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落的物體》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54W

一、說活動背景

《下落的物體》說課稿

物體下落這是現象很平常,對於孩子們也並不陌生,他們隨手拿起身邊的物品鬆手,最後這樣東西都會往下落。《綱要》指出"教育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怎樣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設一個開放、寬鬆、和諧的環境氣氛是我們設計科學活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給了幼兒充分的探索空間和嘗試機會。活動中的三個嘗試點,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示範,讓幼兒理解,而是給幼兒提供了生活中熟悉的材料。通過幼兒的嘗試和探索活動,層層深入的讓幼兒理解,使幼兒知道物體下落是因為地球引力,有的物體相對下落得慢,有的物體相對快,並能探索改變物體下落速度的方法。我們試圖將幼兒生活中的無意探索變為有意探索,使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探索無處不在。本著這一點我們設計了活動《下落的物體》,並將目標定為:

1.初步感知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通過操作、比較,發現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是不同的,並能發揮創造性,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

3.能清楚地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啟發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二、說活動準備

基於大組科學教研活動圍繞的方向是材料提供的適宜性。而下落的物體研究空間大、可選擇的材料面廣量大,我們年級組通過多次討論將材料範圍定位羽毛、報紙、手帕、一次性杯子、這四樣相對較輕,磁鐵、積木、沙包,這三樣相對較重,以及輔助材料(橡皮泥、夾子、皮筋)。通過試上,發現報紙、手帕由於長度大,孩子人矮,在第三次操作,這兩樣東西用上小幫手後與沒用上小幫手時比較效果不明顯,基本上是同時著地。通過討論、研究、最後將手帕、報紙撤去改為紙條,輕的材料調整為為羽毛、紙條、一次性杯子三樣。

三、說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過程緊緊圍繞三次操作展開,第一次操作是探索提供的物體朝上下左右哪個方向落,並進行記錄,最後得出所有的物體都是向下落的,因為地球有吸引力。在這個環節我們引入了一段大科學家牛頓蘋果落地的故事視訊,使活動的匯入更生動有趣,孩子的探索慾望更強烈。第二次操作是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紅綠籃子裡的材料下落速度不一樣,得出結論有些物體下落相對慢,有些物體下落相對快。最後一次操作藉助小幫手讓下落的慢的物體下落的`快更是讓幼兒的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三次操作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使幼兒經驗逐步提升。

最後說說我們組在本活動設計和實施上的困惑:在第二次操作中(探索紅綠籃子裡的材料下落速度不一樣,得出結論有的物體下落相對快,有的物體下落相對慢。),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們有些舉棋不定,就像呈現給大家看的那樣事先將材料輕的放在紅籃子,重的放在綠籃子,然後就請孩子從紅綠籃子分別拿一樣實驗,在材料選擇的自由度上是有限制的,我們也想讓孩子在選擇材料上自由度更大,請大家幫助出點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