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淨化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6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水的淨化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的淨化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水的淨化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水的淨化》選自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水是繼學生學習了空氣、氧氣等氣體性質後,學習的另一種生活中離不開的物質。本課題以水為載體,探討了常用淨化水的方法與技能;區分硬水與軟水的方法等。教材的處理方法是將課標要求的靜置沉澱、吸附沉澱、過濾和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聯絡,突出過濾以及蒸餾這兩個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過濾又為十一單元粗鹽的提純打下基礎,因此教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我選擇《水的淨化》中沉澱、過濾、吸附作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基於以上我對教材的瞭解並根據課標的要求,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純水和天然水,硬水與軟水的區別。

(2)初步認識吸附、沉澱、過濾等淨化水的方法。

(3)初步形成過濾實驗操作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過濾的操作實驗,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過對教學情景的觀賞和思考,初步學會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絡,並能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過濾的裝置及操作過程,體驗化學的“實驗美”,養成細緻的觀察習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吸附、沉澱、過濾等淨化水的方法。

2、教學難點

過濾操作技能。

為了落實了三維目標我確立瞭如下的教法:

四、教法:

本課題的教學圍繞著三條線展開:情景線,問題線,知識線。教師密切聯絡生活與社會,充分應用各種資源創設不同型別的教學情景,形成情景線。在每個情景中設計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絡的問題,從而衍生出問題線。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和有思維價值的問題中,不斷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建構有關水的淨化的知識線,以知識線來貫穿問題線。三條線構成科學的動態結構的課堂,從而引導學生快樂通達三維目標。

五、教學過程:

流程圖:

呈現自然界渾濁的水,提出除去雜質的問題→實驗:明礬淨水(沉澱)→探究活動:過濾→過濾裝置與操作程式→實驗: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吸附)→說明這些水仍非純水。

六、板書設計:

水的淨化

幾種常見淨化水的方法

1、沉澱

2、過濾(一貼二低三接觸)

3、吸附

水的淨化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水的淨化》是9年級化學第三單元課題3的內容,這個課題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是沒有特別涉及的,如此安排也是為了符合新課程與學生生活貼近,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其中強調了一個國中的基本實驗操作——過濾,也提及了蒸餾裝置的組裝與實驗。

課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講解自然界水的分佈以及自來水廠淨水過程;

第二部分:通過實驗探究講授過濾的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

第三部分:硬水與軟水的區別以及如何將硬水變軟的方法(蒸餾)。

本課題內容根據不同教學思路,既可以一課時上完,也可分兩課時進行,為了能更好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我選擇用兩課時完成,本次授課為該課題第一課時,即上述第一、第二部分。

教學重點:過濾與吸附等淨化水的方法、過濾操作。

教學難點:水的淨化方法、過濾操作。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純水與自然水;認識吸附,沉澱,過濾等淨化水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水的淨化方法與自來水廠的淨化流程,瞭解水的淨化。

3、情感與態度:通過水的淨化處理過程,懂得衛生健康飲水,體會化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探究活動,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和細心標準操作的科學品質。

三、說教學方法

通過課件演示,結合實驗來完成。

四、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從魯濱遜荒島取水的故事情景入手,提出問題,通過討論得出水中所含雜質的種類,並引出課題(貼合教材內容的故事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講授新課

【投影講解】自來水廠的淨水過程(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把在校學生平時想知道卻又無緣接觸的工業生產過程帶進課堂,既起到激趣的作用,又能化繁為易,讓課堂充滿生機)。

【投影講解】結合自來水廠的淨化過程,按順序整理出常見的兩種(靜置和吸附)沉澱淨水法及其淨水原理。

【再次強調】明礬的淨水作用(以上內容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樹立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的觀念,並能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挖掘化學問題的探究慾望)。

【動手實驗】吸附沉澱並過濾,除去池塘水中的不溶雜質(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科學正確地進行實驗的能力,充分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並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討論小結】該實驗目的、儀器與試劑、操作要點(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並增強合作交流意識)。

【對比提問】為什麼有的小組的濾液不澄清?應該怎樣補救?

【思考討論】得出結論(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疑過渡】剛才實驗所得的澄清的水是不是就能安全飲用了呢?為什麼(再次激疑,把學生的思維又一次引向高潮,有意注意被啟用)?

【知識回顧】生產自來水時,沙濾後的水又被引入了活性炭吸附池,它不但可以進一步過濾不溶雜質,還可以除去部分可溶雜質。

【投影講解】活性炭的過濾吸附作用(以舊激新,加強前後知識的聯絡)。

(三)課堂小結(通過小結對知識加以結構化、系統化)

(四)練習鞏固

【投影展示】

(五)課後作業

獨立完成本課後習題;

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簡易淨水器(及時練習,及時反饋,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水的淨化說課稿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瞭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軟水的區別;

⑵瞭解吸附、沉澱、過濾和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對農村及自來水廠對水的淨化方法的討論與探究,瞭解淨化水的方法,初步學會過濾這種淨化水的方法;

⑵通過對硬水危害的探討,讓學生了解硬水軟化的必要性,並學會區分硬水和軟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增強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的慾望;

⑵在課堂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中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於創新,大膽實踐的探究精神。

二、教學重點:瞭解硬水、軟水的區別,

吸附、沉澱、過濾、蒸餾等淨水方法

三、教學難點:初步學會過濾和蒸餾的實驗操作技能

四、教學準備:

1、準備好一杯渾濁的河水;

2、準備過濾、蒸餾所用的儀器、藥品以及過濾實驗中代用品;

3、準備肥皂水、硬水和軟水。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學習情景:

出示一杯混濁的河水,一瓶礦泉水

從物質的分類上,這兩種水屬於哪一類物質?裡面有哪些物質?海水呢?井水呢?自來水呢?

講解: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純水,含有許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雜質。在某些鄉村沒有自來水,只能飲用河水,那麼如何把河水變成生活用水呢?(明礬)

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淨化。下面,我們來了解自來水廠是如何淨化水的。(結合教材P55),自來水廠的淨水過程大體上是

取水→沉澱→過濾→吸附→消毒→配水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1、在淨化水的過程中,沉澱、過濾、吸附分別除去什麼雜質?2、其中過濾這步操作是怎樣進行的?

板書:一、除去不溶性雜質

⑴沉澱:除去不溶性雜質;⑵過濾:除去不溶性雜質;

一貼,二低,三靠

講解並實驗:

1、向混濁的河水中加入明礬;

2、製作過濾器

3、過濾,過濾過程中,應注意的要點是什麼?可以什麼物質代替實驗中的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經過上述淨化後的水看上去比較澄清了,但這水是純淨物嗎?教材P55圖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雜質;也能除去可溶性雜質;

板書:二、除去不溶性雜質

⑴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雜質;也能除去可溶性雜質;⑵蒸餾(後面補充)

講解並實驗:

出示熱水瓶中的水垢

硬水軟水的概念。硬水和軟水如何來區分呢?請設計方案

小結:檢驗硬水和軟水:用肥皂水,產生泡沫較多的是軟水,不易產生泡沫的硬水。

出示圖片瞭解硬水的危害。有什麼辦法可以除去水中的鈣、鎂化合物,使硬水變成軟水呢?我們剛才所用的軟水是蒸餾水,它是淨化程度較高的水,而蒸餾是重要的實驗操作,它不僅可以除去不溶性的雜質,不可以除去可溶性的雜質

通過實驗來製取蒸餾水

小結:淨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澱、過濾、蒸餾等

教學拓展

反思

教師先給學生一種分析方法,然後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硬水和軟水的區別,在上升到理性認識時,自然過渡到引導學生借鑑教師分析問題的方法,將"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寓於其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方法。最後又將理性知識應用於分析生活例項,讓學生知道化學知識從生活、生產實際產生,化學知識又服務人們的生產與生活。

學生的探究活動層次明確,對於重點內容教師採用探究與再探究相結合,正向提問方式與逆向提問方式相結合,特別精道的是教師引導學生最後提出應用性的系列問題,學生以專家的身分來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就一直處於輕鬆愉悅的氛圍之,學習就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

水的淨化說課稿 篇4

尊重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我來自於泉巨永國中,我說課的標題是九年化學人教版第三單位《水的'淨化》,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要領、說學法引導、說教學流程,教學反思,計劃理念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計劃。

一、說教材

《水的淨化》是9年級化學第三單位課題3的內容,這個課題在曩昔的老教材中是沒有分外涉及的,云云擺設也是為了切合新課程與門生生活貼近,強調可連續生長的目的。此中強調了一個國中的根本實行操縱——過濾,也提及了蒸餾裝置的組裝與實行。

課文分三部門:

第一部門:解說天然界水的漫衍以及自來水廠淨水歷程;

第二部門:通過實行探究教學過濾的操縱步調與細緻事變

第三部分:硬水與軟水的區別以及如何將硬水變軟的方法(蒸餾)。

鑑於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與軟水的區別;認識吸附,沉澱,過濾與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過濾的實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的寶貴,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目標重點:硬水與軟水的區別,過濾與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

目標難點:吸附和過濾等的操作技巧。

有了教學目標作綱領,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它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於是我採用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三、說教學方法

通過課件演示,討論總結,結合實驗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實踐。

四、說教學流程

(一)教學引入

1、從生活情景入手

2、汙水、純淨水、湖水、自來水的區別

3、講解自來水廠的淨水過程。

(二)淨水的方法

1,除不溶性雜質的方法

1)、靜置沉澱

2)、吸附沉澱

3)、過濾

實驗探究:

1)除可溶性雜質的方法

2)如何區別硬水與軟水

3)演示實驗---蒸餾

(三)練習鞏固

想一想:有一種含有碎菜葉、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鈉(可溶),還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汙水(生活汙水的成分十分複雜,此處為了便於討論,已將其成分作了“簡化”),將其經去渣、去臭處理後可轉化為廁所的清洗用水。問:

(l)採取何種操作,可除去汙水中的碎菜葉、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麼物質,可除去汙水的臭味?

說一說:某山區在梅雨季節會出現山洪暴發,給山區人民的生活用水帶來困難,請你運用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必備的化學藥品,幫助山區人民設計一個合理的方案,以獲得清潔衛生的飲用水。

(四)課後作業

獨立完成本課後習題

(五)課後動手

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簡易淨水器。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我深刻體會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一藝術創作的理念,並把它運用到了化學課堂設計中,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經驗,獲得真知,然後將得到的東西再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展現了科學研究與發現的真實過程,實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要求。

本節課由於實行探究的內容較多、討論整理的關鍵偏多,以是課堂節拍的調控必要深入思索,必要老師在課堂上機動地處置處罰和掌握,以便順遂完成教學使命。

六、教學理念:

本節課為門生落實了技能目的,強化了歷程與方法,點撥了情緒態度與代價觀,以是本節課表現瞭如許幾個教學理念:

⑴本節課內容比例多,化繁為簡,建立了新的教學體系。

⑵新課標的三維目的只有先輩的教學理念才氣支援,本節課便是對這種理念的不停探索。

(3)強調科學探究的科學性,體驗探究的快樂、提倡門生自主互助的學習方法。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請列位嚮導老師賜與品評指正,謝謝。

水的淨化說課稿 篇5

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單調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教學更富啟發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體現出其應有的實際應用價值,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映生輝的效果,是中學化學教師努力的方向。筆者在使用人教版國中化學新教材中,對《水的淨化》(第一課時:過濾)教學做了初步嘗試與課後調查,感觸頗多。

筆者在探究《水的淨化》的兩週前,將後續課題4“愛護水資源”內容提前,讓學生進行上網調查、實地考察、工廠參觀、彙報交流等課外研究,擴充套件學生對科學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視野,開拓學生思維發展空間,培養資訊收集和整理、問題的分析和判斷等科學實踐能力,試圖在愛護水資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讓學生了解水的淨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激發其尋找代替實驗室中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代用品,尋找生活中常用的淨水劑的興趣,發揮其主動參與性,促進科學態度、方法、價值、情感和責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探究將河水轉化為能飲用的水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探究過濾所需要材料的選擇依據,重點探究並建構實驗室中用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正確操作方法,培養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相融合的教學理念。

一、社會調查,課外研究,合作交流,提升責任

1.上網調查

上網查閱資料,瞭解世界、中國和廣州市的水資源狀況、水汙染主要來源與危害、愛護水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增強節水、愛護水資源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調查家庭用水情況,細緻瞭解家庭生活用水情況,自訂節水措施,把節水意識變成實際行動。

2.實地考察

小組合作,在居住地長洲島的深井河湧、上莊池塘、下莊池塘、珠江長洲碼頭、深井碼頭、農田、製衣廠溝渠、酒店下水道、深水井等調查水資源狀況、水汙染情況,並採集水樣,從顏色、氣味、懸浮顆粒大小、油狀物觀察對比,找出水樣呈渾濁的原因、水樣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汙染產生的原因,從深層次親自感觸居住地長洲島的水資源狀況、水汙染主要來源,增強愛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和情感。

3.工廠參觀

帶領學生參觀廣東太古可口可樂生產線,瞭解水及二氧化碳在工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參觀廣東太古可口可樂公司汙水處理廠,瞭解汙水的處理流程與方法,瞭解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對水資源保護、對空氣汙染物如甲烷的處理的重要性,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絡和影響,為水的淨化教學提供感性認識。

4.彙報交流

形式:愛護水資源多媒體文字展示、手抄報、牆報、汙水處理廠調查報告會、長洲島各處採集的水樣樣品展示和分析,藉助已學的知識和各種教育資料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提出解決水汙染問題的合理建議,進一步促進科學態度、方法、價值、情感和責任感等人文素質的提升,為《水的淨化》的探究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意境。

5.提出課外研究性問題

河水和我們能喝的水成分主要有什麼不同?請從顏色、氣味、不溶性雜質、可溶性雜質、有毒物、細菌含量等方面進行比較。這些水能直接喝嗎?怎樣才能變成能喝的水呢?水淨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尋找能代替實驗室中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代用品,尋找生活中常用的淨水劑。

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生活實際,獲得第一手資料和直接經驗,既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各種社會資源,擴充套件了學生認識化學、科技發展與生活生產實際密切聯絡的空間,又增添了人文內涵的深度,更發展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二、聯絡生活,引導探究,反思評價,領悟方法

《水的淨化》(第一課時:過濾)採用兩個探究過程,重視三性:即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絡生活實際,從生活用水如何淨化的角度創設教學情景,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過濾實驗操作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視角、全方位地認識水、利用水,在實踐中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發展探究能力,促進化學教育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1.彙報課外研究性問題的研究結果

(1)小組展示河水和我們能喝的水的成分的對比結果,得出水淨化要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除去不溶性雜質、除去可溶性雜質、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細菌。

(2)展示生活中過濾液體的材料並探究歸納材料的特點。一學生上臺彙報,受制作豆漿過濾豆渣的啟發,演示用自帶的一層醫用紗布、倒置的去掉瓶底的礦泉水瓶過濾自帶的泥漿水,發現泥水渾濁度有所降低,但依舊渾濁,醫用紗布表面有少量黃色泥砂小顆粒。她認為紗布對泥砂小顆粒的吸附力不夠,馬上就有學生反駁是紗布空隙太大,導致小顆粒泥砂通過。

於是該生將紗布反覆疊加,疊成較厚的一層,重新過濾,發現泥水渾濁度比前次降低,其他學生也用自帶的材料如棉花、襪子、洗碗布、海綿、吸水紙巾、細紗網等進行過濾操作。經過熱烈的討論,得出只有當過濾材料結構的空隙比泥砂顆粒的小,才能達到將泥水澄清的目的。

由上可見,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獲得的過濾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片面性,只有在自主探究實驗、觀察、分析、討論交流中才能不斷得到完善而發展;而自找材料,自做過濾器,既緊密聯絡了生活與化學,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又體現了科學技術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應用價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2.從生活經驗遷移、探究實驗室操作的方法

由於實驗室過濾操作方法與學生已有的過濾經驗不太一致,教師除了要熟悉教材,更要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設計必要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我發現其原有認識中的不科學、片面的成分,主動構建用濾紙和漏斗過濾液體的正確操作方法。

(1)自主探究,暴露問題

教師分發濾紙,要求學生觀察濾紙與一般的紙有何不同,選用實驗室中儀器進行自主探究過濾操作。在整個自主探究過程中,兩個組成員之間、組和組之間,相互討論,分工合作,興趣盎然。

令筆者沒有想到的是,即使課前已佈置練習,但課堂上幾乎沒有一個學生看教材,而是在觀察濾紙後,拿起濾紙、漏斗就操作;學生的操作五花八門,濾紙有平放在漏斗中的,有窩成一團堵住漏斗口的,有折成錐形、花形的;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倒泥水的方法更多樣,大部分都是一學生手把住漏斗下端,另一學生將泥水懸空直接倒在濾紙上。學生的操作暴露了許多問題:一是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有限,預習方法沒有到位;二是學生以形象思維、感性思維和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完全是按照生活中過濾的經驗,或者是前面實驗造成的慣性思維行事。出現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學生不能自己發現問題的所在。

(2)欣賞成果,反思評價,表達交流,探究正確操作的方法

筆者以為,只有通過學生互相蒐集證據來評價比較,設法喚起學生思考的興趣,使其認真反思,自己發現自身原有知識的侷限性,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本質,自己去糾正錯誤的操作,補充完善得到正確的操作方法,才能最終達到主動建構知識、體驗探究曲折與樂趣的目的。

①收集事實證據:各組互相觀察對比濾液的澄清度,發現只有四個小組的濾液是澄清的。

②評價與交流:四個成功小組滿懷成功的喜悅介紹經驗,實驗失敗者則陷入對自己小組和其他小組操作的反思,幾乎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評價交流反思的活動,各抒己見,點評各小組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點。

③修正與歸納:在互相評價交流中,在思考和討論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將存在的操作問題一個個找出來,又一個個想辦法解決;學生不斷地發現錯誤的操作,不斷地修正已有的“經驗”,從中領悟正確的操作方法,完善歸納,最後初步解決了濾紙的摺疊方法,濾紙和漏斗邊緣、濾液的高度的問題,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④點撥與頓悟:在概括、領悟的過程中,學生的情緒高漲,為自己的發現歡欣鼓舞,為參與評價交流獲取知識後的成功而喜悅,但是仍然沒有人想到操作仍有不足之處。於是教師點撥:“做實驗時,你們用手拿著漏斗累不累呀?”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累呀。”“怎樣將手解放出來呢?”學生才恍然大悟,在實驗桌旁尋找可替代物,找到了鐵架臺、鐵圈或鐵夾來支撐漏斗。

⑤結論與驗證:趁熱打鐵,教師說:“能否使用你們剛才歸納的過濾操作的要點,得到澄清液呢?”學生洗滌漏斗,重新過濾,澄清的濾液進一步驗證了結論的正確,他們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至此,實驗室中用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的正確操作方法的探究過程達到了高潮。

三、自我反思

從總體上看,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預期目標,即: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挖掘教材,發展教材,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知識體系,使單調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教學富有啟發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體現出其應有的實際應用價值,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映生輝的效果,在實踐中促進學生髮展,課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師起著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師在處理因課前無法預計學生的知識點的遷移方式和思維深度而暴露的問題時,能時刻關注並追隨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活動,及時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和討論,巧妙誘導。點撥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達到師生互動、主動建構的目的。

不足之處:課時延長了10min,原因是在探究時間控制上把握欠佳,討論問題過細,花費時間較長。說明什麼時候探究、什麼時候討論,要探究多長時間,討論什麼問題、討論多長時間等,仍是筆者需要調整、思考的問題。我著重反思了以下幾點:

1.貼近生活,聯絡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

貼近生活、聯絡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的強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要。

因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引導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強學習的興趣,發現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

2.把握已有經驗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

從教學過程與調查所見,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逐步提高、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學時立足於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根據其形象思維、感性思維和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的特點,設計必要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我發現其原有認識中的不科學和片面的成分,主動構建抽象的概念和結論,理解化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是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激勵學生走向成功、改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有利途徑

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不僅採用了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反思,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更在學習結束後,自我反思探究過程的活動表現,對自己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評價,以達到學生自我激勵發展的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