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來源:才華庫 3.35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早上好!

我說課的篇目是《淡之美》。

第一個板塊——教材分析

說教材

教材有三個亮點。

一、恬淡淡泊的思想之淡美

《淡之美》是人教版職高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

課文向我們展示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淡之美”,展現了作者對“淡之美”的理解,表明了他的一種審美情趣和人生態度。

作者借“淡之美”表達的審美情趣、人生態度,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一脈相承。他推崇淡妝女孩、早春西湖、水墨畫等,都與“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飾”、以少勝多、含蓄蘊藉的傳統美學理念相吻合;他推崇淡泊的物質慾望,與傳統道家儒家的“清淨無為”“安貧樂道”“淡泊明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精髓一脈相承;其實淡到極致,就是“無”,是“空”,作者看淡情感與物質慾望,這與禪宗佛家的“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的禪理不是相通的嗎?所以,作者說求淡之美,得禪趣,不亦樂乎。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生命真諦。這篇可以啟迪學生如何去做人,以何種心態走好人生之路。

由於年齡與生活體驗方面的差異,要調動學生的直接和間接生活體驗,以期使學生對作者的“淡美”思想產生共鳴。

二、客觀辯證的語言之淡美

這篇文章是說理散文,行文從容舒緩,語言清新優美,富有思辨性,突出的特點是對比手法的運用。作者在濃與淡的對比中突出了淡美的的特點,自然而然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也不一概否定濃的積極作用——事實上也否定不了,顯得說理客觀辯證。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對比手法,讓學生體會如何選擇比較的物件,如何使比較的語言有分寸不偏頗,而更加具有說服力。同時,可採取朗讀和仿寫的方法,加深學生對語言的體會,學習語言的運用。

本文的語言也不是沒有瑕疵的,不知是作者的原因還是編者的原因。可選幾個語句,修改之後讓學生對比效果,磨練語感,並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文字的思想。

三、水到渠成的結構之淡美

這篇文章結構典型,很有借鑑作用。文章開宗明義,態度鮮明,從各個層面廣泛深入地闡述“淡之美”,並上升到人生與禪理的高度。態度鮮明,取材廣泛而又典型,形散神聚,值得學生借鑑模仿的很多,為降低難度達到好的效果,可要求學生作開頭的訓練。

模仿《淡之美》的開頭,寫作《濃之美》、《舉手投足之間》的開頭。

第二環節——說教學目標

教學的物件是10文祕(1)(2),學生相對而言,語文成績較好,說與寫的能力都比較強。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採取多媒體手段,節約時間,安排一個課時完成。

知識目標:領會各層面的淡之美的內涵,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內涵。(文章內容)

技能目標: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好對比的寫作方法。 (單元寫作訓練的要求是:觀點 材料 方法)

情感目標:對作者的“人生淡美境界”產生共鳴或者提出商榷的意見。(單元主題:人生真諦)

我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品味語言,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難點確定為:深入體會作者的淡泊人生觀。

第二個板塊——說教學策略

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特點和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交流的學習特點,本堂課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教法:激趣匯入,分解難度,講練結合,評價激勵

學法:朗讀感悟,自主探求,合作學習

第三個板塊——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以“淡”字組詞,淡漠、冷淡、淡雅、淡泊、淡淡……

再以“淡淡”組片語,通過組片語,明確“淡淡”可以修飾氣味、顏色、情感等。

(這一匯入,既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活躍了學生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把一個抽象的“淡”字具體化,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蓄勢。同時,讓學生明白,“濃”“淡”是相對而言的,“淡”也與其他一切事物一樣,具有兩面性,作者在這裡也所表達的是他所理解的美好積極的一面。匯入3分鐘。)

二、【感知】課文開宗明義,一開始就說“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作者是如何闡述這一觀點的?

(1)用了生活中的哪些素材,闡明“淡之美”?美在哪裡?

(2)用了什麼方法來闡釋“淡之美”?一一梳理出做比較的物件。

(3)一讀課文,仿照例舉,梳理內容:

淡妝女孩,較之 ,美在

明確:淡妝女孩,較之濃妝女孩,美在本色自然

早春西湖,較之人工西湖,美在朦朧自然

水墨畫,較之工筆畫,美在含蓄;較之油畫,美在簡約

茶,較之咖啡,美在怡悅愜意

恬淡的感情,較之濃烈的感情,美在灑脫輕鬆

淡泊的物質慾望,較之強烈的物質慾望,美在輕鬆少煩惱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梳理出六部分的內容,並勾畫出這些層面的“淡美”特點。

這個句式,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文字,感知課文內容和寫作手法。為達成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走好第一步。 10分鐘。)

三、【品味】上一環節,已經明確對比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突出的特點。在濃與淡的對比中,突出了淡美的特點,自然而然表明自己的態度,用語不偏頗,很有分寸感。

1、哪裡看出是對比?

明確:(1)“比”之句

淡比之濃,……

沒畫出來的,要比畫出來的,……

(2)比較詞:最 更

……,才是最美的西湖

一般說,濃到好處,不易;不過,淡而韻味猶存,似乎更難。

於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3)並舉兩個相反的事物

西方的油畫,……而中國的水墨畫,則……

咖啡是濃的,……茶則是淡的了,……

看得濃一點,……;看得淡一點,……

2、在對比中已經作者的態度,在對比中已見作者的語氣。

3、都是做比較,但是作者對比較之物的態度其實是不一樣的,有否定,有肯定。

淡妝女孩,早春西湖,是通過否定濃妝女孩和人工西湖(貶義、未必多感興趣),突出前兩者的淡美(有韻味,最美);

水墨畫和茶,是通過肯定工筆畫油畫、咖啡(毫無意義,是美;濃到好處,不易;是無法比較的),在比較中突出水墨畫和茶的淡美(更耐思索,似乎更難,寧可傾向於淡);

在濃和淡的生存方式上,作者選擇了淡,(更有裨益,自然是積極主義了,也未始不是又一種的積極)

在感情和物質慾望上,作者選擇了淡,(倒不如像水一樣倒是寧可淡一點的好 看得淡一點)

(這一環節,落實教學重點,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採取同學之間交流分享互相補充的方式,活躍氣氛,節約時間。完善板書。10分鐘)

四、【質疑】三讀課文,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淡美人生境界”的內涵。

1、“淡,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具體是怎麼樣的生活方式?從文章中歸納。

2、作者傾向於恬淡的感情關係和淡泊的物質慾望。你贊同他的這種人生態度嗎?

明確:

第一個問題:

行事、感情、物質慾望,都是順其自然,不在意成敗得失。

第二個問題:

鼓勵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語句去贊同或者反駁。如‘看得淡一點,你也許可以灑脫些,輕鬆些’,年輕的同學是不贊同的,寧可要甜蜜的感情負荷;‘密如膠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很多同學是有類似的經歷的;讓學生暢所欲言。

夫婦子女的感情也要看淡,有些同學是有疑問的,引導學生反思同學朋友之間的“不虞之隙”,反思父母對於子女的“求全之毀”。

作者看淡感情,與他在文革中的經歷很有關係,是被朋友親人傷害之後的一個老人的感悟。不必全部贊成。

在結合生活直接經驗闡述之後,讓學生調動間接經驗,講講古人的“淡美人生境界”。學生一般提到的是:安貧樂道的顏淵、淡泊明志的孔明、採菊東籬的陶潛。

總結:對於淡泊的人生觀,老師的看法是:文中說,物質的慾望是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淡泊的人生觀,只是對這種“慾望膨脹無限大的本能”的一種調節,以達到身心的平衡。

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淡一濃並存於一身,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自得”,也有“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金剛怒目”。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淡然,源自他一生坎坷的仕途。

淡是對濃的一種稀釋,在我們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對物質過於追求,對心靈過於忽視,追求淡之美,是焦躁的心靈上吹過的一陣清新之風。

(落實情感目標。通過聯絡生活談體驗,語文課程植根於現實生活,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中,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開啟了學生情感的閘門,實現情感態度內化。10分鐘)

五、【拓展】四讀課文,濃和淡都是一種人生方式,你的取捨是如何的呢?讀12-13小節,以此小節為例,另起一對濃淡之物進行對比,仿寫一段語句,表明自己的態度。

“……是濃的,……。有一種……。……則是淡的了, 尤其……。所以,……和……是無法加以比較的。但是,若我而言,寧可傾向於……。”

(這段文字,呈現比較物件,描述,舉例;呈現比較物件,舉例,描述;在描述中暗含比較,表明觀點。結構完整。學生可以從詩歌風格、人物性格、花朵顏色、飲食口味等等方面去選擇比較物件。

這是一個遷移性的語言練習,意在讓學生通過練習,拓展思維,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同時在語言實踐中進一步感受作者的語言美和節奏美,積累句式,豐富語言,把課文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從學生的完成情況看,這個設計的難度是合理的。用時5分鐘,就有同學完成,示範朗讀,師生評價,未完成的同學課後完成。)

六、【延伸】學習不能始於課堂,止於課堂。一份好的作業,就把學習延伸到了課外。

1、文章開頭“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開宗明義,仿照這種寫法,寫作《濃之美》《舉手投足之間》的作文開頭。

2、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但也不是沒有瑕疵,在欣賞下列句子的同時,請對比下面三組中的句子,聯絡上下文,選擇你感覺最好的一項。

(1)( )

a.淡比之濃,或許由於接近天然,似春雨,潤地無聲,容易被人接受。(課文)

b.淡比之濃,或許由於接近天然,似春雨,潤物無聲,容易被人接受。(網文)

(2)( )

a.雖然蘇東坡時代的西湖,並不是現在這種樣子的。但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麼感到興趣的。(課文)

b.雖然蘇東坡時代的西湖,並不是現在這種樣子的,但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麼感到興趣的。(改文、網文)

c.即使蘇東坡時代的西湖,是現在這種樣子,但作為真正欣賞西湖的遊客,他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麼感到興趣的。(改文)

(3)( )

a.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才是最美的西湖。(網文)

b.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課文)

c.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在那細雨、碧水、微風、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像,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在你眼前。(改文)

(這份作業,膠印好,課後發給同學。第一題,選擇《濃之美》,是培養學生的辯證思想,選擇《舉手投足之間》,是因為這是單元作文的選作題目之一。

第二題,語句的比較,暗含分層理念,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感去做判斷,引導學生質疑課文的權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在自修自習課上,可與感興趣的同學討論答案。2分鐘)

第四板塊:說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最精華的體現。在這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這個詞語式的板書,力求突出重點,做到簡明,概括。讓學生獲得更鮮明的印象和有關知識。

淡 美

淡妝的女孩 本色 自然

早春西湖 (否定濃,肯定淡) 朦朧 自然

水墨畫 (對比) 簡約 含蓄

茶 (肯定濃,選擇淡) 怡悅 愜意

恬淡的感情 灑脫 輕鬆

淡泊的物質慾望 (選擇淡) 輕鬆 少煩惱

第五板塊:說教學評價

上《淡之美》,我也力求達到一種淡美的境界,自己上得輕鬆自然,學生上得輕鬆活潑。立足文字,把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在本堂課中達到會讀會學會用。

課堂反饋:設計操作性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體性得到體現。

作業反饋:附後。

教學反思:預設過多,生成不足。

說課完畢,謝謝!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與前後教材知識體系的聯絡

是國中語文課本所錄選的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編入九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已經學習了《故鄉》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說,學生從中獲得了人生的啟示和藝術的享受,同時,對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有了初步的認識。相信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對描寫手法的認識,體會作者的感情態度,併為下一篇反映認識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打下基礎。

2、本課的知識體系《孤獨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一篇小說,講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輟學後隨父親一起到荒無人煙的蘆葦蕩放鴨子,經歷了從開始的恐懼、孤獨到暴風雨之夜找鴨子變得勇敢堅強起來的故事。學習這篇小說,重點是使學生從陌生空曠的自然環境和恐懼孤獨的心理活動等細節描寫中理解“孤獨”的涵義,教給學生一種勇敢,豁達的人生態度。

新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強調對課文的自主探究,學生就不能只是被動的傾聽教師的講解,被動的回答教師的提問。所以我想通過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有興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獨之旅的涵義。本課的閱讀教學,從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節,領會作品的豐富內涵。力求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確定教學目標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自然、關注人類”、“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A、知識能力:能在快速閱讀課文過程中,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B、過程方法: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態度: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教學難點:對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理論依據】:

教學過程(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是學生——文字——教師三者對話的過程,學生作為文字閱讀的主體,因其閱讀期待,閱讀心境,閱讀目的的不同,他們的閱讀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而教師作為引導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在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感受能力。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語文教育應該注重教學過程(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對學生的薰陶感染,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體驗文中蘊藏著的感情,在體驗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二、說教法: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實踐新課程理念,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教學方法,整堂課以“在情節與現實寫照中得到情感體驗”為教學主線,通過整體 感知,情節領悟,細節品味等途徑,運用快速閱讀,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文字,感受主旨,與文章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學老師對話,在這種感受,體驗、交流的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說學法: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進入文字,讀出感受,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來解決問題。

【二·三理論依據】教學過程(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必須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形成。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請同學談談對“孤獨”二字的理解,我們總會感到淒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可是小小少年總要長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可以說孤獨隨時間而來,孤獨使生命更加燦爛更加豐富多彩。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朗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資訊。

2、重點朗讀以下段落,學生朗讀時,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1)從“小木船趕著鴨子……杜雍和這才將船停下來”。剛開始,杜小康想回家,父親則不肯,怕自己也會像兒子一樣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

(2)從“這才是真正的蘆蕩……並且遲遲不能人睡”。到達蘆葦蕩後,父子感受不同,兒子“害怕”,父親也有些“慌張”,卻安慰自己的兒子。

(3)從“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隨著時間的流逝,父子倆感到孤獨。

(4)。從“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最惡劣的天氣……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後那群鴨的羽毛上……”最惡劣的天氣中,杜小康經受了考驗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表達了什麼的主題?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雖是長篇小說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意圖】:遵循敘述類文體閱讀規律,讓學生與文字對話,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知的課文,並能加以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資訊思維能力。

(三)、精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語言

1、首先我們怎樣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概括杜小康的孤獨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2、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小組合作完成)

(1)P70、寫杜小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群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群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恆,並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

(2)P71、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麼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關鴨群的描寫: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關蘆葦蕩的描寫: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3、文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對杜小康成長過程作了細緻的描寫,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提示:出發時:P69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P72害怕,膽怯安頓之後:P73感到孤獨時間久了:P74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後天晴:P76堅強。

4、如何理解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設計意圖】:遵循閱讀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的體驗,以學生閱讀心理為切口,通過與同學老師對話,合作探究,激發閱讀思維。並通過小說中對環境描寫,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難點得以解決。

(四)、研讀課文,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的收穫。

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設計意圖】:在整體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後,引導學生從文章區域性進行自主閱讀,進一步深入文字,與作者對話,與大自然對話,與小說中人物對話,在提高學生對內容理解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在探究中逐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的學習精神。

(五)、課外作業學習後,讓學生明白,人物和環境總是互相依存的。離開了環境,人物便沒有活動的天地,人物性格的發展便失去了依據。請結合自己的成長曆程,寫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環境描寫。

【設計意圖】:我們常說:“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確立人生態度。這既是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也是語文素質能力形成的內涵。由書本向現實生活的思維拓展,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 學習內容及重點、難點

《月亮上的足跡》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國中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對登月成功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這篇記敘文將記敘的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訓練學生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同時要通過對本文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想像能力,這是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 學習物件分析

我們的學生雖然不具備豐富的相關學科知識,但是他們思維活躍,可塑性強,有較強的求知慾望,愛動手、動腦,缺點是思考不夠深入。同時,通過資訊科技教育,七年級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上網的操作方法。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學生通過網路尋找學習夥伴,分組學習,通過課堂討論達到知識互補,形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學習媒體設計

考慮網際網路知識良莠不齊,學生上網自控能力較差,因此,本課採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室和Internet有機結合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瀏覽區域網瞭解資訊,利用超級連結登陸教師申請的BBS站點上交流思想。課前,利用Flash製作網站《月亮上的足跡》,將教學中要利用的網上資訊和相關的網站在我的個人網站上鍊接好,以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眼界。教師組織學生展示學習所得,並通過BBS發表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網路只是學生學習的工具或媒體,學生通過網路瀏覽資訊,進行交流,不斷融入自己的思想觀念,分析問題,探究解決問題。

四、 學習過程設計(設計思想及網路環境運用分析)

(一)新課匯入,資源共享,成果展示

(成果彙報)展示學生網上搜集的關於月亮的文化知識,引入月亮的世界。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

把學生引入學習主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自主學習)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學生可將自學成果發表在BBS論壇中,教師及時點評總結。將傳統的師生之間單向交流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場所。

學生可以提出疑問,教師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學生可以到網上查詢相關的內容,然後進行交流,互通有無,增長見識,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你說我說大家說)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1)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說明。

(2)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展示、介紹。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鍊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

(1) 看登月的實況錄影。

(2)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以直觀的方式進一步感知人類登月的過程,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談感受,學生的思想感情受到陶冶。)

(四)拓展延伸

一位作家曾說“一個會回憶,會聯想,會想像的人,才是會構思創作的人。”下面就張開你們想像的翅膀,來完成想像作文。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總結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我相信同學們的夢想有朝一日定會實現。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的未來更加美好!

(六)作業

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第一項必做,二、三項任選其一)

1. 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為題,全班同學每人輪流寫一段話,發表在論壇上,進行故事接龍。

2. 圍繞“月球”這一話題,展開想像,寫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發表在論壇上。

語文說課稿 篇4

語文說課稿對於語文教學的作用是十分關鍵的,有利於提升教學質量。優秀的語文說課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優秀的語文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必修課本的最後一個問題探討專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專題有兩個功能:一是對前面20個人文話題的自然昇華,由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生髮為對人之所以為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等終極問題的追問;二是這些文字本身對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領功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豐富的課程價值。第一板塊的兩篇課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富有哲理思辯的文章。《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作者的生死觀,雖然有人生無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晉時期流行的消極虛妄的人生態度,暗含把握當下人生,不宜空談玄理的真實樂觀的態度。我想教學時應從文字出發,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觀點,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文章蘊含的思想內涵挖掘出來,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審美情懷和他們精神超越的優美姿態。

所以,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目標: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於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二、說教法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但這種做法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字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捨本逐末”的尷尬。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五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五讀回味理解。《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但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為了清楚的體現我的“文言五步誦讀法”,我把兩個課時放在一個整體中)

1、誦讀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字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字、感悟人生。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選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3、討論法。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精心運籌下,以小組或集體的組織形式,圍繞某一教學要點或專題,展開議論甚至爭辯,從而獲得知識、開發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具準備

課件:王羲之生平簡況、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帖影印、蘭亭集序錄音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古人對生死進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體簡介

結合課下註解①瞭解作者後欣賞插圖,再在幻燈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知識目標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五步誦讀

1、第一遍誦讀:聽錄音範讀,小聲跟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3)、 給生字詞注音。

2、第二遍誦讀:自由誦讀,完成以下任務

(1)、同學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詞、句。

(2)、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字、詞、句問題。(幻燈片展示字詞句)

3、第三遍誦讀:配樂集體朗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情感)

要求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誦讀:學生代表有感情朗讀

學生代表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樂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緣何而來?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發?

5、第五遍誦讀:學生再次齊讀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討論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1)、作者由樂轉痛有無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3)請大家來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五)小結

《蘭亭集序》歷來被譽為書、文兼美的.藝術珍品。作者一掃風靡流行的駢偶時尚,以清新自然的散體筆法記述了那次在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會;並觸景生情,臨境興嘆;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與眷戀,對人生價值的感悟與自然真諦的追問,坦誠且酣暢地傾訴於人性覺醒的啟示錄中。一千六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重讀這篇佳作,仍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樂——時、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暫、人生易老

悲——亙古不變的規律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解讀教材

《詠華山》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二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是蘇教版小語教材採用的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程——“文包詩”。它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把古詩《華山》巧妙地包含在敘述寇準與先生登山的現代白話文中。“詩”是“文”的話題開頭和故事中心,“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說明。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這也是本文的一個最顯著的寫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點孩子隨同先生登山,末點孩子姓名和年齡,重點放在登山吟詩上,以此表現少年寇準的才華出眾。針對新課程標準對一年級的閱讀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從課文中體會華山的高大、壯美。

3、瞭解詩文的聯絡,掌握學習的方法。

4、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本課新詞。對課文第二自然段詩文的體會領悟是本課的重點、難點。

二、把握教法

(一)經驗交流,引入情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師應從創設情境入手,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習過程,達到“扣開心扉”的程度。因為無錫的小朋友大多數有爬錫山、惠山的經驗,所以我在開頭設計了情境引入的辦法,欣賞祖國山河之後,讓小朋友來談一談爬山的感受,特別讓他們有條理地說說向山下看到的景色,從他們的記憶中挖掘出登山觀景的美麗畫面。以上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啟發談話,喚起學生的回憶,再現其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為下文的重點內容作了一個小小的鋪墊。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求知。

古詩是全文的中心、話題,教師要避開繁瑣的零碎知識,直接將學生引入課文中心。結合本文“文包詩”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第一層次:從詩到文

A、出示古詩,學生質疑——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地對這首古詩提出自己的疑問。

B、帶著問題讀課文。——教師有意突出“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樣的景色?”這個問題。讓學生以這個問題為主要閱讀目的,自己在文中尋找與詩有關聯的句子。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因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過重點句子的朗讀,要求學生理解華山是十分高大的。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為此,在教學這幾句話時,應充分發揮多謀體計算機的輔助教學功能,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畫面,讓學生親自動手,畫一畫,擺一擺,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藉助具體的畫面,更深層地理解語言文字。讓靜態的文字動態化,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通過課件的擺放,有意突出“那麼近、都在自己的腳下,山腰間”這些詞語,讓學生說說對這些詞的理解。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同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例如;讓學生擺放一下雲朵的位置,通過擺放,理解了“山腰間”這個詞語的意思,並且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要擺在山腰間。分頁標題#e#

這一環節注重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知識,並通過動手操作解決了本課的重點。讓學生經歷“理性認識——動手操作——感性認識”的認識過程,自己領悟出華山的高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二個層次,從文到詩。

本文的難點在於讓學生讀懂詩句。教完重點句後,要引導學生回到古詩上。其實,前文的句子已為學習古詩打好基礎。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尋找文與詩的聯絡。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讀懂了哪句詩?”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再反覆誦讀,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可以受到中國古文化的薰陶,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從而激發起學生更高的求知慾望。

第三層次:從詩到法。

我國教育界的老前輩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主要體現在學法指導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詩後,引導學生就“我們是怎樣讀懂這首詩的?”反省自己的認知過程。教師從中點撥,讓學生產生頓悟,找到文與詩的聯絡,“讀懂詩先讀懂文,讀懂文即讀懂詩”。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在讓學生初步體驗從“學會”轉向“會學”的樂趣。學會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能促進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

(三)、採用多層次的朗讀方式。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習要求,貫穿有自由讀、小組讀、師生對讀、指讀、古詩與句子分角色讀,表演朗讀,齊讀等。這些形式能使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參與面廣。這樣既使每一個學生得到了練習的機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培養、積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表演讀能激起學生在表演中學習的濃厚興趣。我想讓學生來當一當小寇準,讓他們在輕鬆的背景音樂中表演朗讀,這樣即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感受閱讀的樂趣。並且在反覆誦讀中,完成了背誦課文的教學目標。

(四)、注重寫字教學。

在教學生字時,應培養學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我想讓學生自己說說怎樣記住這些字,它的筆順應該怎樣,凡是學生能說、能講、能懂的,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解決筆順和部首時,利用課件的動態演示,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稱”字時,學生跟著課件一筆一劃書空,掌握了正確的筆順。

在板書設計上,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板書不能多而雜,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個“高”字就可以了。

語文說課稿 篇6

【說教材】《在家裡》是人教版第一冊識字1第3課的內容。本課有一幅畫,一組有閉家庭陳設和用品的詞語和一篇課文。圖畫內容是一個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我讓爸爸媽媽吃水果,家庭充滿溫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字和寫字。

【教學目標】

本課目標:

1、認識14個字,會寫4個字,認識筆畫“”和偏旁“ ”,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會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本節課的目標:

1、認識前面詞語中的8個生字,

2、會用“白白家裡有……有……還有……”來說話,

3、會寫一個生字“下”

【基本理念】

德邦有一位學者有這樣一個精闢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嚥,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的湯中,你在享用佳餚的同時早將15克全部吸收了。因此我想教育之境界,莫過於鹽入湯中。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被吸收;同樣知識也需要滲入到課堂的每個環節中。尤其在一年級的起始階段,認字更是一個重要內容,必須溶解在課堂中的每一步。

【說教學、學法】

1、願意表現自己是孩子們的天性,因此在一開始,我就設了一個簡單的謎語和一個難的謎語,簡單的謎語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表現欲,讓孩子覺得學習並不是那麼困難接著一個難的謎語讓孩子都猜不出來,然先我通知他們在本課的教學中有答案,這時孩子的獵奇心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2、培養低年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新課標中低年級段口語交際的目標之一,在本課中“白白的家裡有……有……還有……”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程序】

一、課始激情情始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交流的一種最直接的對話。而課始激情能否激發是一堂課成敗的閉鍵。一個開頭看似微不足道,可也要精心琢磨。每個學生的每一分鐘都需要“營養”,為師的必須悉心“澆灌”。我在一開始安排了一個“趣味引入課題”這個環節中用了兩個謎語,先出“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烏葡萄”,讓學生都為自己能猜出謎底而沾沾自喜時,再用 “老大天天演戲,老二每天作文,老三千里傳聲,老四送來黑暗。”這雖然只有短短几句話,卻包含了4個謎語。一年級的孩子本身就喜歡猜謎,而且這個謎語的形式對他們來說又很新奇,不象一般的四句話只猜一個謎底,同時這裡面也包含了“報、紙、燈、電、視”5個生字寶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堂,進入了學習的環境。接著是結開謎面初步識字。這是第一個環節的延續,利用第一步所營造的興奮狀態進入到對生字的學習,這應當說是對識字這碗湯的淺嘗。

二、課中創情境悟字形。

撥動課堂琴絃的往往是在課中,一堂課的精彩之處莫過於吹皺一池春水,使之流動起來,活潑起來。我們課堂的氣氛就如同這池春水,如何使之流動,使之活潑起來,為師的不免要使出一些“伎倆”!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創設了一個字物的搭配情境。先讓學生看圖來說說白白的家裡有哪些東西,說的時候還不能隨便說,必須用上句型:“白白的家裡有……有……還有……”在說的程序中肯定會提到“沙發”、報紙”、“檯燈”等物品,這時再引出三個重點要認識的偏旁“火”三點水和提手旁,同時說字形,記字形,如“火”字偏旁,我們可以說,他把腿一縮,多有禮貌!然先再將生字放到詞語裡再認,採用“小組讀”、“同桌讀”、“自由讀”、“一般讀”等形式加以正音,確保面向全體學生。最先將課件中的物品變成不帶拼音的生字再進行認讀,就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情境中,用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來飽勵學生,催發課堂的生命。這個環節就是對認字這碗湯的享用。

三、課終遊戲記生字。

如果說,一節課是老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橋樑的話,那麼老師對學生課先和教學穩固就是這座橋樑的基石。抓住課終時機,滲透識字方法,培養他們主動識字的舉和願望。一節課40分鐘,一年級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沒那麼長時間,那麼是讓最先的幾分鐘就在嘈雜聲中結束嗎?回答當然是不!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向這最先的幾分鐘再要效率。這時遊戲是個好方法,如“搶氣球”。當螢幕上出現一個個往上飄的氣球時,學生會顯得特別興奮,這時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也可以集體讀,一般讀,既鍛鍊了反應能力,又是對生字的穩固;也可以讓學生給生字再找朋友,這是新舊知識的結開運用。最先一個環節是生字的書寫。先學習筆畫點的書寫。起筆輕輕,落筆重。本課的生字比較簡單,“下”這個字寫的時候就要注意一下它的筆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這些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說,然先再寫,再評,相互促進。

語文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重新認識作家以準確而生動地勾勒出的生存現實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作者深刻的意圖。

2、體會諷刺的手法。

教學設想

教師試圖從討論入手,探究寓意,進一步理解生存現實

教學課時及輔助教具

一課時,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一篇僅有千餘字的小說,卻完美地展現出了那個世界的荒誕、冷酷、凶殘、粗暴、專制、掠奪的屬性,充滿了悲愴和無奈的情緒。也許,文明的程序從來都是以犧牲那些不應該犧牲人的生命和利益為代價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犧牲是公眾共謀的結果。因為,我們都是《黑羊》小說中的“賊”或者強盜~,讓我們一起拜讀卡爾維諾的《黑羊》吧。

二、檢查預習

1、注音

泥濘()倒坍()屹立()世襲()飢蝗()蔭庇()默契()劊子手()

2、釋詞

佝僂,引頸受戮,伸長脖子,接受殺戮,周道如砥,形容公路的平坦,暢通無阻。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可朗讀,可默讀,可選讀,可跳讀)閱讀課文,然後嘗試著用一段話概述一下故事。

四、深入探究

1、富人、窮人是怎樣產生的?

2、富人、窮人高尚嗎?作者對他們持什麼態度?

3、題目中的黑羊如何理解?

4、專題探究:本文的寓意是什麼?作者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五、品位語言、寫作手法

1、誇張

2、比喻

3、諷刺

六、拓展訓練:

講述課外寓言小說

七、小結:

附《黑羊》是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短篇小說中的精品,在文中他塑造了一個子虛烏有的國家,這個國家所有的人都是賊。他們幸福而又祥和地居住在一起。但是每到晚上,他們就去偷別人的東西。甲偷乙,乙偷丙。每個人拎著偷來的東西回家時就發現自己的家裡也失竊了。整個國家安定、繁榮而且人人平等,沒有階級、財富的差別。後來,一個誠實人來到這個國家,由於他不願偷竊導致這個國家開始分化,出現了階級,並且貧富差別開始越來越大,而誠實人卻最後被餓死。

教學思想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卡爾維諾的寫作風格和語言特點,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這篇小說要表達的思想,鍛鍊學生將課文與現實結合進行深刻剖析的能力。最後,通過總結文章的中心,讓學生各抒己見,鼓勵學生們發散思維、不拘一格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案例描述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一篇小說《黑羊》。卡爾維諾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擅長用離奇的情節和荒誕的故事來表達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作品表面荒謬,實則寓意深刻。《黑羊》就是這樣一篇文章,下面我們就共同欣賞。

二、個別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做好複述準備。

三、學生複述故事,老師點評。

四、學生速讀課文,回答問題,分析寓意。

師:誠實人來到賊國之前,賊國是什麼樣的狀態?

生:誠實人來到賊國之前,賊國的人以偷為生。甲偷乙,乙偷丙。由於大家都可以相互偷,不受任何規則或法律的限制,可以說賊國某個人的財富也是其它人的財富。因此,整個賊國沒用貧富分化,沒有階級差別,大家因偷而生存,因偷而快樂!

師:誠實人來到賊國以後,他的表現與其它人有何不同?

生:誠實人來到賊國,不適應這裡的生活規則,他還是保持以前的生活習慣,為了讓別人能偷到他家的東西,他每天晚上出去躲避,自己不偷。

師:誠實人在賊國的行為對自己有何影響?

生:被偷得沒有任何財產,不名一文,最後餓死在街頭。

師:誠實人來到賊國後,賊國人的行為有何變化?

生1:向誠實人挑戰,他們中的有些人去偷誠實人,而誠實人不去偷他們,所以賊國開始有貧富差距。

生2:有些人變富以後,既想獲得更多的財富,又想享受閒暇,於是就僱傭窮人替他們偷東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