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米 用米量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3.26W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米 用米量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米 用米量說課稿

一、說教材

《認識米用米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第三課時,是“圖形與幾何”知識板塊中的內容。新課標在第一學段中明確要求“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並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米、釐米,知道分米、毫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認識米用米量》是學生在學習了《認識釐米用釐米量》的基礎上又認識的常用的長度單位。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是量化把握物體長度的基礎,而且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以及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教材通過讓學生感受到用釐米尺量黑板太麻煩,從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著又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得出“量比較長的物體,可以用米作單位”的結論。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體內容,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學會用米尺進行正確的測量。

2、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數學活動,積累學生測量長度的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測能力、合作能力,養成細心認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3、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徵,讓他們在課堂上“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驗數學的樂趣。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米進行正確的測量是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則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學法

為讓學生掌握1米的長度,學會用米量,我放手讓學生操作體驗、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進行學習。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則通過觀察活動、估測活動進行學習,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測能力、合作能力,養成認真細心、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3、演示法。對米尺進行演示,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與學生一起用肢體表示出1米的長度,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行學習,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說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等實物。

五、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一起參與互動,共同探究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就播放一段錄影:一生拿著10釐米長的直尺在講臺上量黑板邊的長度,另一生拿著20釐米長的直尺在教室裡量教室到底有多長。他們累的滿頭大汗,忙得不亦樂乎。

這樣,學生會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時,用釐米作單位不合適”,進而思考“比較長的物體,用什麼作單位比較合適呢?”。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這樣設計,即能引起學生興趣,又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例4首先解決認識米的問題。我打算分這樣幾步完成:

1、認識米尺

多媒體課件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它的長度就是1米。引導學生觀察後得出1米=100釐米,為估量物體長度意識的培養做好鋪墊。知道米用“m”表示。

多媒體課件出示第6頁“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拓寬知識面。

2、畫一畫

在黑板上用米尺畫出1米的長度。加深對米的認識,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3、比一比

(1)從學具盒裡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師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伸開雙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發現伸直雙臂的長度大約是1米。再次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這樣設計,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的學習習慣,突破了重點。

4、小兒歌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後,我會和學生來一首互動小兒歌:

師:伸開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開我的1——米。(伸開雙臂)

師:抖抖你的1——米。(抖抖雙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學著老師的樣子抖抖雙臂)

新課標說明:教學活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對於學有餘力並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多媒體課件出示小知識“人身體上的測量工具”,滿足有能力學生的學習慾望。

5、找一找

接著,我又設計了找一找活動,“睜大雙眼,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呢?”

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使他們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生活中數學現象的眼睛。

例4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用米量,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是這樣突破重點的:

小組合作,教師適時指導。

1、量出1米、2米、3米長的繩子。(第1、2小組合作完成:第1組同學拉繩子,第2組同學量,一對一。然後,第2組同學拉繩子,第1組同學量,一對一)

2、先估測,然後量出黑板邊的長、教室的長是幾米。解決課始錄影上的問題。(第3、4小組合作完成:第3組同學量黑板邊的長,第4組同學觀察結果。然後,第4組同學量黑板邊的長,第3組同學觀察結果。)

3、先估測,然後量出組裡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釐米,或者說是()釐米。(第5、6小組合作完成:第5組同學給第6組同學量身高,一對一。然後,第6組同學給第5組同學量身高,一對一。)

最後,學生彙報交流。

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實際中去。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此時,整節課進入高潮。

六、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新課標明確表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根據課本第8頁練習一第4題的內容,我自編了一個數學小故事:秋高氣爽,天氣晴朗,小紅在公園跳繩,累了,她就坐在椅子上休息。這時,跑來了一隻小貓,依偎在她的腳邊。根據故事進展,出示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學生依次判斷一根跳繩、一把椅子、小貓身高比1米長還是比1米短。

七、總結全課,鼓勵學生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米,知道1米=100釐米,會用米量黑板邊長、教室長、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學到的本領真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後的課堂上學到更多更有趣的數學知識,並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熱門標籤