在這種氛圍中,由師生交流創造的語文學習資源已遠遠超出教材本身;在這種氛圍中,師生所感受到的審美愉悅與生命慾望已遠遠超過文字的侷限。

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產物”,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月光曲》一課教學留給學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愛好、思想的廣闊空間。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教科書第十冊第十課《月光曲》。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命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說、美景、深情於一爐。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思想。

3、學會根據實在的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的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

四、說教法:

為了緊扣大綱,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了嘗試教學、變序教學等多種方法,利用多媒體軟體,運用“以讀代講”、“嘗試練習”、“點撥議論”的方法。

五、說學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滲透“讀”、“思”、“議”、“悟”、“勾”等學法。

六、說教學程式:

本課安排兩個課時,為了體現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育提出的嶄新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情感。

講課伊始,我應用情景教學,多媒體出示貝多芬畫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隨後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並隨樂聲簡介貝多芬,讓學生明確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演奏,人民對他十分愛戴和敬仰。創設出濃郁的情景氛圍,使學生進入情景,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暗示了課文的內容中心,引出課題。

(二)倡導合作學習,培養問題意識。

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明千千萬,起問是一點,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就在每事問。”顯而易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相當重要。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初讀悟文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影響。讓學生質疑提問,教師梳理學生懂或不懂的內容,以學定教。這一步,體現了嘗試教學法的“自練”;體現了學法“讀”、“議”、“悟”。

(三)直奔文章重點,體會樂曲意境。

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的內容,而文章並沒有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而這一內容文章是通過皮鞋匠聽音樂時的聯想表現出來的,為此,我讓學生勾畫出皮鞋匠聽音樂時聯想的文字,合作學習,初步體會樂曲的三層變化,再用多媒體施放月色海天的圖畫,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浪湧”。並配與月色海天圖畫相對映的.《月光曲》的三具樂段,即輕鬆舒緩的、漸強發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師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三層文字。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音樂、美術、語文三門學科成為水融不可分割的整體,深深地撼動了學生的心靈,從而突破了重點,並讓學生分辨了事物和聯想。這一步,體現了學法“勾”和“議”。

(四)追溯作曲根源,瞭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造出來的呢?我讓學生嘗試自學後,出示插圖,師生共同討論得出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靜,聽到琴聲;走進茅屋,引起同情;遇見知音,非常激動;環境清幽,創作名曲。讓學生明白兄妹貧窮的現狀與貝多芬憎惡社會的激情,使得貝多芬的心情在變化,而窮兄妹倆,特別是對愛音樂又懂音樂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對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礎,從而讓學生體會了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她對勞動人民的關心、熱愛。

(五)突破文章難點,解決“兩境”統一。

為理解本課難點“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我讓學生連貫全文,體會貝多芬散步時心裡平靜,正像第一樂段輕鬆舒緩,也如皮鞋匠聽到音樂聯想的第一層文字描寫,當貝多芬聽到琴聲和兄妹的談話十分感動,正象第二樂段節奏漸強發展,也如皮鞋匠聯想的第二層文字描寫,當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認出貝多芬,貝多芬更加激動,正像第三樂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聯想的第三層文字描寫,從而解決了文章難點“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

(六)釋放情感慾望,強化朗讀訓練。

進入新世紀的國小語文教育工作者已經充分意識到讀書感悟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讀書是課堂訓練的主線。為此,在教學中,我貫穿了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齊讀、分讀、品讀、讀句、讀層等,通過讀使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共鳴,受到啟迪並釋放了自己的情感,進一步體現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

(七)重視想象能力,拓展創新意識。

在作業設計上,為了讓學生化知為能,遷移應用,我出示文中聯想的語段,並提問“這一幅美妙絕倫的月色海天圖,兄妹倆真的看到了嗎?”進而抓住“好像”、“彷彿”引導學生進一步分辨事物和聯想,並體會寫作時應用聯想的條件和好處。之後出示兩幅圖畫,並配以音樂,讓學生領會美妙的音樂給我們帶來的無限遐想,給我們帶來美的薰陶和享受,從而豐富和提高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再讓學生髮揮想象,練習寫作,力求讀寫結合,課外延伸。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旨在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指導思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