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讓爺爺奶奶高興》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3.19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讓爺爺奶奶高興》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讓爺爺奶奶高興》說課稿

《讓爺爺奶奶高興》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很高興能給我們團隊這樣一次展示的機會,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師,我深知它的重要性也非常樂於去研究它。下面我就來進行說課,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指正。

我 們團隊研究的是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的第一個主題《讓爺爺奶奶高興》的第二課時,這一單元是圍繞人與人的關係展開的,這堂課涉 及的是學生和老年人之間的關係。旨在讓學生走近他們,去了解他們,從而達到尊重他們,並願意為他們做一些事情的目的。發展的邏輯是從尊重,關愛自己身邊的 人開始,推及社會。瞭解社會是個大家庭,社會關愛著每一個人,同時,社會的事情也需要大家來做。這堂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瞭解了爺爺奶奶的過去以及為家庭所 做的貢獻的基礎上的。已經完成了“走近”這一環節,如何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從而達到“孝”和“順”從而推及社會則是這節課我們 要解決的。但是要想解決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記得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過這樣一條訊息:一位老師在學生中間做了一項小調查,你們的爺爺奶奶喜歡吃什麼?孩子們紛紛回答到:“喜歡吃香蕉,喜歡吃蘋果等。這時,一位小男孩站起來大聲說:“我爺爺奶奶喜歡吃剩飯……”

聽了這則資訊,我想各位老師的心情都和我一樣,笑過之後,感到一絲悲哀,為孩子,也為他們的爺爺奶奶。尊敬老人是一個講了千秋萬代的老話題,在今天的社會, 獨生子女成了家裡的掌上明珠,有些國小生在家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錦衣玉食生活,被百般疼愛。他們把老人對他們的好當做是“理所當然”或是對於 老人給他的疼愛“熟視無睹”,如何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從而達到“孝”和“順”則成了這節課的關鍵。我們團隊便把目光定位到了 “教學資源”上,為此我們確定的主題是“拓展課堂教學資源,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教材中的資源、生活中的資源、學生本身的資源、網路上的資源等等,那麼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使得資源有效的發揮,來幫助我們以及學生達到這樣預設的目標呢?

我 們團隊進行了多次教研,在大家的共同商議下,使得課堂資源的拓展,課堂情況的預設,學習內容的重組,學生情感的體驗,常見問題的解決等諸多隨時生成性問題 得以解決。作為國小生應該學會尊重,關愛自己身邊的人,瞭解老年人在生活上的困難。體會他們的心理需求,真實的表達自己對老人的尊重,這體現了關注學生髮 展的設計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瞭如下目標:

1、知道用一些力所能及的辦法向老人敬孝心,能夠清楚,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2、瞭解尊老敬老的政策和設施,感受社會是個大家庭,社會關愛著每一個人,同時,社會的事情也需要大家來做。

3、對老年人產生敬意,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習慣,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通過教者有意識的引出問題,進行師生間的交流,觀看錄影,製做孝心卡等方法,突出能夠清楚、真實地表達自己對老人的尊重和向老人敬孝心的重點。突破如何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習慣和情感需要這一難點。

我們團隊一致認為應該重點抓住一個“情”字。讓學生情有所出,情有所表,情有所歸,從而引起情感共鳴。

一、鋪情,創設情感。

爺爺奶奶為他們所作的付出是說不完道不盡的,融洽的交流氛圍,和諧的交流空間,為孩子打開了記憶的閘門,觸動了他們的神經,充分地利用了學生自身的資源讓他們在回憶中感受著老人濃濃的情,使得老人對他們的關懷歷歷在目,從而引發孩子們情感上的共鳴。

二、悟情,理解情感。

我 們團隊一致認為應該注重突出本學科的學習特點:“用眼睛去觀察,開動大腦去思考,敞開心靈去感受”所以在本課設計上我們特別注重師生間的交流,有意識地引 出一些生活中的一些話題,通過各種矛盾的產生,學生能夠在相互交流中猜出長輩們的內心願望和需求,體會到被老人們所關愛的幸福和感動。這體現了全新的教育 理念,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的成長奠定了基礎。

三、激情,情感導行。

針 對教材的實際情況及我們對課堂上資源的拓展,採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貼近了孩子的生活,激發了孩子們的情感,“夜深人靜了,對著一 大桌冰涼的飯菜,對著早已沒有節目的電視機,爺爺奶奶此時此刻最需要什麼呢?將孩子們漸漸帶入老人的內心世界,通過換位思考,促使孩子們用心去感受老人的 情感需要。達到情到深處更明理的效果。為學生的導行作好了鋪墊。

四、抒情,情行交融。

受之於內,發之於外,通過小小的孝心卡,讓孩子們的心和老人們貼的更近,達到表達他們內心最真實願望的目的。最初我們設計的是在歌聲中結束本課,但經過多次討論後,最後我們確定的文案是將詩歌進行人稱的轉換,通過孩子們動情的朗誦,使情感得到昇華。

我們團隊力爭做到: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中心,以迴歸生活,迴歸社會為目的,在課堂教學豐富的活動中教孩子們學會交流情感,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分享快樂和感恩。下面就有請勝利國小的譚老師為我們做這節課的展示。

《讓爺爺奶奶高興》說課稿2

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讓爺爺奶奶高興》。下面我將從教材的把握、策略的確定、流程的規劃、板書的設計這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的把握

《讓爺爺奶奶高興》這篇課文是《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的第一個話題。本單元旨在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要讓現在的獨生子女做到對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獻出愛心與努力,必須首先學會尊重、關愛自己身邊的人。因此,本課的教學必須幫助學生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上的困難,體會他們的心理需求,尊重老年人並願意盡力幫助他們。

根據教材承擔的教學任務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三維度的整合需要,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生活實際,瞭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及愛好習慣,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感悟到應儘自己所能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2.通過學生對自己家老人的調查,瞭解以及討論如何對待老人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調查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學生建立“我家老人小檔案”的活動以及從多渠道、多種方式瞭解爺爺奶奶過去及現在為家庭與社會作出的貢獻。

通過對目標的把握,我認為,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感悟爺爺奶奶的愛,尊重和關心孝敬長輩。難點則是讓學生知道尊重和孝順老人是一種道德風尚,並內化成自覺的行為。

二、策略的確定

《讓爺爺奶奶高興》是一篇教育性和生活性極強的課文,根據這一特點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在“我的家庭生活”中“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這一目標的要求。我設想運用“情境再現、真情對話、多邊互動”的教學策略,採用演示激情、現場採訪、情感體驗的教法,努力構建生活化和活動化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心,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能在親情的感染和包容中獲得內心的共鳴和感悟。

三、流程的規劃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懸念引探——多邊互動的教學流程。

(一)情境激趣——爺爺奶奶的故事

課一開始,我會這樣激發學生的興趣:“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說說自己的爺爺奶奶。”隨即在黑板上板書“爺爺奶奶”。並進一步引導:“說到自己的爺爺奶奶,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他們在你的眼中是什麼樣的人呢?”學生會結合自己課前所蒐集到的資料暢所欲言,課堂氛圍可想而知會很輕鬆、愉悅。隨著交流的深入,我會總結道:“看大家談得非常高興,這是爺爺奶奶帶給我們的。那我們怎麼來讓爺爺奶奶高興呢?”總結過程中,我會完善板書,分別在“爺爺奶奶”的前面和後面,添上“讓”、“高興”。

【意圖: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言是表達情感的主要形式,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再以生動形象富有真情實感的語言去敘述,就能使學生深受感染,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這個平臺上,鼓勵兒童袒露自己真實的思想,這才能使品德課堂真實起來,與學生親近起來,與生活接軌起來。這樣的德育課堂才會更具有吸引力,也真正體現了品德課堂迴歸生活的理念。】

(二)懸念引探——老人心思我知道

本活動環節將分兩部分進行。

1.猜一猜

那麼,怎麼能讓我們的爺爺奶奶高興呢?此刻,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並出示書上P66三幅情景圖,讓學生猜一猜書中爺爺奶奶的心裡都想些什麼。

通過學生自己的敘述,他們已經對爺爺奶奶的心思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還是僅僅侷限在表層。我會引導:“看來理解老人的心思既容易也不容易,關鍵在於我們是不是用心體會了。”此時,我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公益廣告《常回家看看》,讓學生認真觀看,細細體會:夜深人靜了,對著一大桌冰涼的飯菜,對著早已沒有節目的電視機,爺爺奶奶此時此刻在想什麼?通過學生的種種猜測,學生們終於明白,其實老人們對晚輩的要求並不多,他們渴望有一份親情,無論孩子們的工作有多麼的繁忙,也應該想到家中還有老人在期盼他們的問候和探望。

【意圖:《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尤其強調學生在真實的情感體驗和對生活的感悟,來啟迪人生,引導成長,塑造未來。有位教育家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鮮豔的色彩,生動直觀的圖畫及影像資料能強烈地刺激視神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在起初覺得猜老人的心思是很難的,通過書中圖片的引導,化難為易,拉近了孩子與老人心靈的距離;看《常回家看看》公益廣告使孩子們的心靈深受震憾,孩子們漸漸深入了老人們的內心世界,學著換位思考,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理解老人的心思,用心去感受老人的情感需要,喚起孩子最真切的感受。】

2.解一解

應著學生的猜測,本環節便進入了第二部分:解一解。我會這樣引入:“其實,每一位老人不僅對他的兒子、女兒,特別是對他的孫輩們有很多心裡話想說。現在老師就來讀一位老人寫在養老院牆壁上的一首小詩,從中你來聽一聽,老人對你們有什麼期盼。”隨著舒緩的音樂,我將深情朗誦課文第68、69頁的詩歌,用詩中樸素的語言和孩子們一起回味老人對孩子的關愛和一生的辛勞與付出。在朗誦結束時,我會問學生:“聽了這首詩,你想說點什麼嗎?腦海中憶起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爺爺奶奶漸漸老去,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去關愛爺爺奶奶呢?”此時,學生的心絃被撥響,那份對於家人割捨不掉的親情將會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意圖:“受之於內,發之於外”,學生的真實表達證明了“情到深處理更明”的效果。當他們把自己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想為爺爺奶奶做的事傾訴後,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在經歷、在成長。《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於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而本環節體驗性的活動形式,更加深化了學生的感悟,達到了滌盪學生心靈的效果。】

(三)多邊互動——行動起來敬孝心

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內心都有了一份想為爺爺奶奶做點事的願望。我也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同學們,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文明最基本的體現。想為我們的爺爺奶奶做點事嗎?那就讓我們先制定一個“為爺爺奶奶服務一次”的計劃吧!”然後,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教師發放的“為爺爺奶奶服務一次”計劃表,並希望學生能不但把計劃落在紙上,而且要落實到行動上。最後,我還會帶領學生跳出文字來看文字。

【意圖:品德與社會作為一種活動型的課程,我們要以真實、多元的生活實踐活動為紐帶,將空泛的道德價值、生活常識等說教與訓誡融化為學生自主的“親歷習得”。這樣的教學在學生的眼裡才會有意思,而在教師的教學中才會有意義。計劃表的制定與實施,不但讓教學從課內延伸至課外,也讓本課的教學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開放的課堂”。】

四、板書的設計

板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節課的教學以“情境激趣——懸念引探——多邊互動”為明線,穿插其中的暗線是“瞭解——理解——孝敬”。明線是教師的教學流程,而暗線則是指導學生去“讓爺爺奶奶高興”的方法與策略。所以,在板書設計上,我將突出學生學的部分,將“瞭解”“理解”“孝敬”用一顆心串聯起來。這樣,在做到簡潔明快的同時,也給予學生一個暗示——有一顆愛心,有一顆時時刻刻想著爺爺奶奶的心,我們的爺爺奶奶就會高興,正切主題與課題。

結語:

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我有一個主導的觀念和認識,那就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品德教育要回歸兒童的生活。本課的教學設計完全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了生活化的課堂。三個活動的設計遵循孩子認知的內在邏輯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瞭解到理解,從理解到昇華,把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高潮,讓他們在親情對話、自主感悟中自育自悟,使三維目標得以有機地融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