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來源:才華庫 2.74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絡非常緊密;也為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並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係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複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採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關於引言:俗語匯入建立輕鬆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並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關於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採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國中所學的知識,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利用多媒體演示“滲透裝置實驗”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液麵會不斷地上升嗎?學生推測: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於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接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A、半透膜。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麼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麼物質?為什麼?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麼現象?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細胞液]<[細胞外溶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並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聯絡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麼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麼?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例項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生物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您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選自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觀察生物》的最後一節。本節課要完成的教學內容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和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本內容是學生學習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見生物以及生物體的結構層次性的基礎上,再認識"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該內容既是第一章中溫度的測量,科學探究和本章前幾節內容的整合,也為學生繼續學習生物多樣性中的"遺傳"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打下基礎。其中生物具有適應性,多樣性是貫穿整節課的兩條主線。因而,教材內容遵循由近及遠,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原則,在適應性和多樣性方面對本章內容進行了總結與深化。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七年級學生,對"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生物的多樣性"的內容已有認知基礎,並在生活中的觀察建立了生物個體的組成與群體組成的層次性概念,同時熟悉了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和科學探究的方法。但是,學生對於探究實驗的設計,探究結論的得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等內容,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七年級學生通過國小階段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沙土加熱的實驗,探究蠍子埋在沙裡的理由

各種生物的適應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難點:沙土加熱實驗,探究生物適應的理由

二、教學目標

基於學習任務分析和學習者分析,結合科學課程標準對該部分內容學習的要

求,設定以下四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建立生物能適應環境而生存的理念

2,探究蠍子在沙裡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

3,初步瞭解生物多樣性――"種"的多樣性

4,練習使用溫度計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2,體驗熱愛生命,保護環境資源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STSE:感受生物與社會生活環境的密切關係

三、教學方法

在本節課我選擇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

2,探究教學法:

3,觀察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課件演示不同環境中的各種生物

2,提出問題:"不同環境中的各種生物的生活方式為什麼不相同呢 "

【以此激疑,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並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運用"生物多樣性"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學主題: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

二,新課教學: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出示課前實驗結果:一盆菊花向一邊彎曲生長

(2),課件演示向日葵,植物向光生長的例項或圖片

學生觀察分析,教師學生總結:植物的向光生長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

【從生活例項著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分析自己動手操作的實驗結果,歸納總結並掌握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探究實驗:學生觀察圖片—>提出探究問題(蠍子為什麼在沙裡藏身的理由)—>學生探究(複習溫度計的使用)—>實驗記錄,交流討論。

【為突破重難點內容採取變抽象為具體,使複雜變簡單的方法,層層設問,由淺入深地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對知識的探索能力。】

(4),動物的"偽裝"課件演示,學生觀察,討論,瞭解保護色(青蛙,變色龍)和擬態(竹節蟲)

學生思考和討論課本上列舉的青蛙,變色龍,竹節蟲是如何適應環境的。教師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見解,並根據學生的討論歸納出"保護色"和"擬態"。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依據事實歸納物體規律的能力。】

(5),教師小結:生物生存總是要適應環境,只是方法不一樣,它的意義在於避開不利環境,提高生存能力

(6),合作學習(學生4一5人為一合作小組,分工合作,分別查詢資料或根據老師提供的網站上網查詢)交流討論,完成合作學習任務:說說你所知道的動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合作學習,拓展知識】

2,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學生觀看視訊――生物的種類及種類數量變化的原因

(2),學生分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合作完成三個問題:

A,你知道生物有多少種

B,它們之間有何聯絡

C,影響生物種類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老師抽1-2組讓學生彙報發言,老師點評,肯定

【提出的問題來源於學生的需要,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為積極主動地探索,為教學目標的完成奠定紮實的基礎。】

轉入:因此,我們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3),請學生拿出蒐集的動,植物的資料,彙報自主學習的收穫:

你知道那些珍稀動物,植物 它們現在怎樣生活

【學生們從中瞭解許多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識,體會到我國的地大物博,增加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4),學生合作小組利用課前查詢的資料或根據老師提供的網站上網查詢,完成合作學習任務:植物資源的破環和保護的狀況如何 我們已經採取了哪些措施

(5),討論: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為保護動植物資源做些什麼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三,學生小結:

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適應著環境,形成了地球上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生物,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它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讓我們一起來呼籲"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們人類自己"!

【讓學生來總結,避免複習時炒冷飯,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又增強記憶能力與思維能力。】

四,課後練習

進一步查閱資料,就你最喜歡的珍稀動(植)物的分類地位,分佈,數量,保護和人類對其利用的情況及你的設想,建議編制一份小報,出一期專欄刊出。

【課後練習的設計既使學生學以致用,再次突破重難點又培養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還培養他們利用網路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板書提綱 略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課程標準:

本節課是課程標準中一級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下的二級主題: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節是國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第三節。從學生的認識邏輯來看,在這一單元中需要解決的是生物多樣性如何形成的問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長期進化的結果,而生物進化實質上是生物在繁衍過程中,通過遺傳和變異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因此,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安排生物的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等內容。兩棲動物是生物進化鏈條上承上啟下不可或缺的一環,其生殖和發育有其獨特性,這就使其成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一章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容解讀 本節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認識各種各樣的兩棲動物;本部分內容教材主要以圖片形式出現,為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空間。

2、青蛙的生殖和發育;本部分內容是本節的重點,課標中要求“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主要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來實現。

3、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本部分內容的編定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引導學生關注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係,重點滲透環保意識。本部分還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當地兩棲動物的生存環境和種群數量變化情況來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浸透人文精神。

三、學情分析

●知識方面:學生通過前六個單元的學習,已經對生物圈中各類群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與環境的關係有了大致的瞭解,並且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技能方面:學生已初步具有收集、處理、運用資訊的能力,可以針對“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這一主題。這樣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討論聯絡生活

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舉例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1、過程與方法:

在前期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組內分析討論,總結出彙報材料,課上進行彙報,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與碰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兩棲動物的生存現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自信、熱情、感恩,用自己的愛心創造美好生活。

2、教學重點難點:

舉例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自省以提升對生命的珍愛之心。

3、教學方法:課堂小組討論彙報,教師即時評價。

4、學法指導:

小組討論總結交流。合作學習法: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迴圈、排洩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絡,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於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瞭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裡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裡、血液裡、組織細胞裡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絡,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後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於記憶。

四、教學程式

下面通過教學程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節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絡自己的身體,聯絡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係。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絡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緻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麼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彙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麼?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是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介紹了大量的生物物種,為這節課的展開做出了鋪墊,在生物的分類中提到最基本的單位是種,那什麼是種呢?這節課提出物種的概念是對前面知識的延伸,學習了本節課對後繼學習同種生物的差異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從物種多樣性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體現

知道物種的概念

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

通過資料分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3.教學重點

①物種的概念 ②物種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怎樣確定生物的種,知道地理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主要條件

二、教學方法

教法

新課程要求建立和諧、民主的課堂。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多種圖文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學法指導:

為了把課堂交給學生,我會引導他們利用圖表和多種圖文資料,採用自己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討論、課後蒐集資料等學習方法。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準備:

PPT、圖片、視訊

五、教學過程設計

1. 圖片匯入 激發興趣

播放各種生物圖片

地球上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據科學工作者的不完全統計。地球上的生物物種超過500萬種。生物物種是多樣的

2、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⑴、怎樣確定生物的種

看一看 想一想 課件出示 美國卷耳貓 黑犬圖片

問:兩隻動物的毛色都有是黑色的,它們是不是同一種生物?

看一看 想一想 課件出示貓的圖片

問:毛色不同,是不是同一種生物?

討論怎樣確定生物的種

課件出示 馬,驢和騾圖片 請學生介紹騾

思考 馬、驢能生成騾,馬和驢是同種生物嗎?為什麼

學生歸納同一種生物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從而歸納出物種概念

⑵、物種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指物種和物種間差異的多樣性。

3、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種多樣性

①不同自然環境下的物種多樣性

展示視訊 之後分組討論:森林、湖泊、池塘物種的多樣性

歸納 (1)森林視訊:喬木,灌木。野草,鳥,松鼠,昆蟲,鼠,蚯蚓等

(2)湖泊、池塘視訊:

(3)熱帶雨林:物種最豐富的森林,它的面積只佔全球面積的7%,但它的生物物種卻佔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展示全世界熱帶雨林分佈圖

介紹西雙版納熱帶雨林

討論為什麼熱帶雨林裡物種豐富原因?

②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種多樣性

過渡:展示加拉帕戈斯群島分佈圖和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雀鳥

提問:物種多樣性形成為什麼赤道附近,自然環境相近的條件下會產生如此不同的雀鳥?

播放加拉帕戈斯群島視訊

進而提出什麼原因導致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種多樣性

結論 由於山脈、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區域處於隔離狀態。這中隔離狀態的環境,使生物在外形、行為等方面發生顯著變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種。

閱讀 課本中科學家對地球上物種數量統計圖圖

歸納 物種有500多萬種,大多數為昆蟲和植物。

4、物種多樣性的意義

不僅使我們的地球豔麗多彩,和諧發展,而且維繫我們人類得以生存的環境,保護地球上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是每個地球人應盡的義務。

讓學生課堂小結

課外活動

觀察和記錄一個區域內的生物物種極其資料

六、板書

第三章第一節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1、物種:生物性狀相像,能夠繁殖有生殖能力後代的生物群體。

2、物種多樣性:是指物種和物種間差異的多樣性。

不同自然環境下的物種多樣性

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種多樣性

七、課堂練習

1、物種多樣性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間差異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體現。

2、所有的貓是同一物種,原因

3、黑色雄貓和白色雌貓交合,會產生( )

A. 黑色的貓 B. 白色的貓 C. 灰色的貓 D. 紅色的貓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黑貓和白貓能交合產生幼貓,是因為它們是同種生物

B. 黑貓與白狗不能交合產生後代,是因為它們不是同種生物

C. 公驢和母馬交合能產生騾

D. 公馬和母驢交合能產生騾

生物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第 單元,第 章,第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題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習本課題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對……有了一定的理解,這對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這節課主要包括……和……等內容,它的學習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所以,學好這節課還是很重要的。本內容包含的一些……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通過分析,本節課具有3個特點:(1),學習內容緊密聯絡生產和社會,從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重視學習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體現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絡.(2),本節課的內容安排注重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對……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對於實驗的步驟設計、具體細節處理等,還沒有完全掌握(還不是很熟悉),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3),本節課注重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關於學生應該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識地設定了具有探究性質的教學活動同時通過以圖代文,讀表分析,討論思考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尋找答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 ,分析,概括等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從知識、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首先知識方面,我認為學生應該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養成(培養)學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導他們培養什麼態度,樹立什麼觀念等等。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結合高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大綱要求,我制定了本課的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包括……和……兩點,而……是他們的薄弱環節,難以把握,比較抽象,所以本節課的難點就是……

四、說教法

由於生物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而本書又主要依實驗為依託(在實驗的基礎上編寫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設計實驗和能夠動手操作尤為重要。考慮到本課的特點,我準備採取設定情境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具體來說主要採用直觀演示法:採用播放……有關圖片、視訊等手段對……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活動探究法: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

分組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俗話說:好的方法能夠事半功倍,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習的學生,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會他們活學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記硬背,具體說來我準備引導他們用理解記憶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等方法來學習本課。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首先,我先提問學生上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瞭解他們的掌握情況,溫故知新。

接著我將利用課件(視訊小片段、圖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圖片(內容), 引出新課(……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學主題……,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第二,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然後在講授新課環節,接著利用課件演示……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向學生講解有關……的基礎知識,從……講起,……

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實驗,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教師不能只依照傳統教學方法,照貓畫虎式地按照實驗步驟完成實驗,要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實驗的步驟和方案,還要使學生理解每一個實驗步驟的設計原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所以我採用播放……讓學生自己通過……的觀察

分析, 自主設計實驗步驟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使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體驗科學的方法,在實驗中加深理解,變抽象內容為具體設計,更好地突破了重難點,更培養了他們對知識的探索能力

找同學描述自己的設計方案,然後通過其他學生對其方案進行評價,並提出完善方案(修改建議),最後由我及時進行總結並給出完善、詳細的設計方案,並總結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原則:1、提出實驗假設2、設計探究實驗方案3、得出實驗結論並進行分析,

接著,再次讓學生觀察或思考試驗流程,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見解,指出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實驗中有關操作的調控,我在根據學生的討論歸納,結合教材……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師生一起互動,突破難點

在完成本課主要教學內容後,我將對教材中有關……的知識點進行適當引申,比如……,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串聯積累及其思維的展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接著進入第三環節

第三,整體回顧,歸納小結

最後,對本課進行小結,簡要回顧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並指出那些內容需要學生記憶,比如……,那些需要理解,那些需要課下自己查閱資料。之後,佈置作業,難度要適中,既兼顧基礎,又有拔高鍛鍊

最後,說我的板書設計,也是我說課的第四部分,我將這樣設計本課的課堂板書……

我認為這樣的設計比較直觀系統,一目瞭然。簡要體現了教材中的知識點,便於學生理解。

各位領導老師,本節課我以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實驗為基礎,一學法指導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來,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生物說課稿 篇7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這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根據課標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

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參與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參與動手實驗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本節課採用的課型是探究式教學。

二、說教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已介紹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那麼綠色植物如何對有機物進行利用呢,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上節到這節的過渡很自然。在這節課中教材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課標中的第四個主題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的安排來看,它包括三個方面:1是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會將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全班分為8組,每組選做一個小實驗,選擇時指導同學們每個小實驗至少要有兩個小組選擇。由同學們在課前按要求準備好。這三個小實驗不難,學校也有足夠的裝置可做演示實驗,這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後將讓學生為家裡的栽培植物鬆土,達到學於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說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這節課的一開始會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在複習的基礎上設定問題讓學生探究: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呢?這樣的引入比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題。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估計可以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是我會順著學生的思維,設定思維的障礙:為什麼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由同學們交流他們所做的實驗過程,並上臺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在此我想說的是:為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改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去探究,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教學課件比較簡單明瞭,它將做成網頁狀的結構,主要它將按學生髮言及教師教學的需要,調整教學的進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將做成可分批顯示的。課件中還會做個小動畫,用於鞏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課堂練習:將正確的答案拖到相應的位置,如果答對,它就會在停在相應的位置,如果答錯,則它會回到原來的起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我還會滲透學法指導,例如: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觀察目的,觀察時伴隨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做為實驗材料,我們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交流,從而讓學生的只要多問一個為什麼,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就可以得到培養。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善於與他人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優點,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節課的課前要求同學們到實驗室完成準備實驗,課堂上將利用3分種完成課後練習,在這當中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後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生物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包括激素調節的發現、激素調節的例項、激素調節的特點.二課時,本節為第一課時主要對激素的發現和激素調節的例項(一)進行說課。神經-體液-免疫是維持人體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而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即相對對立又與神經調節、免疫調節相互聯絡,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通過神經的調節”,知道動物和人體的生命活動會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三、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概述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描述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2、能力目標

運用構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3、情感目標

討論在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通過閱讀科學史實,讓學生了解有關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接受科學的薰陶

(2)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

激素調節的例項分析,通過構建模型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血糖平衡的調節是一種反饋調節的激素之間抗作用的結果

五、教法與學法

1.小組討論:由學生閱讀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瞭解科學知識. 2.模型構建:通過構建血糖平衡調節的模擬後,認識激素調節的過程及特點

3.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倫敦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場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探討”,匯入本節內容。

【設計意圖】利用奧運熱點匯入,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藉助教材問題探討,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學討論,重溫經典

給學生預留時間閱讀“資料分析——促胰液素的發現”,由學生分析出“假說—演繹”的四大環節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演繹驗證、得出結論。

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麼?激素的作用並沒有形成概念,所以現在通過引入科學發展史,學生閱讀不僅知道激素是什麼,怎麼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體其他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學的知識的薰陶,體會了科學發現中的不迷信權威,大膽探索的精神。 3、構建模型,化解難點

(1)血糖調節的引入

閱讀易解答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從而將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線條化,在解答中學生更易抓住人體正常血糖濃度的平衡點.引入胰島細胞,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猜測胰高血糖素的作用,進一步得出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調節機理.

由學生識圖直接解決問題,引入血糖的來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機理,銜接自然,能夠鍛鍊學生的識圖能力,圖文並茂,對兩種激素的作用機理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2)構建血糖平衡模型:學生四人一組,其中三人分擔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擔小組內的彙報工作,這樣四人之間必須協調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動。

小組活動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更意在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探究活動,更好地理解人體內血糖含量的調節和初步瞭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義,同時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生物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 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迴圈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洩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迴圈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迴圈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絡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迴圈的途徑;說明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關係。

2.概述血液迴圈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迴圈的意義。

4.說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係及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的關係。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迴圈的路線和迴圈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迴圈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迴圈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迴圈的整體過程和體迴圈及肺迴圈環的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迴圈和肺迴圈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髒,組成完整的迴圈途徑。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說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迴圈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影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迴圈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複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迴圈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說教學設計:

(一)複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 通過複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迴圈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 提出問題(展示血液迴圈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血球,隨著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註血液迴圈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迴圈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迴圈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迴圈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臺釋出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髮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迴圈途徑,結合課件,強化迴圈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迴圈的途徑分為:體迴圈和肺迴圈。

體迴圈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迴圈。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迴圈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迴圈。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迴圈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瞭解了血液迴圈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閱《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回答:這種說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迴圈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說“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迴圈和體迴圈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說出這個問題。

肺迴圈把體迴圈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迴圈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迴圈和肺迴圈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迴圈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三者關係後,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說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迴圈,這個過程叫淋巴迴圈。淋巴迴圈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迴圈與淋巴迴圈的關係。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迴圈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迴圈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迴圈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係,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說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迴圈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複習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關係;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迴圈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說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生物說課稿 篇10

一、說選題

1、開發主題的思考

發酵食品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品,隨著養生科學越來越提到日程上,發酵食品所蘊含的健康能量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現在的青少年面對豐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還會製作這些古老的發酵食品?是否瞭解這些手工製作的發酵食品?是否還會想上輩人上上輩人那樣,經常在餐桌上給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健康食品系列之一——發酵食品就在這樣的思考下開展起來了。

2、重難點及課時安排

本活動的重點首先是讓學生認識到,經過了發酵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很多的營養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從而對發酵食品感興趣,進而嘗試製作。其次,在製作過程中要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記錄,進而引起學生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等產生興趣,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領各科知識,增進思考,融通各學科領域的目標得到充分體現。再次,通過發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勵學生動腦筋開發出新的發酵食品,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小組劃分、資料蒐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課時;製作、觀察、交流、改善發酵食品既勞動與技術部分需要4~5課時,設計調查問卷,瞭解周圍群體對發酵食品的認識,倡導健康飲食知識、理念,既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部分需要2~3課時。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路等資源瞭解發酵食品的特點和製作方法,觀察、記錄食品原料在發酵過程中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體驗。

2、過程與方法:學會製作1~2種食品,並能夠自主設計發酵設施,並在實踐中不斷改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周圍人對食品的要求,聆聽他人的意見,並運用所學知識,提供幫助,增強自己的服務能力。

三、說學情

本屆八年級學生即將在生物課當中學習食品的發酵原理以及簡單的發酵技術,所以可以和生物學科相結合,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在網路、圖書、資料室等查詢更多關於發酵食品的資料,有利於為進一步勞動與技術實踐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八年級年級已經開始接觸到物理學科,對物理變化並不陌生,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在學科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發酵使得食品原料從一種形態變化到另一種形態,產生了神奇的化學變化,對學生升入九年級學好化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問題是八年級學科增加,負擔較重,進行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裕,而且99%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被精心照顧和呵護已經習以為常,在勞動與技術活動中會出現只停留在理論,不願意動手的情況。

不同班級甚至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會出現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這些都會給活動的順利進行造成一定的問題,不過也因此會生成很多新課題。

四、說教法

1、研究性學習部分:資訊爆炸的時代,查詢資料編的相對容易得多了,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大量雷同及相關性不強的資訊也混雜其中,干擾著活動的效率,而且資料也流於表面和膚淺,想要在深入一些查詢起來就困難了。這一階段應該指導學生如何快速篩選資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彙總交流地方法。

2、勞動與技術部分:製作發酵食品時,有很多條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溫度,時間,衛生等,如果僅僅依靠自然條件就會影響發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運用古老方式或藉助現代工具,不同食品的發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各小組分頭製作,再彙總交流,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發酵方法,逐漸養成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3、社會實踐與社群服務:調查周圍人對發酵食品的看法和認識,根據自己的研究設計調查問卷,設計宣傳蘭內容,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定期為家人制作幾樣發酵食品,並根據發酵原理動腦筋開發出新的發酵食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4、資訊科技部分:鼓勵學生向專業人士學習,把自己拍攝的過程照片製作成幻燈,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和喜歡漫畫的同學共同合作把發酵的過程製作成FLASH,把自己對發酵的理解傳達給他人。

五、說教學流程

1、活動設計

確定活動目標後,設計了三個活動部分:《認識發酵食品》、《製作發酵食品》、《共享發酵食品》。

《認識發酵食品》是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瞭解發酵食品的特點、種類、所使用的菌種、所需溫度、營養價值、製作方法等。

《製作發酵食品》是讓學生根據資料或專業人士的經驗介紹,嘗試製作1~2樣發酵食品,並能在製作過程中進行觀察、記錄,不斷嘗試,直到成功。

《共享發酵食品》是通過調查、交談等方式瞭解人們對發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據此不斷挖掘發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家人及周邊需要的人服務。

2、活動實施

《認識發酵食品》:

a、分小組,並分工。

b、小組整理交流資料,選出兩位同學在班級共享資訊。

c、評價:資料蒐集狀況、整理狀況、交流表現等。

《製作發酵食品》:

a、根據資料準備工具及原料

b、分別製作:酸奶、米酒、饅頭、泡菜。

c、交流製作體會,學習他人經驗,調整自己的實踐活動

《共享發酵食品》:

a、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饅頭,體驗家務勞動,感謝家人平日對自己的照顧。

b、設計調查問卷,能通過交談等方式瞭解人們對發酵食品的認識及應用情況。

c、根據發酵的原理機制,嘗試創作新“作品”。

3、活動評價

每個階段都要及時進行活動評價,階段評價和整體評價相結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取長補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