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變形記》說課稿範文

來源:才華庫 7.99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石頭變形記》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石頭變形記》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石頭變形記》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大班中科學領域。活動為幼兒介紹了大石頭在陽光、雨水、風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塊,在河水衝擊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後被磨成鵝卵石的科學知識。《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本活動內容緊扣幼兒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能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將通過幼兒的觀察討論,一方面瞭解鵝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瞭解鵝卵石在生活中的運用。

在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能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力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運用各種感官,提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能力。

3.認知目標:瞭解鵝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係的過程。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瞭解石塊在各種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後形成鵝卵石的過程。而難點在於幼兒能關心周圍環境,在玩中體驗科學的重要和趣味。

二、說學情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著名的幼兒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開展活動之前要先了解幼兒的特點。下面我對幼兒情況做簡要分析:

大班的幼兒好學好問,能初步理解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但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從問“是什麼”上升到“為什麼”,好奇心和求知慾旺盛。這一時期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增強,記憶力有明顯的發展,但由於缺乏知識和經驗不足,還需要老師正確的指導。因此這些都將成為我組織活動考慮的因素。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以遊戲法為主,觀察法、討論法為輔,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圖片,與同伴討論,達到了解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同時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交流觀察的過程和結果。

四、說活動準備

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教師,為了給幼兒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質材料,方便幼兒動手嘗試,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我的活動準備如下:

1、《變形金剛》簡短視訊一段

2、鵝卵石實物若干;

3、鵝卵石形成的過程圖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五、說活動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下面具體說說我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環節:視訊匯入,激發求知;實物展示,感知物件;圖片展示,深化理解;遊戲活動,增添趣味。

1.視訊匯入,激發求知

好動是幼兒的特徵之一,而具觀賞性的視訊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我會採用視訊匯入活動。在活動之初,我會向幼兒播放《變形金剛》的'簡短視訊。在幼兒觀看後,並因勢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影片中的是什麼嗎?”在幼兒說出答案後,伺機引出活動主題:“石頭變形記”,以此調動幼兒的好奇心。

2.實物展示,感知物件

在幼兒對“石頭會變形”這個問題有強烈的求知慾時,我會呈現鵝卵石這一實物。請每位小朋友來摸一摸鵝卵石,同時說一說摸到的感覺,觀察鵝卵石的特點,達到幼兒能瞭解、認識鵝卵石的活動目標。在幼兒對鵝卵石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我會引導幼兒聯絡實際生活,想一想、說一說鵝卵石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這樣有助於幫助幼兒獲得經驗,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圖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後,我會繼續向幼兒展示教材提供的鵝卵石形成過程圖片,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分組討論,能自己發現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我會進一步啟發幼兒描述圖片中的內容,想象大石頭經歷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後變成漂亮的鵝卵石。這樣不僅可以發散幼兒想象思維,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膽量,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達到培養幼兒對圖片內容的領悟能力。

4.遊戲活動,增添趣味

以競賽判別輸贏的遊戲,有助於滿足大班幼兒日益增長的好勝心理,因此活動的最後我將組織幼兒進行“製作鵝卵石比賽”比賽。首先我會將幼兒分成3個小組,每組發放一大塊橡皮泥,通過比賽捏鵝卵石的形狀、速度來制定輸贏。通過這樣的環節,為幼兒提供動手操作機會,幫助幼兒獲得更完整的經驗。同時激發幼兒的興趣,為整個活動增添趣味。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特別是對幼兒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動之後我會鼓勵幼兒在週末的時候邀請父母一起走進公園,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鵝卵石。這種方法有助於幼兒把本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繼續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