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木匣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5.27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利亞木匣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1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過程:

熟讀課文

①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②自由朗讀全文,挑選自己喜愛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鞏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②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

a.找出左右結構的9個生字: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有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來記憶字形。

b.學生利用筆畫、偏旁或熟字記憶其他4個生字:斧、免、屋、管。

③給生字組詞。

指導寫字

①出示9個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9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佔的大小有什麼不同。

②學生寫字。

a.教師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學生閉目靜坐,正確執筆,擺好坐姿。

b.學生對照範字臨寫。每個字寫兩遍。

c.教師巡視,及時評議。遇到共性問題可以範寫指導。將學生寫得好的作業即時展示。

抄寫詞語

①自己讀、記詞語。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複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複述,全班評議。

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26科利亞的木匣

埋挖受啟發

人長大步子變大一切在變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2

【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五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後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故事生動有趣,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條理清晰。描寫埋木匣、挖木匣中動作詞的妙用,這是語言上的特色。課文就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有所明白。

【說重難點】

課文後3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講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並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說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手鋸、冰鞋”等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通過具體語言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說設計理念】

要讓學生讀懂文字,首先教師自己讀懂文字。仔細研讀這篇課文,我覺得可以分3課時從三大板快去落實動作詞的妙用,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片斷寫作訓練。讓學生在瞭解課文的同時落實文中兩處通過動作詞的描述,理解科利亞當時的不同心情,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重點是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的這一思考過程。

【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揭題

(課前佈置學生帶自己小時侯的照片)

師:請同學們看看照片,看看同學,看看自己,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變大了,我們在慢慢地長大,不斷地變化……

師:對!不僅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很多事物都在時時刻刻變化著,請你們想一想,一年級時看到的學校與現在的學校一樣嗎?

生:我們的學校變大了,變美了!

師: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絡木盒子記形,瞭解義。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展示朗讀: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及時糾正,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兩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3、學生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 )木匣——( )木匣——受到( )

4、學生簡單談談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5、引導學生質疑。

三、研讀課文,感悟語言

1、仔細讀讀第2小節,找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

⑴圈一圈這句話中描寫動作的詞:放、蓋、踩、撒

⑵科利亞為什麼要這樣做?

回讀第2小節第2句話:木匣裡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重點讀好“好玩”。

⑶從這些動作詞,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2、再讀讀第8小節,找出描寫科利亞挖木匣的句子讀給同學聽。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⑴仔細找一找,這裡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

⑵從這5個“挖”字,你又讀懂了什麼?(可以說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說科利亞很想找到木匣子,因為匣子裡裝著他心愛的玩具。)

〖設計理念〗

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準確,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怎樣適當地運用動作詞,以達到最佳效果。

四、抓住關鍵,引發思考

1、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10—12)小節,找出描寫科利亞找不道木匣之後有何反應的一個句子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兒想。

引導學生思考:科利亞當時在想什麼?讓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去思考,展開討論。學生思考討論,師生總結出科利亞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種:(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 數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對。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問題。

2、科利亞是怎麼排除前3種可能性,只確定步子有問題的呢?讓學生再幫助科利亞分析分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五、細讀探究,討論排除

1、討論第一種可能性:

⑴讀課文找出科利亞找不到木匣子之後與小夥伴們的對話。

出示對話:夥伴們說:“也許,法西斯把你的寶貝挖走了。”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

⑵讀一讀,想一想,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找到什麼依據?

師:由此可知,科利亞斷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標大,木匣目標小,目標大的箱子沒有被發現,目標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發現,所以木匣一定還在。

2、討論第2種可能性。

找出描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並出示:

媽媽把有些東西放進箱子裡,從家門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媽媽從家門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讀讀這兩句,想一想媽媽用的是什麼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數步法)

師:肯定了“算術真有用”。可見數步法是管用的。

3、討論第3種可能性。

師:那麼,挖的方向有沒有搞錯?再讀讀課文,找出描寫科利亞他們家的房子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們家的房子還在,屋裡的東西卻被法西斯搶走了。”

老師引導:“房子還在”告訴我們什麼?(科利亞不可能把方向搞錯)

4、歸納排除,得出結論。

師:既然木匣一定在,算術真有用,挖法沒有錯,那錯的無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錯在哪裡呢?找到寫他們離家出走的句子:

“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到喀山去了,在那兒住了差不多4個年頭。”

老師引導:4個年頭,科利亞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同桌互相討論)

讓學生上臺畫示意圖幫助理解(師畫好線段)

〖設計理念〗

體現多種形式解讀文字,進行深度對話,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結合數學知識,上臺畫線段圖代表步子,幫助他們理解科利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元性。

六、結合生活,深化道理。

過度:科利亞通過自己的分析,想出了辦法,找到了心愛的小木匣,他是多麼的高興,我們一起讀讀最後1小節。

1、聯絡上文,說說你理解了科利亞受到的啟發嗎?

2、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我們周圍有什麼在起變化呢?”

根據學生的交流,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通過一件事寫下來,可以是由《科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目。

3、學生小練筆。

〖設計理念〗

創設情境說啟示、悟道理,使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達到和諧統一。

教學反思

1、抓動作詞,悟其妙用。

在第一板塊教學過程中,同樣是描寫科利亞動作的詞,在埋木匣與挖木匣卻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個不同的動作詞,可以看出當時科利亞為了藏好他心愛的小木匣做事多麼小心,多麼仔細,多麼認真;而在挖木匣時用的卻是5個同樣的“挖”字,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科利亞心有多急,多麼想快一點找到他心愛的小木匣,小玩具,讀起來一氣呵成。這裡可以告訴學生,並不是作者詞語貧乏,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選擇最準確、最恰當的詞語運用,才能做到用詞表情達意,進一步表達科利亞對小木匣的喜愛。

2、抓準突破口,啟動新思維。

在第二大板塊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對為什麼找不到木匣進行全面深入的閱讀思考。在提示科利亞思考過程的同時,不但使學生感悟到科利亞的聰明,而且使學生思維也得以開拓,並領悟到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生在排除多種可能性的過程中,每排除一點,就牽動對課文相關部分的閱讀感情。三種可能性全部排除,就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閱讀感悟。在歸納得出結論、論證結論可靠性的過程中再閱讀感悟,使問題得以解決,從而使學生認識得到提高,把握了全文的整體,即新課標所說的“整體把握”。

3、引發生活資源,進行讀寫訓練。

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的生活經驗,談談課文中引發的道理並寫下來。通過說寫到練,深化道理,讓學生明白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啟發學生關注和發現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3

【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五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後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故事生動有趣,容易引起學生共鳴。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條理清晰。描寫埋木匣、挖木匣中動作詞的妙用,這是語言上的特色。課文就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明一個道理,這是課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有所明白。

【說重難點】

課文後3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講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並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說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手鋸、冰鞋”等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通過具體語言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說例文理念】

要讓學生讀懂文字,首先教師自己讀懂文字。仔細研讀這篇課文,我覺得可以分3課時從三大板快去落實動作詞的妙用,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片斷寫作訓練。讓學生在瞭解課文的同時落實文中兩處通過動作詞的描述,理解科利亞當時的不同心情,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重點是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的這一思考過程。

【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揭題(課前佈置學生帶自己小時侯的照片)

師:請同學們看看照片,看看同學,看看自己,發現了什麼?生:我們變大了,我們在慢慢地長大,不斷地變化……師:對!不僅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很多事物都在時時刻刻變化著,請你們想一想,一年級時看到的學校與現在的學校一樣嗎?生:我們的學校變大了,變美了!師: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絡木盒子記形,瞭解義。〖例文理念生活小事中往往蘊藏著很深的道理。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於學生接受,同時也能夠激起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思考。這種匯入方法自然生動,將生活和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課文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展示朗讀: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及時糾正,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兩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3、學生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 )木匣——( )木匣——受到( )

4、學生簡單談談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5、引導學生質疑。

三、研讀課文,感悟語言

1、仔細讀讀第2小節,找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出示句子: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⑴圈一圈這句話中描寫動作的詞:放、蓋、踩、撒⑵科利亞為什麼要這樣做?回讀第2小節第2句話:木匣裡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重點讀好“好玩”。⑶從這些動作詞,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2、再讀讀第8小節,找出描寫科利亞挖木匣的句子讀給同學聽。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⑴仔細找一找,這裡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⑵從這5個“挖”字,你又讀懂了什麼?(可以說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說科利亞很想找到木匣子,因為匣子裡裝著他心愛的玩具。)〖例文理念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準確,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怎樣適當地運用動作詞,以達到最佳效果。

四、抓住關鍵,引發思考

1、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10—12)小節,找出描寫科利亞找不道木匣之後有何反應的一個句子讀給大家聽。出示句子: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兒想。引導學生思考:科利亞當時在想什麼?讓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去思考,展開討論。學生思考討論,師生總結出科利亞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種:(出示)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B、 數步法可能不管用。C、挖的方法可能不對。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問題。

2、科利亞是怎麼排除前3種可能性,只確定步子有問題的呢?讓學生再幫助科利亞分析分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五、細讀探究,討論排除

1、討論第一種可能性:⑴讀課文找出科利亞找不到木匣子之後與小夥伴們的對話。出示對話:夥伴們說:“也許,法西斯把你的寶貝挖走了。”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⑵讀一讀,想一想,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找到什麼依據?師:由此可知,科利亞斷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標大,木匣目標小,目標大的箱子沒有被發現,目標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發現,所以木匣一定還在。

2、討論第2種可能性。找出描寫媽媽埋箱子,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4

一、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後,科利亞回到家裡,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麼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啟發是教材重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本單元的訓練專案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後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問一問,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麼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麼時間埋的?怎麼埋的?在哪裡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麼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麼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後,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麼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於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後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裡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麼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裡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麼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麼回答小夥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裡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麼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麼思考的?

(學生讀:“小夥伴們,我知道怎麼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

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後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麼?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後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後,科利亞為什麼那麼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麼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後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後內客的內在聯絡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麼?”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裡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國小。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後內容聯絡起來讀,並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四)佈置作業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後,你明白了什麼?

附: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後)挖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謝省教育學會給我們每位參賽老師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可以說科利亞的這隻木匣,我是整整抱了一天半,到現在還捨不得放下來。作為一名即將邁入中年的青年教師,今天是第一次和新教材有了親密接觸,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考驗。從今天的課堂中走出來,我的心裡滿是激動,既是為了採荷二小315班的的孩子們在課堂上精彩的表現,同時也是為了從參賽中走來的自己,無論成敗與否,我會永遠記住這一天,在這裡讓我完成了夢寐以求的語文教學之旅。

執教《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科利亞的木匣》是編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講述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告訴了我們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但是《科利亞的木匣》篇幅較長,段落較多,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法,按部就班依次教學就無法凸現文字的特色。

因此,把數字作為研讀主線,作為切入口,充分利用這一因素,使學生加強對文字的理解,是我這節課教學設計上的一個亮點。

圍繞這一亮點,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

這堂課上首先抓住什麼是匣子,在理解木匣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知道除了木匣還有鐵匣、竹匣、藤匣,甚至還可以引申為話匣子,抓住了匣子這個中心詞提煉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匣子裡有什麼繼而帶著這個問題,去扣及文字,感知這隻匣子在故事情節中的發展。

為下文做鋪墊。接下來整堂課的教學主線就是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既抓住文字的數學知識去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二、紮紮實實促發展。

主要表現在識、悟、讀、說、寫五個方面,在識字詞上,根據中年段的特點,我採取的是隨文識字和詞,把字放在句段中,讀準並理解音形義,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如冰鞋、斧子、手鋸這幾個詞,在語境中讀準,在語境中知道這些都是科利亞的小玩意,使學生在識的過程中也產生了羨慕、高興、好奇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以語言為抓手,順學而導,自然巧妙而又靈活的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讀書上,對於整堂課而言,我處理了讀的三個層次,首先是初讀,目標是讀通順,讀懂匣子裡面的內容;第二層次是深讀,藉助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寫了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故事;第三層次是細讀,抓住描寫埋和挖數字的句子去品讀。整堂課就突出一個“讀”字,以讀來通課文,以讀來解文意,以讀來品人物,以讀來悟道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朗朗讀書聲;其次課堂中我還注重了朗讀的指導,尤其是注重朗讀過程的指導,在默讀上是引導學生邊讀邊劃邊思考課文中有哪些數學知識,在說和悟的環節中藉助板書讓孩子對文字有深入的體會後達到語言與情感的共振,讓孩子去說去交流。比如從四年前媽媽從家門口走了三十步去埋箱子,四年後還是走了三十步挖到了箱子,看了這組板書你看出了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絡?讓學生感悟到算術的有用;科利亞四年前在家門口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四年後還是走了十步卻挖不到木匣,進而體會出人是在長大,步子在變大。這樣一環一環讓學生感悟出人在變,事物也在不斷變化。最後在教學環節中我安排了鞏固識字教學的環節,中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雖不像一、二年級作為教學的重點,但也不容忽視,絕不能認為中年段只抓課文的閱讀理解,蜻蜓點水式地處理寫字。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還是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隨著事物的變化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到了,至此,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這節課也讓我懂得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學習過程,並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成長。 大家常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也如此。但是由於孩子接觸的時間還是比較短的,所以對學情把握還有欠缺,我希望在今後的課堂中能與孩子們有更自然的磨合與交流,更關注孩子們課堂生成的細節,同時我還是會繼續帶著這隻木匣回到紹興,審視自己的成敗得失,繼續追尋新的目標!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6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

教學過程: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出示5歲時的“科利亞”人物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什麼事情呢?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詞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朗讀展示: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④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帶,學生邊聽邊思考揭題時的兩個問題。

⑤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⑥學生簡單談談自己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⑦引導學生質疑。

精讀感悟,明白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裡有什麼?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麼要埋木匣呢?

②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後來是怎麼找到木匣的?

③學生齊讀最後一段課文,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麼道理?

a.指名讀這一段;分男生、女生讀這一段。

b.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c.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絡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說“我們周圍有什麼在起變化”。

作業

抄寫課文最後一段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7

一、說教材

《科里亞的木匣》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第五冊第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講述的是科里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告訴了我們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啟發”來講的。科里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樣思考的,科里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啟發是教材的重點。科里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的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二、說課時安排

本課課文篇幅較長,根據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及針對本課敘述順序清楚的特點將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分為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字詞,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埋木匣”的內容。第二課時理解 “挖木匣”及從中“得到啟發”的課文內容。

三、說目標

下面僅就理解理解 “挖木匣”及從中“得到啟示”這一課時進行說課。根據本課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瞭解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學生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習慣。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文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倡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點撥,圍繞重點展開討論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五、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採用“說、讀、畫、議”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口、動手,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使學生能很快進入學習的氛圍,很願意和老師一起學習。讓學生明白今天學得文章與變化有關係, 自然引入新課的學習。且複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

(意圖:通過複習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入新課學習,體現課文整體思路。)

二、學習第二段

1、在挖木匣時,媽媽和科利亞各是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意圖:採用對比的方法,開啟學生的思路)

2、重點分析、理解、朗讀科利亞第一次挖木匣的句子。此環節教學通過重點理解詞句、指導朗讀。

(意圖: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同時通過對重點詞句的朗讀指導與訓練,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3、採用分角色的方法學習9、10自然段

4、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第11自然段。

這一自然段是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分析出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本課的難點。邊讀邊找出科里亞想出的挖不到木匣原因的句子,讀後指名說出句子,然後通過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文字。

(意圖:在學生讀的基礎上,通過課件演示的方法使學生明白科里亞第一次沒有挖到木匣的原因。這樣比較直觀,學生容易理解。)

5、學習12自然段,讓學生理解“果然”的意思。

6、體會科利亞是什麼樣的孩子?

三、通過最後一個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科利亞從這件事中明白的一個道理。

四、、拓展延伸:讓學生說一說我們周圍有什麼在起變化?

(意圖:將語文學習還原於生活,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體會、去思考,體現“生活第一”的思想理念。)

五、作業

學習的時候,我們在長大,玩耍的時候,我們在長大,甚至睡覺的時候,我們在長大。生活中,往往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突然發現自己長大了,現在請你以《變》為題目把這件事寫寫吧。

(意圖:培養學生寫作的能力,達到積累語言,提高表達能力的目的,同時使學生明白自己起變化了。)

六、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埋 步子小

挖 步子大

受到啟發 一切都在變化

(意圖:這樣設計板書簡明扼要,條理分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擺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