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來源:才華庫 1.12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園場景圖,圖上有許多關於"空間與圖形"的資訊。目的是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並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接下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藉助於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通過把各種四邊形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為: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圍一圍、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是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難點是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在教學中我打算採取以下的教學策略

1.重生活經驗,讓學生的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數學。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重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觀察法:通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通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動手操作法:通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

概括法:在實踐活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四邊形的特徵。

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需要,這節課我準備的教具有長方形、正方形的紙卡、直尺三角板、學具袋、圖形紙一張。

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引入數學知識,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日常化、生活化,激發了學生學習四邊形的興趣與慾望。上課開始我邀請同學們在主題圖這一現實情景中尋找躲藏在我們校園和教室裡的圖形寶寶,讓學生感到生活中確實到處都有圖形存在,接著老師把它們都展示出來,你們看!出示例1.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圖形----四邊形。 板書課題

接著我讓學生再仔細觀察所有的圖形,把圖形中,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塗上你喜歡的顏色。(學生獨立完成)進而進入環節二: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這一環節我分兩步走:

1、初步感知,發現特徵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和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判斷觀察、比較,概括出了四邊形的共同特點。在議一議的過程中先讓大家觀察塗好的四邊形,接著提出這些四邊形有什麼共同的特徵這一問題,讓同學在小組內互相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彙報,總結出四邊形的特徵: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教師板書)。再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圖形說一說哪些不是四邊形,為什麼?進一步鞏固四邊形的特徵。最後讓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形狀是四邊形的。

2、動手分類,加深認識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有目標、有計劃、有分工的,在這個環節裡,我以"溫馨提示"、"建議"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任務和分工,為有效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我首先出示任務:小組合作把紙袋裡的四邊形分類,同時出示老師的建議:

(1)定好分類的標準。

(2)兩人小組交流,說說你們分類的理由。

(3)推薦一名同學發言。

接著讓學生進行分類並展示學習成果。

分類結果可能出現書中的分法:

a按有沒有直角來分:正方形、長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形。

b按對邊是不是相等分: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

梯形、不規則四邊形。

我進一步引導學生: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說說你的理由。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練習。

整個環節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對不同四邊形的理解,生生之間通過互動的方式,取長補短,既增長了見識,又培養了合作的意識。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課題中的“恩情”在本文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母親對兒女的恩情,再就是兒女對母親的感恩。文包詩這種課文型別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裡,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作者情況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說:“詩”是“文”的中心與昇華。本課圍繞“遊子吟”展開,生動地展現了孟郊遠行,母親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是訓練學生朗讀,進行情感薰陶的好教材。課文還配備了3幅插圖,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和古詩。

二、學情分析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朗讀與積累。大部分孩子古詩能背到七八十首,並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習時也能模仿老師有模有樣地配樂朗讀。這首《遊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親節的賀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句。每日一句孩子們積累過“香九齡,能溫席,首孝悌,次見聞。”“事父母能竭其力”“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僅僅是紙上談兵,從知恩,到感恩還有一段距離。要讓孩子在簡單而富有詩意的情境中積澱一份情感,收穫一份思考,化作一種行動,任重而道遠。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二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著”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遊子吟》,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3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四、教學設計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安排兩課時來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主要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1、匯入部分:通過讚美母親、讀課題、讀詩歌奠定情感的基調。“對母親,我們有不同的稱呼,但天下的母親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對自己孩子的無私的愛,誰來說說,在你心中,你的母親是什麼樣的母親”學生用的'修飾詞語可能有:善良、勤勞、起早貪黑、不知疲倦、和藹可親、勞累、愛幫助人、美麗、偉大、溫柔……接著老師說我們真想把世界上最美麗的詞語送給母親,母愛偉大,母愛無私,讓我們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深情地讀好課題。唐朝有個詩人孟郊他也有一個偉大的媽媽,而孟郊,也像你們一樣,從小把母親的恩情銘記在心,到50歲時寫了著名的小詩《遊子吟》,誰願意飽含深情地朗讀?出示古詩後指名讀、齊讀。

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蘊涵著濃濃的感情,在它的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2、品讀課文: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想讓孩子通過朗讀、想象、表演在頭腦中留住三幅畫面,即“深夜縫衣圖”、“依依惜別圖”和“太陽與小草圖”,其中前兩幅是重點,

(1)出示“深夜縫衣圖” ,說說大意。學生會說到“誰在幹什麼”。

自讀第一自然段後找出最感動的句子。讀後交流要注意文圖對照。學生會找到“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夜已經很深很深了,她還在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燈下這麼長時間的縫呀縫,中間母親可能會有些什麼動作?(揉眼、捶背)從揉眼、捶背裡你體會到了什麼?指導學生體會母親的不辭勞苦以及對孩子的一片關愛。接著指名讀,齊讀。

學生還會找到“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從這句話裡,你讀懂了什麼。學生會體會到母親“盼兒早日歸”的心情。這時再指導看圖,觀察又細又密的針腳,老師介紹民間風俗,家裡有人出遠門,為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回來的日子就會延遲。母親把針腳縫得細密,是為了讓兒子早日歸來。這密密針腳承載著母親深深的期盼,誰能讀好這句話?可以配樂朗讀。

再指導看圖說圖意,應該有了提高,時間、地點、情感要說具體。實際是語言內化的過程。

此時如果用兩句詩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你選哪一句?

慈母手中線 , 遊子身上衣 。

臨行密密縫 , 意恐遲遲歸 。

(2)出示“依依惜別圖”。啟發學生想象人物對話、動作進行朗讀表演。

就這樣天不知不覺就亮了,兒子終於要走了,母親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這一路有千言萬語想對孩子說,同學們想一想:母親可能會說什麼呢?學生可能答到早點回來、注意冷暖、好好學習等。老師接著說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呀!可是此刻母親望著兒子,千言萬語只匯成了一句話,那就是:出示: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這句話中包含著母親的擔心母親的期盼,誰能讀好這句話。

聽了母親的話,望著母親頭上新生的白髮,孩子的眼睛溼潤了,此時此刻,孩子會說什麼話?肯定是讓娘多保重、放心的話。

表演這一小節。

(3)出示“太陽與小草圖”。

母子倆難捨難分,但千里相送終有一別,孟郊穿著母親縫製的衣服,帶著母親的期盼走向遠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默讀第三小節思考。詩人看到了什麼?(綠色的小草、和太陽)你覺得小草長得怎麼樣?我們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呢?小草為什麼能長的這樣生機勃勃呢?(有太陽的照耀)詩人想到了什麼?孟郊覺得什麼是太陽的光輝?那麼誰是小草?

拿起書來跟老師讀。引讀:

師:孟郊撫摩著 生:身上的衣服,

師:注視著 生:那又細又密的針腳,

師:心裡想 生: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裡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母親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永遠無法報答, 用一句詩來概括你選哪一句?生齊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指導讀好!

3、總結部分:親愛的孩子們,我們一生一世都註定無法走出母愛的懷抱,我們一生一世都報答不完------(指著課題)母親的恩情。現在,讓我們深情地誦讀這首千古流傳的《遊子吟》吧。

板書:

9 母親的恩情

深夜縫衣

依依惜別

太陽 小草

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執教的是六年級品社上冊第四單元《人類文明的足跡》中第三個主題活動《絢麗的文學藝術》中第一課時的內容。由於在品社學科方面談不上有什麼經驗,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難免會留下一些不足和遺憾。在這裡,我想對這節課做一些簡單的說明,懇請各位領導專家指正。

一、說對教材的使用。

在人類文明的足跡中,世界文學名著可謂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有了它,我們人類的精神世界才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文字的匯入部分建議我們用《一千零一夜》或《西遊記》這樣為孩子們普遍熟悉的又極具藝術魅力的名著作為切入點。在充分了解了孩子們閱讀經驗的基礎上,我選擇了以《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作為切入點,事實證明這樣的匯入是成功的,不但拉近了學生和文字的距離,也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距離,學生和課堂的距離,讓學生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和滿懷的期待開始課堂之旅。教材中建議開展的活動是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部名著介紹給大家並交換閱讀,教材以《伊索寓言》為範例,暗示孩子們可以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對自己的名著做介紹。課堂上我把這個活動以“名著推薦卡”的形式呈現出來了,學生們的推薦卡異彩紛呈,各具特色,遺憾的是展板空間有限,否則應該給每個孩子以展示的機會的。總的來說,在對教材的使用上我努力做到準確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拓展延伸教材,努力超越教材。

 二、說本課和教學策略的融合。

我不敢用“解讀”這樣的詞語。如果說拿這節課去解讀“歷史文化教學策略”,我感覺自己還缺少了一些底氣,只是非常努力地去讓策略中的理念在自己的課堂上有所體現。比如:

在“課前初探,初步感悟”環節中,我在策略的指導下將學生劃分成四個學習小組,明確了蒐集資料的範圍和方法,即:1、回憶從小到大讀過的文學名著有哪些並列出書單;2、從四個方面(作品、人物、名句、作者)瞭解讀過的文學名著作品並做記錄或摘抄。

在“引今及古,匯入話題”環節,採用了直觀的匯入“直接刺激了學生的感知,啟用學生的求知思維”。

在“古今結合,探究感悟”環節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小組合作交流、展示彙報;讀文字,猜人物;歇後語問答;名句賞析品讀;文學名著博覽會;推薦讀書卡;交換閱讀圖書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學生立體地呈現文學名著作品,引領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文學名著中去,受到感染、受到薰陶、受到啟發。

在“以古鑑今,內化歷史”環節中,引發學生思考:“縱觀中外文學名著,在歷經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考驗卻仍歷久彌新,在經歷了那麼多年後卻仍顯示出無窮的藝術魅力,甚至讓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國小生們也愛不釋手,你認為靠的是什麼”,讓學生通過交流更深層次地領略到文學名著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達到情感的昇華。為了讓學生的閱讀能付諸行動,課堂上還進一步拓展延伸,舉辦“世界文學名著博覽會”,推薦讀書卡,現場交換圖書,讓每一本名著在學生的手裡能看得見,摸得著,讓閱讀在下課後馬上就變成一種行動,讓這節課成為開啟學生更廣闊的閱讀天地的鑰匙,讓課後的踐行不僅僅是一句空話。

三、說三維目標的確立。

本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瞭解一些世界文學名著,初步感受文學名著的魅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自己蒐集資料、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學會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培養學生熱愛文學名著的興趣,激發閱讀*望,培養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

任何一節課的設計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就經歷了由困惑到明朗的過程。

最初的時候我對知識技能目標的定位是:廣泛瞭解中外世界文學名著,瞭解作者及創作背景等等,這樣設計的願景是讓學生廣泛瞭解名著作品,多多益善,但是沒想到這個目標的定位過於寬泛了,文學名著浩如煙海,學生蒐集的資料五花八門,彙報時只有個別讀書多的同學舉手發言,而大多也只是照本宣科,而其他人也沒有參與的興趣,因為他自己沒讀過,所以根本聽不懂別人彙報的內容是什麼,而最初匯入時選擇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學生也大多不太熟悉,大概小時候曾經看過,時至今日都忘掉了。為此我感到很困惑,自己的學生尚且如此,到這裡來講課,面對陌生的學生,如何才能讓人家對自己的課感興趣?顧主任在聽我試講後給我提出了建議,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以語文學科中學過的名著作品作為資料源,以學生普遍熟悉的名著人物作為切入點,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顧主任的指導使我豁然開朗,昨天來到這裡,和學生見面聊起過去學過的文學名著時,孩子們果然興致盎然。興趣有了,主動探究的*望就有了,通過課堂上的交流我發現,課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已經在課前悄悄地下了功夫,從各個方面蒐集了大量的資料,生怕讓別人看出已經學過的東西都回答不上來,於是就出現了課堂上踴躍發言的一幕幕。我的感覺是,這節課上,孩子們很出彩,帶給我很多驚喜與感動,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六年級3班的24名孩子。

最後,我想再說一次經常說到的一句話: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看他有什麼人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看他與什麼人相伴。我非常幸運地結識了在座的各位研究品生品社學科的專家,非常幸運地又一次聽到了那麼高水平的課,前面的5節課每一節都有值得我借鑑的地方,每一位授課教師的身上都有著豐厚的值得學習的經驗。各位領導老師在品社教學方面都是專家,我懇請大家對我的課多給予幫助和指導,讓我能夠在這個學科上有更大的進步,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畫角》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類》之後進行教學的。“畫角”不僅能對《角的度量》進行鞏固,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需要畫角,所以,它還是一種應用。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讓學生學會畫角正是著眼於他們未來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確定合理、準確的教學目標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因此,我確定:

教學目標——探索用不同方法畫指定度數的角。

目標分解: 在這條目標裡面,“畫角的方法”是知識目標;“能正確畫出規定度數的角”是能力目標;而我更看重的是“探索不同的畫角方法的過程”,因為它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更能讓學生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大膽創新的精神,這些都是學生終生受用的能力、情感和態度。

三、單任務、粗線條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教學不僅僅是為完成教材上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個有個性、活生生的人,學生間是有差異的,使用教材過程中,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教學,而不能“以本為綱”一個模式地上下去。學生在學習了《角的度量》後,已經能夠正確的使用量角器進行角的度量,利用量角器畫角並不是十分困難。所以,我認為本節課不能只停留在用量角器畫角的知識目標上,應大膽突破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把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上。因此,我確定本課時的單任務:以不同方法畫角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為了完成這一重要的任務,將以“探索用多種方法畫規定大小的角”為學習主線來組織教過程。

四、學習板塊

板塊一:探索用三角板畫角的方法

“合作探索”中,教師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用說一說,拼一拼,畫一畫的活動, “直接畫”“加一加”“減一減”清晰的反映出思維的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比較”本身是一種方法,同時也滲透了選擇最優方案的思想。

在此過程中,“擺角”為“畫角”做好了鋪墊,就好比在“量角”與“畫角”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使學生能順利進入畫角。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一切真理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要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新課標也強調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結論”的環節,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孩子們自主探索,充分發言,盡情展示,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動參與,個個主動發展。

板塊二:探索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

在此過程中,“擺角”為“畫角”做好了鋪墊,就好比在“量角”與“畫角”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使學生能順利進入畫角。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一切真理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要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新課標也強調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結論”的環節,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孩子們自主探索,充分發言,盡情展示,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動參與,個個主動發展。

板塊三:拓展延伸,培養創新

我設計了:“我是小小設計師”活動——通過摺紙,折出更多的特殊度數的角。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這樣的學習活動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板書設計:

畫 角

1、用三角板畫角:直接畫 30、45、60、90度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減一減 15度等

2、用三角板畫角:用量角器畫角: 重合、找點、連線。

合理選擇畫角方法。

這樣的板書簡捷、清晰,突出重點,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梳理,也有學習方法的引領。

說課稿 篇5

一、說內容

湘教版實驗教材第四冊第十課《詠鵝》。

二、說教材

教材分析

《詠鵝》是黃國群為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譜寫的歌曲。全曲為四二拍子,它描寫了兒童眼中的鵝的可愛形象,詩歌充滿了童趣。教材選擇天真、活潑有童趣,如詩入畫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體現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

教學目標

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學習積極健康的古詩,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古詩的語言美,學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認識其中表達的意境美。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a.通過歌曲《詠鵝》的學唱,加深孩子對經典古詩詞的理解,體驗音樂與古詩融合的魅力,感受曲中描繪鵝形象——悠閒自在。

b.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和想象力。

c.調動學生的情感,用自己喜愛的形式創造表現古詩詞意境。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歌曲《詠鵝》的音樂形象──悠閒自在。並引導學生用優美的歌聲來表現音樂情緒。

三、說教學方法

大多數兒童愛玩、愛動、愛新奇,表現欲極強,對於教師來說一堂課就要花心思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一個好的教學匯入,設定一個能使他們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舞臺,讓他們在玩玩樂樂中學習,激發創新思維,自信了地表演,與他人合作並從中感受到樂趣,通過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來表現鵝悠閒自在的形象。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從遊戲入門,組織教學

遊戲《猜猜我是誰》。

師連線語:你們怎麼知道說話的人是誰?

學生活動得出結論:每個人的聲音都有特點。

二、結合視聽,進行教學

1、從視聽覺入手進行直觀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播放課件,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衝擊下進入情感的內層,初步感受視聽結合的完美。

a、展示一個小河邊的場景,教師微笑面對學生:你們看這裡有個場景,大家能不能用無聲的動作表演一下。

b、教師:同學們模仿的真不錯,現在老師要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我們用耳朵來感受大自然奇妙的聲音。

c、播放雷聲、雨聲、鳥叫聲、鴨子聲,教師與學生一起為場景配音。

二、匯入新課

1、匯入《詠鵝》

師:同學們,生活就是音樂的源泉,剛才大家認真觀察發現大自然中的聲源和音源是可以運用到音樂中來的,聲音與畫面的結合才會更加豐富與形象。現在你們再看一幅畫,看到這幅畫,你們想到了什麼?學生活動:揭示新課課題《詠鵝》。

學生朗讀:播放音樂,搖頭晃腦背古詩。

師總結:音樂與古詩相結合,才能創造出更加美妙的意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根據這首唐詩譜寫的歌曲《詠鵝》。

三、學習歌曲

(1)放歌曲,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聽歌曲優美的情緒。

(2)(出示歌譜)教師簡單地講解歌曲中出現的四分休止符、反覆記號及節奏,讓學生了解它們在歌曲中的作用。

(3)教師有表情地範唱歌曲。

(4)學生跟歌曲嘟嘟地唱。

(5)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跟音樂輕聲的演唱歌曲,像水波盪漾。

(6)學生用優美的歌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四、開展以詠鵝為主題的音樂會

1.學生分組討論、用不同的形式來豐富歌曲。(教師巡迴指導,啟發學生開闊思路)

(可採用:舞蹈、朗誦、畫畫、日常生活用品伴奏等形式)

2.播放以《詠鵝》為背景音樂,學生分組展示表演。

3.教師賞識評價。

五、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氣息,還感受了古詩詞的意境。相信在它的感染下,我們更加會熱愛祖國,會為中國悠久文化而自豪,快樂的四十分鐘音樂課就要結束了,讓我們再次唱起這首優美的歌曲,帶著愉快的心情離開教室!

這一節課,由於能注重啟發式教學,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結合學生的好動好奇等特殊身心特徵,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去體驗發現創造古詩詞的意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唱、演、讀、畫、奏各個環節中,大膽的展現自我,教學的每個環節緊密相扣,一系列的目標相互滲透在一起,師生、生生互動,遊戲與知識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如夢令》之“昨夜雨疏風驟”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學期第六單元拓展閱讀《詩詞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創造和上別具一格。它寫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劇:夜晚風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覺醒來,恰為侍女進屋捲簾。作者擁簾問,侍女卻隨口回答:海棠依舊;看著窗外被風吹得七零八落的紅花,作者不滿侍女的回答,連聲問:你可知道,枝繁葉茂的時候那紅花卻已經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後即詢問侍女,所問何事卻一字未提,不滿侍女的回答,卻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蘊。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目前通過反覆的誦讀,能大致理解詩詞表現的意思和所敘述的事情。但由於其本身的年齡和閱歷的限制,還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詞人所表達的真實情感。必須結合詞人當時的生平和時代背景,教師的適當指導品悟才能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可能會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時候把握不準,而是對一個圖象有個感知的認識,這裡需要教師的耐心帶著品悟。

三、說學法

讀:(1)朗讀,進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讀,要注意字音的正確,不添字漏字,不重複,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課文內容。分析完課文再進行欣賞性朗讀,深入理解課文。

(2)速讀,帶問題速讀,解決問題。

(3)品讀,古代詩詞要仔細品讀,才能領會其中意境。

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要求。

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老師的質疑,相互討論,進一步理解課文。

練:(1)進行詩詞背誦訓練,培養學生背誦,領會詩詞的能力。

(2)進行詩詞再創作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當堂背誦這首詞,學會結合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去理解詩詞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與過程:以讀促品,通過朗讀、品讀詞句,理解作者情感,瞭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風格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讀、品、吟,培養學生學習宋詞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反覆品讀,理解詞句的含義

難點:藉助資料的閱讀,反覆品悟,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

五、說步驟

一、匯入課題:

讓學生聽《月滿西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老師:這首歌好聽嗎?知道歌詞是誰寫的嗎?

老師:其實,這首歌的歌詞就是一種文學形式,這種形式叫做“詞”,

關於詞,大家知道多少?(請學生介紹自己對詞的認識)然後課件出示有關詞的文學常識,幫助學生了解詞。

剛才我們聽的歌中歌詞的詞牌叫《一剪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清照的另一首詞《如夢令》

課件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這首《如夢令》是李清照早期寫的,要想很好地瞭解這首詞的內容,我們有必要對作者有一些瞭解。下面就讓我們走近李清照,去認識一下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詞人。

二、走近作者 (課件出示作者簡介)

三、理解課文

【讀】

聽名家朗讀(注意讀音、語氣)

初讀課文,認識字詞,疏通文意。

同桌互讀(注意糾正同桌的讀音、節奏)

分別請學生朗讀、學生點評

【疏】

結合註釋,參看材料,找出你覺得理解困難的詞句

大致理解課文意思。

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

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

【品】

“昨夜雨疏風驟”:請思考,這是什麼時候的風和雨,又是怎樣的風和雨?

“濃睡不消殘酒”:“濃睡”是什麼意思?作者因何而“濃睡”?把“濃睡”改為“沉睡”、“酣睡”好嗎?為什麼?“不消殘酒”暗示著什麼?

(用“濃”來形容睡得沉,不但很新穎,而且聯想意義很貼切。濃和酒聯絡在一起,濃睡和殘酒,在文字上是反襯;但在意義上卻是因果。因為濃睡,所以醒來,殘酒還沒有完全消退。“濃睡不消殘酒“暗示著她喝酒是用來消愁的啊!)

“試問卷簾人”:女主人公會怎麼問?她為什麼不自己去看看,卻問卷簾人? “試問”只是小心翼翼地問的,“試問”的“試”字反映了怎樣的心理?

只因為她太在意那些花兒,不忍看它們凋零了啊!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經過風雨之後,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紅滿徑了。之所以試問,不是真有疑問,而是自己不忍親見落花的悲慘,一個“試”字,將這種複雜的心理委婉地傳達出來。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卻道海棠依舊”的“卻”字有豐富的內涵,請同學們說說看。

(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

為什麼捲簾人會回答“海棠依舊”呢?

(只是因為捲簾人對這些花可不像詩人那樣敏感啊,而且是一點也不敏感,所以她才會回答“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為什麼要用兩個“知否”?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用疑問來肯定,比用肯定更加肯定,而且連用兩個知否,說明詩人很堅定,很固執,不相信你親眼看到的,只相信我自己想象的。應該用非常肯定的語氣來讀。)“綠肥紅瘦”,形容綠葉繁茂、紅花萎謝的情景。“應是”也包含著女主公複雜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來嗎?

(你哪裡懂得,嬌嫩的海棠花怎麼能經得起狂風驟雨呀。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綠肥紅瘦”歷來為人稱道,說說好在哪些方面?

“綠” 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由這四個字生髮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的字裡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一種情感?她又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的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